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59年毛主席約談周總理,問出15年的疑惑:55年了,你怎麽不回家鄉

2024-04-17歷史

周恩來是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第一代領導核心的重要成員。

當後世提到周恩來,人們大都會想到那個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的少年,那個「人民的好總理」和十裏長街送總理時的悲壯……

但似乎很少會有人問及這位偉人的家鄉。其實,也難怪後世對周總理的家鄉了解甚少,因為周總理在世時,基本上就很少提到自己的家鄉。

1959年,毛主席接見周總理時,問出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大部份人藏在心中的疑問: 「離鄉多年,怎麽沒聽你提起家鄉?也沒見你回過家?」

而當時周總理雖然沒有直接回答背後的原因,但他已經開始用自己的一生去回答這個問題了。

少小離家,老而不回

「少小離家老大回」,這是多少中國孩子膾炙人口的經典詩句。似乎在很多中國人的潛意識裏,「落葉歸根」是再合乎常理不過的社會法則。

但到我們的周總理這裏,事情的走向好像就不是這樣了。

其實,周總理自1910年離開故鄉江蘇淮安後,這一輩子都沒有再回去過。那麽,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麽呢?

1898年,周總理在江蘇淮安出生。當時的社會動蕩不安,父母給他起了一個小名「大鸞」,希望他像這神鳥一樣,為這動蕩的世道帶來和平。

而年少的周恩來也沒有讓父母失望。1912年,他遠赴遼寧沈陽東關模範學校求學。在學校,周恩來也沒有忘記父母的期望和社會的期待。

一次,課堂上老師會問同學們,讀書的目的是什麽?在一片嘈雜中,青年周恩來堅定地舉起手,鏗鏘有力地將心中的抱負說出——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那時的周恩來就已經意識到,中國的希望在青年身上,而他就是這廣大青年的一份子。只有讀書,不斷探尋振興中華的真理,中華有一天才能擺脫帝國主義的欺淩。

而此番回答仿佛也在冥冥之中將他這一生引向革命的道路。在未來不久,他將徹底踏上革命生涯,再也不會回頭。

此後,周恩來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南開中學。在校期間,他嚴格要求自己,不能虛度光陰,為此,他還給自己特別制定了五個「不虛度」要求。

當時正趕上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賣國期間,周恩來心懷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憤然組織同學們上街遊行。

當時整個南開中學對政治感興趣的其實並不多,但周恩來卻毅然挑起學校「反袁運動」的大旗,將學生們帶到愛國運動的第一戰線上去。

從南開中學畢業後,周恩來繼續籌備官費留學生考試,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日本留學生。

但學費解決了,生活費卻沒有著落,好在,有個和他關系較好的同學,願意借他生活費。臨別前,周恩來給此人贈言並題詞—— 「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

赴日留學期間,周恩來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此後兩年回國,周恩來進入南開大學學習。

五四運動爆發後,他積極投入到天津學生界愛國運動中,領導著學生們和進步社團進行遊行示威活動。

這個時期,周恩來也結識了不少愛國人士,這些人大部份都是後來與他出生入死並建設新中國的人。

當來自五湖四海的人互相介紹時,周總理只是淡淡說道: 「我是來自江蘇淮安的周恩來。」

想必當時在提到家鄉時,周恩來心裏肯定是有些許動容的,但是他並沒有將對故鄉的熱忱放在口頭。

彼時是19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第一年,亦是周恩來遠離家鄉的第9個年頭。當時的周恩來不會想到,以後的生活,還會有很多個與家鄉闊別的9年。

