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跳還是不跳?出征遼東前,曹叡給司馬懿挖的那些坑

2024-06-02歷史

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未已標註相關文獻來源。

景初元年(237年),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眼看中原紛亂不休,加上曹魏兩次征討自己都失利,生起了輕視之心,更想過把皇帝癮,直接宣布自立,先自稱燕王,後改元紹漢,成為三國裏的第四國。

魏宗萬版司馬懿

魏明帝曹叡一看,這還得了,立馬調來在關中抵禦蜀漢的司馬懿,命他率兵討伐。

為何一開始不選擇司馬懿呢?

別看曹叡和司馬懿一副亦師亦友的樣子,其實從內心深處,曹叡都一直都防著司馬懿。

只是司馬懿能力和背景太強,能力上不說,在西北熬死了諸葛亮,家境又好,司馬八達在士族裏有口皆碑,萬萬不能直接動手,只能讓他繼續鎮守關中,只要司馬懿不進入朝廷,一切都好說。

況且關中將領們家眷都在都城呢,也不怕司馬懿搞事。

然而司馬懿鎮守關中多年,必然會經營這裏,讓關中成為自己的勢力範圍,這一點曹叡也清楚。

此番遼東之亂,曹叡一開始就沒打算讓司馬懿出征,就是怕司馬懿繼續增加軍功,給他增加聲望,但沒想到遼東是一個硬骨頭,這讓曹叡有了想法。

狼顧虎視

將這個硬骨頭丟給司馬懿,順便給他挖幾個坑,等著司馬懿跳進去。

第一坑:直接死在出征路上

征討遼東這一年,司馬懿已經六十歲了,古人六十而花甲,算是高壽了。

而遼東地區,不管是環境還是氣候,都是非常惡劣的,當初曹操壯年征討烏桓的時候,就差點死在那裏,因而對於曹叡來說,把司馬懿這個糟老頭子送往遼東,說不定直接死在征討路上了。

萬一司馬懿沒熬過去,正好替自己解決一個心腹大患,畢竟死在出征路上,也沒人說什麽。

第二坑:出征失敗,直接治罪

那萬一沒死在出征路上呢?那也沒事,還要征討公孫淵呢。

公孫家三代人經營遼東多年,根深蒂固,高句麗和慕容鮮卑也被迫臣服,不是那麽好攻打的,此前大將田豫、王雄從海上征討無功而返,幽州刺史毋丘儉也征討失利,可見遼東不是軟柿子。

萬一司馬懿征討失敗,那剩下的就好辦了,一個征討失利的大罪肯定少不了。

自立的公孫淵(綠色部份)

但如果僥幸,司馬懿成功了呢?那就功高蓋主了,司馬懿已經是實權的三公太尉,再往上就是丞相了,而曹操當年就是丞相,曹叡能如此封賞嗎?就算曹叡答應,其他人也不會答應,司馬懿免不了一個功高蓋主的下場。

第三坑:不設副手,功勞和罪責一人承擔

除此之外,曹叡還貼心地告訴司馬懿,自己不給他設定副手,前線之事,他一人說了算,給足了司馬懿的信任和尊重。

說實話,沒有副手也好,戰局全憑司馬懿一人把握,也沒有那麽多顧慮。

但問題是沒有副手,那麽征討的結果也需要司馬懿一人承擔。

勝利了,司馬懿別想把功勞推給別人,畢竟公孫淵自立建國,屬於滅國之戰,一個功高蓋主,鐵定跑不了。

如果失敗了,征討失利的罪責,就由他這個主帥一人承擔。

第四坑:高高捧起

出征之前,曹叡還給足了司馬懿的面子,讓他弟弟司馬孚和兒子司馬師回老家溫縣風光了一把,沿途大擺宴席,邀請當地郡守、典農等諸多地方官前去參加。

此舉就是把司馬懿高高捧起,也是做給人看的。

讓大家知道自己是多麽信任、多麽尊重司馬懿的,更讓大家知道,朝廷對這次征討遼東是非常重視的。

只是萬一征討失敗,司馬懿豈不是辜負了朝廷的一片苦心?到時候治他罪,其他人也沒話說。

第五坑:限定征討時間

有了這些還不夠,曹叡又問了司馬懿出征需要多久。

司馬懿盤算了一下,來回出征需要兩百天,征討需要一百天,還需要休息六十天,怎麽算都要一年。

魏明帝曹叡

曹叡一聽,好,就給你準備一年的物資,沒有超過這個日子還好,超過這個日子,剩下的司馬懿自己看著辦,即便成功了,但超出時間,還可以治一個延誤軍機之罪。

可以說,出征前,曹叡早已挖了許多坑,就等著司馬懿跳,而司馬懿還必須跳,誰讓曹叡是君,他是臣子呢,而他也看出曹叡對他的防備和這次出征的是是非非,出征前,說了這麽一段話:

天地開辟,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肅清萬裏,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司馬懿【征遼東歌】

