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清時期的蠡縣鄉社

2024-02-03歷史

有朋友問清代蠡縣都有哪些鄉。我手上現在有份【光緒蠡縣誌】,有份天一閣藏的明代嘉靖蠡縣誌,之前有份康熙年間的,找不到了,有點遺憾。

(一)天一閣明代嘉慶蠡縣誌

上南下北,明代蠡縣各社村分布圖。

鄉社:洪武初編二十四社,永樂間增遷民為鮑遷、高遷、洪遷三社,成化十八年又增在坊、張齊、阜城三社,弘治五年歸並阜城,今止二十九社。厥地皆肥饒,惟鄰德、郭丹、劉陀、馬家佐四社沙鹵,玉田、緒口劉氏近河有水災。

在城社:除城內,凡二村,曰:圈子村,在城東北三裏;北中委村在城西三裏。

劉陀社:在城西南十裏,凡八村,曰:南劉陀、北劉陀、史家佐、莊頭村、得坎莊、大宋、南中委、南大留。

小陳社:在城西北十二裏,凡三村,曰:小陳、張村、顏家莊。

鄭村社:在城北八裏,凡七村,曰:鄭村、西河村、東北寺、西北寺、北大留、大陳、寨子營。

東和社:在城東北十五裏,凡八村,曰:東和、胡村、北張、窩東、趙賛莊、梁家莊、南張村、滑村。

鄰德社:在城西北二十裏,凡十村,曰:窩鋪村、宋家莊、楊家莊、新莊、西車裏營、東車裏營、顏家營、潘營、孫家莊。

桑園社:在城北三十裏,凡二村,曰:西桑園、楊家莊。

於八口社:在城東北四十裏,凡六村,曰:北於八口、南於八口 、北蒲凹、書家莊、南蒲凹、薛家莊。

萬窩社:在城東北四十裏,凡六村,曰:萬家窩、何家莊、西莊村、井家莊、新莊、南莊村。

南宗社:在城東北二十裏,凡二村,曰:南宗、新興。

北宗社:在城東北二十五裏,凡四村,曰:北宗、黃家莊、齊家莊、劉名家莊。

南許社:在城東北三十裏,凡六村,曰:南許、小百尺、尹家佐、南新莊、北新莊、曹家口。

郭丹社:在城東北四十裏,凡五村,曰:北郭丹、南郭丹、北鬥凹、南鬥凹、大柳樹村。

百尺社:在城東北三十裏,凡三村,曰:大百尺、計河村、北玉田。

福興社:在城東北二十裏,凡三村,曰:南沙口、北沙口、魏家莊。

玉田社:在城東北四十裏,凡十一村,曰:南玉田、荊丘、南齊村、北齊村、陵洋村、菜園村、魏家佐、東趙堡村、南趙堡村、北趙堡村、新莊。

緒口社:在城東北六十裏,凡七村,曰:東緒口、西緒口、新橋、曲堤、龐家佐、小王、豹裏、

劉氏社:在城東四十裏,凡六村,曰:東連子口、西連子口、王村、杜家朱家佐、團頂村

馬家佐社:在城東三十裏,凡十三村,曰:馬家佐、東五夫、侯家佐、悟二頭、李家佐、中白樓、南白樓、北白樓 、榆林村、西侯村、北五夫、代家佐、曹家佐。

五夫社:在城東二十裏,凡五村,曰:中五夫、西五夫、南五夫、劉村、隨東村

鮑墟社:在城東二十裏,凡四村,曰:李家佐、褚家莊、南王村、鮑墟村。

孟常社:在城東二十裏,凡七村,曰:孟常、野陳佐、宋家莊、陳村、藺家莊、滑家莊、長村。

高晃社:在城南十五裏,凡十一村,曰南高晃、東高晃、北高晃、西劉辛莊、八裏莊、東劉辛莊、北河村、道西村、劉家疃、東魏村、南莊村。

洪善保社:在城東南三十裏,凡十村,曰:戶家營、花園頭、漆器村、店上村、馮家莊、符家莊、五坊、中堰、南堰。

張齊社:在城東南三十裏,凡二村,曰:張齊村,壘德村 。

在坊社:在城西南十五裏,凡二村,曰:齊村、王家莊,民多散處。

高遷社:在城東南二十五裏,凡一村,曰:南劉氏村。民多散處。

洪遷社:在城東南三十裏,凡一村,曰:北堰頭。村民多散處。

鮑遷社:在城東二十裏,民皆散處。

復初曰:洪惟祖宗之制,十家為甲,十甲為裏,裏置十長,分統一百家,丁出於斯,賦出於斯,均齊寬裕,真治國平天下之大經大法也,承平日久,迯(逃)亡遷移民無常態,或甲存而家不滿十,裏在而戶不滿百。豐大之裏時或踰制往往有之,如蠡之張齊、在坊、高遷、洪遷、鮑遷,尤不及洪善保、孟常、高晃十分之二三,而征求之令或欲齊之,民何堪哉?歸並之政,通融之法,大為民便而又每奪於增戶口之說,是未知王成之偽,君子所恥也,民受其虐亦何忍耶。

(二)清代光緒蠡縣誌

上北下南,清代蠡縣各社村分布圖

明初編二十四社,永樂間增鮑遷、高遷、洪遷三社,成化八年增在坊、張齊、阜城三社,弘治五年歸並阜城為二十九社,嗣因民多散處,並張齊於在坊,並張遷於洪遷,止二十七社,今因之。