後來,隨著戰爭的爆發,周恩來更加沒有機會回到家鄉了。但那時的所有戰士都和周恩來一樣,都沒有機會回家。相比之下,好像當時周恩來的處境並沒有比很多人差到哪去。

但是隨著戰爭的陸續結束,周恩來還是沒有回過家。他離家鄉淮安最近的一次,應該是1946年。

那一年,周恩來率領中共代表團從重慶前往南京。當時代表團駐地距他的家鄉淮安只有不到150公裏。

而且那時的周恩來任國家中央軍委副主席,負責協助毛澤東同誌指揮解放戰爭。如果這個時候回家,怎麽都可以說是「衣錦還鄉」。

在周圍人的建議下,他也幾番動意,想要回去看一眼。但最終還是因為工作安排而成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總理就開始任職新中國政府總理一職,工作變得越來越忙。

但是他還是多次安排身邊的下屬和同事回鄉探親。但凡有人向總理請假,表示想回家看看的時候,他基本上都會酌情處理。但他自己卻從來沒有提過要回家。

1950年在中南海的一次會議上,周總理向大家提到當初自己回南京都不將就回鄉的事,他如是說道: 「當時我也想回去,畢竟150公裏以外的淮安還有我兩個母親的墳墓……」

提及已經去世的母親,一向堅強的周總理卻難掩淚意。他繼續說道:「但是時局不穩啊,國民黨還在虎視眈眈地盯著,我一旦回去,萬一親屬暴露被害了該怎麽辦……」

眾人這才明白,原來總理多年不回家的原因在這裏。

剪不斷的鄉愁

「鄉愁」這一詞,自古以來便刻在很多中國人的骨子裏,輕易剪不斷。對於周總理來說,對家鄉淮安的鄉愁也是他道不明,剪不斷的。

沒有人不懷念家鄉,更別提家鄉還有自己逝去多年的親人。

有關何時還鄉,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物的經驗可以借鑒。比如說項羽,在兵屠鹹陽後、火燒秦宮後,全國人民對項羽一片臣服。

而這個心花怒放的西楚霸王,第一時間想到的事情就是回家。

有人也勸過他,現在正是安邦立國的時候,但項羽卻反問: 「富貴騰達的時候不回家,就像夜裏穿繡工精美的衣物一樣,誰會知道我的成功?」

就連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在當上皇帝後,第一件事也是想到要大張旗鼓地回家。古人對此有一種浪漫的說法,叫做「衣錦還鄉」。

但周總理卻沒有把回家想得這樣重要,並不是他對家鄉的感情淺薄。相反,周總理是個重情重義的人,這點從他的深謀遠慮就不難看出。

周總理的後人周秉德在其書籍【我的伯父周恩來】一書中就曾提到,他的父親,即周總理的弟弟周恩壽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回淮安。

周恩壽同樣也是中國傑出的共產黨人。他沒能回家的原因,其實也是跟周恩來有關。一次,周恩壽向周總理表示,老家淮安的老房子壞了,他想回家去修繕。

但周總理當時的回答卻是非常堅決的,他說:「不必修了,我們也不回去住。老房子塌了就塌了,特別是我住過的那間房子,塌了就任它塌。千萬不要翻修,更不要建什麽紀念館讓群眾大張旗鼓地去參觀!」

對此,周恩壽也非常不解,於是反問道: 「難道這麽多年來,你都沒有想過家嗎?」

周總理突然哽咽道: 「哪能不想家啊……故土難離,那裏還埋著我的親人啊……」

但周總理還是沒有將不回家的原因告訴弟弟周恩壽。他只是強調: 「衣錦還鄉那一套,只要我活著就不許做!」

沒有周總理的答應,周恩壽最終還是沒有回過家。其實新中國成立後,周總理也動過回家的心思。1958年,民間盛傳周總理即將回老家淮安的訊息。

於是當地官員立馬擴建了南門大街,又將鎮上的樓房悉數改造建成標準的獨棟樓宇。但周總理得知這一切以後,更加不願意回去了。

後來,周總理身邊的警衛員韓福裕才道出了背後的原因。

原來,總理並非不願意回家,只是當地在聽到自己要回去以後,立馬就翻新了大量建築。如此一來,豈非每次自己回去,地方上都要「大動幹戈」一番?

