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一首從小就會背誦的詩,要到中年後才能讀懂,生活總是不易

2024-04-13歷史

捧一卷詩書,品一盞清茶

01.

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春,天下大旱,饑民流難,哀鴻遍野。

群臣上表,諫言宋神宗停止變法,一心想幹點事的宋神宗左右為難,一時難以決斷。

同年4月,曹皇太後和高太後向宋神宗哭訴,矛頭直指王安石,責其亂國。

無奈之下,宋神宗只好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於是王安石回到江寧。

關於王安石變法,就算今天的學者們坐在一起,也會吵得不可開交。有人說北宋亡於王安石,也有人說王安石是北宋的「孤勇者」。

不管怎樣,歷史上鮮有失敗的英雄,但是北宋到了神宗時期,已經積貧積弱,再不改革江山易主是遲早的事。

所以要把這樣一個罪名按到王安石頭上,恐怕有失偏頗。

當時保守派以司馬光、範純仁、蘇軾等人為主,就連歐陽修也對變法頗有微詞,但是這些人在反對變法的同時,又提不出很好的解決策略,固步不前就是退步,而西夏、遼人、金人都在虎視眈眈,幾次犯邊都是以和談為主,不惜賠償。

甚至,司馬光復相後,還把將士們用生命換來的土地無條件割讓了出去,以求和平,因此也有人說,北宋實亡於司馬光和保守派。

在某種程度上,我更佩服王安石的勇氣和魄力,以及超前的思想。盡管革新失敗了,但失敗的原因並非法制不健全、不合理,而是保守派的百般阻撓,以及官僚們各自為營,皆為自己的利益考慮。

值得一說的是,宋神宗其實是一個實幹家,盡管連太後和皇太後都反對變法,可王安石罷相後的第二年,神宗還是決定重新啟用王安石,繼續推動革新。

我們就今天要講的這首詩,就是作於王安石復相後途中,這也是有故事的一首詩。

02.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泊船瓜洲】

首先我們了解幾個地名。

京口:即今日的江蘇鎮江市,靠長江邊,瓜洲是對岸的一個小島,不過現在已經沒了;

瓜州:著名的千年古渡,在今天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民間傳說杜十娘怒沈百寶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

白居易曾有詩: 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

鐘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北郊,宋時稱南京為江寧。公元1037年,王安石隨父親在這裏定居。

下面我們再深度解讀一下這首詩。

03.

詩文大意可解為:

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而鐘山就掩映在那幾座山巒的後面;

春風和煦,吹綠了江南岸邊的景色,不知這皎潔的明月,什麽時候才能照我返回家鄉?

王安石這首詩,蘊含了多重情緒,既有對前途未蔔的擔憂,又有濃厚的思鄉之意,甚至還隱隱有壯士扼腕的悲壯之感。

二次升任宰相,變法要繼續推行,保守派虎視眈眈,宋神宗雖然仍舊支持,可兩位太後都不是好惹的主。

若是稍有差池,別說晚節不保,可能連性命都堪憂。

因此起句詩人寫: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詩中的「只隔」強調了很近,「數重山」又代表著阻隔,關聯尾句的「明月何時照我還」,不禁讓人覺得,王安石此一去,可能就再也回不去了。

這麽近的水路,依然不知道歸期,懸著的不是前途,而是命運。

但是,詩人悲壯卻不頹喪,對未來的路要怎麽走,內心還是很堅定的,所以「春風又綠江南岸」之句,讓整首詩變得溫和起來。

在一片破碎與黑暗中尋找曙光,正是王安石這麽多年以來所做的事,前路越是艱難,越要充滿信心。

所以這首我們從小就會背誦的詩,也許真的要到中年以後才能讀明白。

引申到現實,從我們個人的角度看,許多人年初就踏上了拼搏之路,現代化交通工具發達,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能回家,可是大部份人只有年尾時才能踏上歸鄉的路,與家人團聚。

這是生活層面的艱難,也是每個人必須背負的責任。

可不管生活有怎樣大的壓力,只要我們內心足夠堅定,保留對未來的希望和期盼,就一定能等到花好月圓。

閱讀更多經典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