這話什麽意思呢?就是告訴曹叡,自己年紀大了,幹完這票就告老回鄉了,你也別惦記著我了。

司馬懿會告老回鄉嗎?肯定不會,這句話只是說給曹叡聽的,況且,曹叡既然能挖坑,他就能填坑,只是需要一點手段罷了。

誓師會結束後,司馬懿就帶領四萬大軍出征遼東了。

司馬懿的運氣和應對

不得不說,司馬懿運氣正好,他沒走曹操當年出征烏桓時的盧龍道。

盧龍道因走盧龍塞而得名,也就是今天的喜峰口一帶,越過喜峰口後需要走灤河、燕山、老哈河以及大淩河,最終前往遼東,這一路上環境惡劣、氣候寒冷,很多人沒到遼東就死在了路上。

而司馬懿沒有選擇這條道路,走的是傍海道。

盧龍道和傍海道

所謂傍海道就是沿著渤海西側的海岸線行軍,其路線就是從山海關出發,沿途經過綏中,然後到達錦州,隨後進入遼東,路線比較近,環境要好於盧龍道。

只是此時的傍海道還未徹底成型,需要較好的天氣和海況。

但司馬懿很幸運,走傍海道順利進入了遼東,沒死在惡劣的出征路上。

至於征討公孫淵,沒什麽可說的,雖然公孫淵布下防線,但司馬懿聲東擊西,直插公孫淵老巢襄平,活活被困死。

到了這裏,平定遼東沒有什麽懸念了,司馬懿也在思考如何脫身,在沒人分享戰功的情況下,唯有自汙了。

因而攻克襄平後,司馬懿下令屠戮襄平城內百姓,其中七千余名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被屠戮築成了京觀,而後又將公孫淵任命的兩千余名官員也屠戮一空,前前後後共計近一萬人:

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余人——【晉書·宣帝紀】

這對於混戰時期的三國來說,一萬名成年男子已經是大的人數了,可以說是相當惡劣的一件事。

但司馬懿不管,他要的就是自汙,而且朝廷只會在大義上斥責,畢竟這件事是司馬懿承擔惡名,但實際獲利的則是朝廷。

遼東納入曹魏版圖

要知道司馬懿此舉除了自汙這一層之外,他還幫助朝廷避免遼東再出現公孫家這樣的割據勢力,順便還遷徙了四萬余戶遼東人充實內地人口,怎麽看都是朝廷得利。

可以說是一石二鳥之計。

而在下放衣物上面,司馬懿卻又是另一副表現。

遼東寒冷,不少士卒衣物不夠而被迫忍受惡劣的環境,有人提議將收繳過來的衣物賞賜給這些士卒,卻被司馬懿否決:

時有兵士寒凍,乞襦,帝弗之與。或曰:「幸多故襦,可以賜之。」帝曰:「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晉書·宣帝紀】

司馬懿認為,賞賜是君主才能做的事情,自己只是臣子,不能怎麽做。

這番話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問題是你屠戮遼東的時候,怎麽沒問朝廷呢?

可見司馬懿心裏很清楚,屠戮遼東,頂多禦下不嚴和濫殺無辜而已,是自己主動送出的把柄,但下放衣物,那就是僭越,說不好聽點,這就是「謀反之嫌」,屬於一個被動把柄。

惡名和「謀反」,司馬懿還是分的很清楚的

惡名和「謀反」,司馬懿還是分的很清楚的。

而且司馬懿深知,軍內必有曹叡的眼線,這番話就是說給他聽的,就是做給曹叡看。

但遼東寒冷是事實上,萬一動搖軍心,好不容易平定的遼東會再亂起來,為此司馬懿又想了一個策略:

軍人年六十已上者罷遣千余人,將吏從軍死亡者致喪還家——【晉書·宣帝紀】

即上奏朝廷,要求將軍中六十歲以上的軍卒放回家鄉,哪怕因征戰而死的也會治喪還家,贏得不少人的好感。

對於司馬懿來說,六十歲以上的軍卒對於戰場毫無助力,不如放回,也給其他人一個盼頭和好感,抵消不發衣物的影響,借此穩定軍心。

司馬懿權謀多變可見一斑。

等一切搞定後,司馬懿班師回朝,曹叡得知後,也無可奈何,司馬懿沒死在路上,也順利在規定時間內平定遼東,而且還主動送出濫殺無辜的把柄,朝廷也得了實利,自己是一點沒法治他的罪,私下不得不感慨一下,司馬懿真的老奸巨猾。

但明面上的工作還要做的,派人到薊去犒勞部隊,又增加司馬懿的食邑,然後打算繼續讓司馬懿鎮守關中,後面再想想辦法,畢竟年齡差在這,總能熬死他。

只是曹叡沒想到,司馬懿這麽能活,熬死了爺爺、父親,現在又要熬死自己。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病入膏肓的曹叡在孫資和劉放這兩人的建議下任命曹爽為大將軍輔政,後又把司馬懿加進去,只不過此時的曹叡依舊不怎麽信任司馬懿,將大權都交給了曹爽,希望曹爽壓制司馬懿。

至於司馬懿,對於能得到輔政位置純屬意外,畢竟他還思索如何避免曹叡壓制呢,結果曹叡卻先行一步,自己還獲得輔臣位置。

不得不說,司馬懿的運氣真的好。

參考資料:

【晉書.宣帝紀】

【三國誌·魏書·明帝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