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在九一八時,東北軍若與日軍放手一搏結局會怎樣?日軍可能被打殘

2024-04-11歷史

九一八事變是1931年9月18日晚上,發生在中國東北的一起重大軍事沖突,這一事件也標誌著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

事變發生時,蔣介石是國民政府的領導人,他的反應和所采取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事變的發展和結果,攘外必先安內、不抵抗政策使得日軍輕易占領東北三省。

那麽,若是東北軍在九一八時和日軍放手一搏,那麽結果會如何呢?

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已經對中國東北地區有了長期的侵略意圖,作為一個資源豐富的地區,東北對於資源匱乏的日本來說具有極大的吸重力。

1931年全球經濟大落潮,日本希望透過擴張其帝國主義勢力來緩解國內經濟危機,東北成為其侵略的首選目標。

9月18日晚,日本關東軍在沈陽柳條湖附近制造一起軌域爆炸事件,並借此為借口指責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開始對沈陽的攻擊。

由於日本軍事力量強大,且事先有充分準備,中國東北的國民政府軍隊很快就處於劣勢。與此同時,蔣介石在事變發生時采取消極的態度,對日本的侵略行徑采取「不抵抗」政策。

他認為應該先解決內部問題,再全面對抗外來侵略,這一決策導致東北的國民政府軍隊在日本的侵略面前缺乏有效抵抗,使得日本軍隊能夠迅速占領整個東北三省。

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直接導致了日本軍隊在東北的迅速擴張,日軍占領東北後建立傀儡政權「滿洲國」,並繼續向中國內地擴張,最終演變成全面侵華戰爭。

現如今,九一八事變雖然過去多年,但很多人依然蔣介石當時的政策有巨大爭議,批評他的不抵抗政策是懦弱的,是對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嚴重背叛。

更有人說,若是九一八事變能夠給予日寇痛擊,也就不會存在後來的慘劇了。那麽,當時的東北軍能打敗日本軍隊嗎?亦或者說能夠擊潰日本進一步侵華的決心嗎?

歷史不存在如果與假設,不過從一些歷史事實卻可以反應出來某些問題的答案,在這個問題上有兩個人最具有說服力,一個就是東北王張作霖,還有一個就是抗日英雄馬占山。

東北王張作霖

張作霖是北洋政府時期的東三省軍閥,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地方控制力,他的存在對於當時的日本政府和軍隊來說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嚴重影響日本在東北地區的政策和軍事行動。

張作霖控制下的奉天軍是中國北方最強大的地方軍隊之一,軍隊數量龐大、裝備精良,而且還有著嚴格的訓練和較強的戰鬥力。

張作霖在軍事上的強勢表現使日本認識到,如果輕舉妄動可能會面臨激烈的軍事抵抗,對日本在東北地區的長遠利益不利,所以日軍在東北的利益一直處於被動局面。

與此同時,張作霖在東北地區擁有很高的政治影響力和人民基礎,不僅控制著當地的行政權力,還透過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政治和經濟體系鞏固自己的統治。

張作霖在東北地區的權力地位,使其成為該地區的實際統治者,即使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力空前強大,但在張作霖的威懾下依然不敢實施進一步的擴張計劃。

張作霖生前日本對他采取較為復雜的策略,一方面試圖透過政治和經濟手段與張作霖建立一定的合作關系,另一方面也時刻準備著應對張作霖可能的變化,總而言之不敢輕易采取軍事行動。

1928年,張作霖在返回奉天的途中遭遇日本關東軍的暗殺,即著名的「皇姑屯事件」。張作霖一死,導致東北軍在對待日軍的態度上從強硬變得軟弱,為後來的九一八事變埋下了伏筆。

張作霖在世時,東北的軍事和政治力量完全能夠對日本在東北的行動構成有效的遏制,使日本不敢輕舉妄動。

馬占山與江橋戰役

馬占山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英雄人物,他出身農家,後來成為國民革命軍的一員,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帶領他的部隊在江橋一帶展開激烈的抗日行動。

根據相關的資料記載,馬占山的部隊在裝備上與日軍存在巨大的差距,日軍擁有現代化的武器、充足的彈藥供給和完備的後勤支持。

相比之下馬占山的部隊裝備簡陋,多數士兵只配有步槍和手榴彈,重武器稀缺、彈藥供給也非常有限。面對強敵他沒有選擇撤退,而是決定據守江橋,以其地理優勢進行抵抗。

他利用地形設伏擊圈進行遊擊戰,戰術靈活頻繁變換攻擊位置,使得裝備精良的日軍難以捉摸他的行蹤,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武器裝備上的劣勢。

在持續的戰鬥中,馬占山的部隊雖然人數不多,但他們頑強抵抗給日軍造成了重大傷亡,這場戰役中殲滅大量日軍,並成功拖延日軍的進攻計劃。

江橋的抗戰行動雖然在整個抗日戰爭的規模中只是一場小戰,但從這一戰卻能夠看出來日軍並不是不可抵抗,更何況東北軍要比馬占山的小股部隊強大很多。

在資源和裝備極為有限的情況下,馬占山的部隊都能以血肉之軀,書寫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篇章,更何況擁有整個東北的東北軍呢!

退一步而言,民國時期的中國綜合國力的確不如日本強大,但若是東北軍能夠在九一八事變中奮力反抗,即使無法徹底擊敗日軍的陰謀,也必然能夠讓其付出慘痛的代價,打不死也得打殘。

回看日俄戰爭不難發現,日軍雖然擊敗了沙俄,但沙俄那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態度讓日軍膽寒。哪怕後來的蘇聯被德軍打得積極敗退,他們也根本不敢入侵蘇聯,這或許就是我們常說的欺軟怕硬。

有時候衡量一場戰爭的得失,並不能僅僅從勝敗而言,態度在很多時候非常重要,強硬的態度會讓對手不得不收手。對於此事,你有什麽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