在城社:除在城,凡七村,曰:興仁村、郭家莊、王家莊、代家莊、賈家莊、北中委、壘得。。

劉陀社:在城西南十裏,凡十村,曰:南劉陀、北劉陀、史家佐、王各莊、莊頭村、得坎莊、大宋、李家莊、南中委、南大留。

小陳社:在城西北十三裏,凡四村,曰:小陳、張村、顏家莊、陶墟。

鄭村社:在城北八裏,凡十一村,曰:鄭村、西河村、東北寺、西北寺、賀家營、北大留、大陳、張村營、念家莊、小王家莊、高家莊。

東和社:在城東北十五裏,凡十三村,曰:東河、胡村、何家莊、南張、北張、窩東、宋家莊、趙鍜莊、梁家莊、劉家莊、東滑村、中滑村、西滑村

鄰德社:在城西北二十裏,凡八村,曰:林鋪村、宋家莊、孫家莊、楊馬莊、新莊、西車裏營、東車裏營、潘營、。

桑園社:在城北三十裏,凡四村,曰:桑園村、桑園營、楊家莊、井家營。

於八口社:在城東北四十裏,凡六村,曰:北於八口、南於八口 、北蒲窪、書家莊、南蒲窪、李家莊。

萬安社:在城東北四十裏,凡六村,曰:萬安、邱家莊、蔡莊村、井家莊、新莊、曹家莊。

南宗社:在城東北二十裏,凡二村,曰:南宗、新興。

北宗社:在城東北二十五裏,凡五村,曰:北宗、大崔家莊、小崔家莊、黃家莊、劉銘莊。

南許社:在城東北三十裏,凡六村,曰:南許、武家營、祁家口、大柳樹、南新莊、北新莊。

郭丹社:在城東北四十裏,凡八村,曰:北郭丹、南郭丹、北鬥凹、南鬥凹、輦家莊、季家佐、夏家佐、尹家佐。

百尺社:在城東北三十裏,凡五村,曰:大百尺、小百尺、南計河村、北計河村、榮家營。

福興社:在城東北二十裏,凡三村,曰:南沙口、北沙口、魏家莊。

玉田社:在城東北四十裏,凡十一村,曰:南玉田、北玉田、荊邱、南齊村、北齊村、陵羊村、東魏家佐、東趙堡村、南趙堡村、北趙堡村、周家新莊。

緒口社:在城東北六十裏,凡十四村,曰:東緒口、南緒口、北緒口、新橋、布裏、大曲堤、小曲堤、龐家佐、小王、新立莊、耿家莊、臥牛莊、高佐、陳閆營。

劉氏社:在城東四十裏,凡十八村,曰:東劉氏、劉家營、王家營、周家營、繆家營、臧家營、東連子口、西連子口、南連子口、北連子口、中連子口、大王村、小王村、杜家莊、朱家佐、團丁村、劉佃莊、東齊家莊。

馬家佐社:在城東三十裏,凡十五村,曰:馬家佐、張家佐、東侯佐、西侯佐、榆林村、悟二頭、李家佐、陳留佐、中白樓、南白樓、北白樓 、北五夫、東戴家莊、東曹家佐、西曹家佐

