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法國沒有參與火燒圓明園?英國人說出放火真正目的:讓中國記住

2024-06-01歷史

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在搶劫和洗劫圓明園珍寶之後,英國人縱火焚毀了這座氣象萬千的皇家園林。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這是英法聯軍的所為,是為了掩蓋他們對中國人民罪行的野蠻行徑。然而,近年來出土的一些新的歷史資料顯示,事情可能並非如此簡單。法國人似乎並未參與焚燒圓明園的行動,而英國人的目的也不僅僅是掩蓋罪證那麽簡單。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了這場慘劇?英國人放火的真正用意又是什麽?讓我們一探究竟。

圓明園的輝煌歷史

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圓明園應運而生。作為一座由皇家禦苑演變而來的巨型園林,它的建立背景可謂別具淵源。當時,康熙皇帝駐蹕北京已有四十余載,年屆花甲。為了禦覽長安風光,康熙在離宮城不遠處擇址營建了一處禦園,以供遊覽賞玩,這就是著名的"圓明園舊址"。

隨著年歲漸長,康熙皇帝漸感離宮太近,難免有煙塵擾人之患,遂下旨在圓明園舊址之西,重新營建一座規模宏大的園林。歷經十三年篳路藍縷的奮力營造,至雍正二年(1724年),壯麗恢宏的"圓明園新址"終於面世,成為中國古代園林傑作中的璀璨明珠。

整座園林占地約三點五平方公裏,龐大程度遠非舊有禦園所能望其項背。園內融匯了江南園林的精華,錯落有致地分布著一百五十余處園景,主要景點有長春園、綺春園、萬春園、芝雲裏、萬壽山等,構築了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於一身的巨型遊園。

除了引山造景,園內還匯聚了大量珍貴文物。康熙、雍正兩朝在修繕園林的同時,不遺余力地從全國各地搜羅名勝古跡,移植於園內。比如園中的"三十六臂莊嚴佛像",本是公元六世紀時由興大臣為皇家營建而雕刻的珍品;閻王殿的"地獄十殿閻羅王"更是起源於元朝。

康熙雍正兩帝用十余載歲月,耗費巨資,將全國各地的奇珍異寶盡數搜羅於圓明園之內,真可謂是"萬園之園"。待至雍正末年,園內景致宏麗,氣象萬千,實乃一代無兩的禦園奇葩。圓明園就這樣,在道光年間達到了全盛時期的巔峰輝煌。

不僅建築景觀雄奇壯麗,就連園內的器物陳設亦是巧奪天工。據史料記載,康熙年間就從國內各地搜羅了數十萬件瓷器、銅器等上等物品布置於園內。此後,又從歐洲引進了大量彩畫、雕塑、鐘表等珍奇物品,極大豐富了圓明園的藏品。

更為了確保工藝品制作精良,康熙帝專門在園內設立了禦器房、雕梓坊等工場,僱用國內能工巧匠專門制作服務於圓明園。如此龐大的儲藏量,使圓明園堪稱當世無雙的禦園之寶庫。其中珍奇物件之多,實在是讓後人無從統計。

然而,就這樣一座恢弘大氣、氣象萬千的皇家園林,卻在1860年的這一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與洗劫...

英法聯軍的侵華暴行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幾年之後,憑借當代先進的軍事力量,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城,迫使鹹豐皇帝倉皇出逃。就在這一年的十月,英法聯軍開始了對圓明園的徹底洗劫。

當時,聯軍指揮官額爾金曾向英國首相寫信,直言圓明園內"陳列著無數寶貴珍品",價值連城。首相對此也是垂涎三尺,遂下令準許額爾金洗劫一空。於是,英法聯軍蜂擁而入,對這座舉世無雙的皇家園林大行破壞掠奪之實。

最先被瞄準的,自然是園中的那些無價之寶。英法聯軍首先把手伸向了文源閣中的大量善本古籍。作為歷代帝王搜羅群書的寶庫,文源閣內珍藏著大量仿佛世間難求的線裝書籍。包括元代的【永樂大典】等多種文獻典籍,無不被貪婪的侵略者們狠狠蹂躪、毀壞。

緊接著,他們又盯上了散落在園內各處的大量珍品。比如芝雲裏中的十八羅漢像、三十六臂莊嚴佛像等寶貴雕塑,皆遭到了殘酷破壞。就連閻王殿中的名垂青史的"地獄十殿閻羅王"塑像也未能幸免。