對周總理來說,這無疑是給家鄉添麻煩。新中國剛剛成立,家鄉人民的時間和精力應該放到更有意義的建設祖國大業上,而不是因為他一個人而勞民傷財。

「我是人民的總理,不是周家的總理」

1959年,周總理乘飛機從廣州返回北京。當飛機行駛到家鄉淮安時,他特地走到駕駛艙中,從飛機上遠遠俯瞰淮安。

飛行員看出了總理的心思,於是提議道: 「要不我們飛低一點,圍繞淮安盤旋幾周怎麽樣?」

周總理聽完只是淡淡一笑,隨後擺了擺手說道: 「太浪費油啦!」 回到座位後,周總理也只是淡淡地感慨道: 「淮安的變化不大,只是南門大街好像變寬了。」

1960年,周總理在北京接見家鄉淮安的幹部時,曾頗有感觸地向對方表示: 「我也很想回家,12歲就離開家鄉了,現在都整整50年了。」

但第二年,在廬山開會時,周總理順便去看望了住在附近的表妹。當對方問道: 「你今年還是不回家嗎?」

周總理也只是擺手道:「我現在還是不能回去。一回去,地方又要大修,親戚朋友都來找我。我根本滿足不了他們的要求,只有等大家都富足了,不需要我周恩來幫忙辦事了,我才能回去。」

這番話好像就預示了周總理下半生的生活。此後,雖然不斷有人在他耳邊提起回家的事,但他始終都沒有回去。

總理的一生都在為了祖國的富強而不斷努力。為了節省更多的物資,他的一生都在厲行節約樸實之風。想來,當年國務院會議廳入口處那四個字的牌匾就是總理一生的生活寫照。

那牌匾上寫著「艱苦樸實」四個大字,周總理每每開會,都會看見它,而他確實也兢兢業業地踐行了這樣的生活作風。

周總理吃飯向來都很「講究」,但是他的講究卻不是當今意義上的講究。如今的人們說吃得講究,一般都是說吃得精、吃得好。

但總理的「講究」顯然不是如此,他只吃大米、小米、白面、玉米、芋頭等一系列粗糧。當然,他偶爾也會享受一把,「獅子頭」和紅燒肉就是他最大的享受。

在住房方面,周總理也厲行節約之風。 「不要忘記延安」 是他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即便是後來搬到中南海辦公後,周總理也是一直在一間老式平房內辦公。

這地方開始還勉強能住人,但年久失修,常常有漏風漏雨等狀況。盡管工作人員多次請示,希望周總理能夠搬到更好的地方去,他都直接拒絕。

後來,工作人員幹脆不請示,等周總理出去出差的時候,悄悄把房子修好,並把裏面那些陳舊的辦公用具都換成新的。但總理回來看到修繕一新的房子後,並沒有高興。

在看到屋內的辦公用具都全部換新後,一向寬厚的他居然還對工作人員發了脾氣,要他們馬上給他換回那套舊的,不換回來就不進去辦公。

1975年,周總理參加了人生中的最後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那時候,77歲的他已經飽受癌癥的折磨,變得消瘦而蒼老。盡管渾身疼痛,但是他還是堅持完成了最後的發言。

2023年,是周總理離世的第47個年頭。

誰能想到,這個為共和國付出一輩子心血的偉人,在飽受病情折磨後只剩61斤?誰又能想到,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偉人都沒有回過一次家鄉。

曾經有醫生提議,想在總理生命的最後時刻,將他接回老家淮安治療。但總理對此也僅是一如既往地擺擺手道: 「別管我了,你們去照顧需要你們的同誌,他們更需要你們……」

1976年1月8日,偉人徹底離開了他窮盡一生守護的祖國,而這也是他闊別家鄉的第66個年頭。

真正的偉人,永遠不在於他做了什麽,也不在於他沒做什麽。有些人的存在,就是對祖國最好的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