五夫社:在城東二十裏,凡十村,曰:中五夫、東五夫、西五夫、南五夫、西五夫、趙家莊、賈疃、劉村、隨東村、馮家莊、齊家營。

鮑墟社:在城東二十裏,凡五村,曰:鮑墟、李崗、褚崗、南南王、北南王。

孟嘗社:在城東二十裏,凡九村,曰:東孟嘗、西孟嘗、中孟嘗、野陳佐、宋崗、陳村、藺崗、滑崗、南陳村、北陳村。

高晃社:在城南十五裏,凡二十二村,曰南高晃、北高晃、張家莊、旺興莊、常興莊、福興莊、辛家莊、八裏莊、賈家莊、叚家莊、東柳青莊、西柳青莊、大北河、小北河、薛家莊、李家陀、黃家莊、劉家疃、東魏村、南莊村、道西村、張齊屯。

洪善保社:在城東南三十裏,凡十村,曰:洪善保、戶家營、花園頭、劉家佐、符家莊、林裏、五坊、中堰、南堰、後劉氏。

在坊社:在城西南十五裏,凡四村,曰:張齊村、齊村、泊莊、賈莊,民多散處。

洪遷社:在城東南三十裏,凡三村,曰:北堰頭村、南劉氏村、七器村。村民多散處。

鮑遷社:在城東二十裏,凡二村,曰:仉村、前劉氏,民皆散處。

明知縣李復初曰:洪惟祖宗之制,十家為甲,十甲為裏,裏置十長,分統一百家,丁出於斯,賦出於斯,均齊寬裕,真治國平天下之大經大法也,承平日久,迯(逃)亡遷移民無常態,或甲存而家不滿十,裏在而戶不滿百。豐大之裏時或踰制往往有之,如蠡之張齊、在坊、高遷、洪遷、鮑遷,尤不及洪善保、孟常、高晃十分之二三,而征求之令或欲齊之,民何堪哉?歸並之政,通融之法,大為民便而又每奪於增戶口之說,是未知王成之偽,君子所恥也,民受其虐亦何忍耶。

四鄉:

東翠紅鄉:西白樓村是也,昔民韓宏道富而疏財,年老無嗣,買妾巳孕復逐之生子養於他家,尋復為嗣以此名鄉。

西博陵鄉:西近博陵因此名鄉。

南齊望鄉:漢光武撫巡河北,其將齊蓋迎望於此,因以名鄉。

北五夫鄉:五侯相傳謂漢王商王根王譚王音王逢時按綱目,五侯乃元城人,為此說者蓋蠡吾王商誤也。按水經註北平侯王譚不同王莽之政,子與生五子避時亂隱居易水西山谷中,光武即位封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喜侯,顯才蒲陰侯,仲才新市侯,季才唐侯,所謂中山五侯也,蠡近中山此或近之。

對比明代和清代兩代的蠡縣縣誌,可以發現,在三百多年間中,蠡縣境內的村名有些許變化,並有數個新成立的村,但變化相對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