更有甚者,就連王公貴族們供奉在園內的家族祠堂,也遭到了骨肉分離的悲慘命運。祠堂內無數香火古物,不分珍貴與否,統統被劫掠一空。甚至連在園內被人供奉的名人真跡,皆化作散盡浮雲的飛灰。

園內陳列著的大量珍貴工藝品,更是成為了掠奪的重中之重。比如,曾被雍正帝禦制題詞"天下第一銅"的那尊巨型平安銅像,在哄搶中被生生卸下頭顱;那口鑲嵌著無數珍珠寶石的極樂世界鐘,也遭到了群魔亂舞般的毀壞。更不用說那無數件金銀珍寶、青花瓷器和彩繪瓷盤,直接就被視為擂台上的蹴鞠球般,任憑踐踏蹂躪了。

除此之外,園內任何建築構件也未能幸免。聯軍不僅將園中許多建築徹底拆毀,而且還將無數建築上的嵌花鑲件、雕刻圖案等用力打碎拿走。就連窗欞、門楣上的典雅圖案,都被生生鑿毀。園中一時到處是斷壁殘垣,面目全非。

這無疑是對中華璀璨文明的狂暴肆虐和瘋狂掠奪。當時在場的法軍指揮官還感嘆道:"我知道這次我們在犯下一件反人類罪行。"可即便如此,當時正值貪婪作祟的他們仍然置之不理,大打而圓之的掠奪。

不過,就在搶奪的高潮期,英法聯軍之間竟也爆發了巨大的內訌。由於貪得無厭、嫉妒心作祟,雙方一度因為一件小小的擺設物品大打出手,動武對峙。可想而知,此番掠奪之肆無忌憚,連欲壑難平的掠奪者們本身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此外,聯軍對圓明園的洗劫還遠非局限於上述這些。他們還將整個園內除了文物之外的其他一切建築和景觀,統統鏟除一空。包括那些千年古柏、翠竹蒼松等,也被生生斬伐毀壞。更有甚者,甚至連園內昔日曾經引以為豪的湖泊、河流等天然景觀,也被強行掘平、填埋。如果說文物被掠奪掏空已是對文明的野蠻褻瀆,那麽對園林景觀的徹底抹殺,則是對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出了赤裸裸的嚴正警告。

在那個年代,圓明園作為一個集大成的皇家園林,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集中體現,也是全體中華兒女對文明自信的堅實寄托。其浩瀚的大氣恢宏,曾令中外駐華使節無不贊嘆;而如今,它卻遭到了如此粗野、暴力的破壞與褻瀆,可謂是殘酷無比...

燒毀圓明園的新解釋

對於這座恢宏壯麗的皇家園林最終被英國人縱火焚毀的原因,一直存在著幾種不同的解釋。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英國人燒毀圓明園是為了掩蓋他們在搶劫過程中犯下的罪行。然而,近年來出土的一些新的歷史證據,似乎為這一罪行增添了一些新的解釋。

根據一些英國軍人的親筆記錄,雖然英國軍隊在搶劫圓明園的過程中確實犯下了滔天罪行,但他們最終選擇縱火焚毀圓明園,其實還有一些其他的深層原因。

第一,燒毀圓明園是英國人對清軍殺害俘虜的報復行為。在攻入北京之前,英軍曾在重鎮府也被清軍俘虜,期間遭到了非人待遇,有士兵被活活燒死。為了向清軍開恩小富,施加同等的懲罰,英軍決定利用燒毀圓明園的方式,給予清軍以牙還牙的報復。

第二,燒毀圓明園也被視為向中國政府釋放強硬訊號的手段。當時英法聯軍雖然已經攻陷北京,但清政府方面仍然在拖延簽訂【北京條約】。為了迫使清政府加快步伐,英國人作為主力軍,決定采取這種極端手段,向清政府示威施壓。

第三,燒毀圓明園也是英國人向世界展示武力的一種炫耀。隨著英國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它希望透過這種方式向世人彰顯自身的強大實力,宣示著"陸地獅子"的霸主地位,從而在未來的全球角逐中占據有利地位。

除此之外,也有一種觀點認為,英國人燒毀圓明園其實是出於一種文化偏見和蔑視。作為西方列強,他們根深蒂固地認為西方文明高於東方,因此對於中國的一切文化瑰寶都存在著輕視和無知的態度,最終導致了這場前所未有的破壞。

不過,無論動機如何,燒毀圓明園這一罪行確實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沈重的創傷。園內無數珍貴文物付之一炬,成了浩劫中的犧牲品。更可悲的是,那麽多文物的消失,也意味著中華文明的一次嚴重斷裂。

隨後,雖然有人嘗試對圓明園的廢墟進行維修和修繕,但由於財力有限,遺憾的是從未能恢復昔日的輝煌。不過,歷史總是孜孜不倦地前行,後來在新中國的呼喚下,圓明園的遺址終於得以保護,成為見證中華文明幾經沈浮的永恒座標。

對於圓明園這段沈痛的歷史,我們既不應掩耳盲眼,也不能一味叫苦,更不能停滯不前。相反,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力量和動力,直面曾經的屈辱,繼往開來、自強不息,努力讓中華文明在新的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法軍的真相揭秘

對於圓明園燃燒一事,長期以來人們都將矛頭直指英法聯軍。然而近年來,一些新發現的歷史資料卻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思考。

這些資料的核心內容,是法國人自己對於這一事件的一些親歷描述。而令人驚訝的是,根據這些描述,法國人似乎並未直接參與焚燒圓明園的行為,他們只是被這一罪行牽連了進去。

最早披露這一內情的,是法國陸軍上尉杜文在1860年11月11日致信家人時的一段話。他在信中寫道:"那天我們遠遠看到了熊熊大火,起初以為是意外失火,結果得知竟是英國人縱火焚燒了圓明園。我親眼目睹了這一野蠻恐怖的一幕。"

除了杜文之外,另一位法軍士兵德拉克在日記中也留下了類似的記載:"10月18日,我們聽到了遠處傳來的劇烈爆炸聲,隨後就看到了翻滾的濃煙。原來是英軍在那裏放火燒毀圓明園。"

這些親歷記錄無疑透露出一個重要資訊——法軍並未直接參與圓明園的縱火行為。當時行兇的主謀,很可能只是英國人一方。

那麽,法軍為什麽沒有參與其中呢?答案或許要從法軍內部的分歧找起。

根據法國駐華公使布魯諾的回憶錄,在攻占北京之前,英法兩軍就因為分贓問題產生了嚴重分歧。法軍一直主張采取克制政策,但英軍一味堅持掠奪,兩軍之間因此產生了嚴重的裂痕。

這一分歧在攻陷北京後也並未彌合。相反,英法兩軍更是因為一件小小擺設爭執不下,最終大打出手。在這種情況下,法軍很可能是出於對英軍蠻橫行徑的不滿,才在燒毀圓明園時選擇置身事外。

不過,盡管法軍沒有直接參與縱火行為,但他們對這一野蠻行徑予以縱容和包庇,同樣難辭其咎。

布魯諾在回憶錄中就寫道:"我知道燒毀圓明園是一種罪行,因為它毀壞了舉世無雙的藝術瑰寶。但我當時出於對英軍的畏懼,未能制止他們。"法軍將領蒙唯伊的日記中也有類似的自責:"我們本可以阻止這一瘋狂,但我們最終沒有這樣做。"

可見,盡管法軍未直接參與縱火,但他們對整個事件亦是縱容放任、罪不可赦。尤其是他們臨陣卻步、無所作為的態度,更是令人深感痛心和憤慨。如果當時他們能夠勇敢地阻止英軍的放火行徑,或許圓明園就不至於遭受如此慘重的破壞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即法軍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對此事緘默不語的原因。

有分析指出,這很可能與法軍當時飽受輿論壓力有關。作為同盟軍的一員,他們在事後不得不為自己未能阻止這一罪行而感到羞愧,也深恐承擔同樣的不名譽。因此,法軍選擇了緘默不語,以逃避批評。

此外,法國作為殖民主義的參與國之一,圓明園事件可能令其在國際上喪失很大的聲譽。畢竟,法國一向視自己為更加理性文明的西方國家,而圓明園事件無疑給這一形象抹上了難以驅散的陰影。因此,不言不語很可能是法方當時為保全自身在國際上的形象而采取的無奈之舉。

不過,即便法軍未直接參與縱火,但整個事件中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同樣值得被鉤沈。對於這一罪行,無論英法兩軍,都難辭其咎...

中國人的反擊與維權

面對英法聯軍在圓明園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國人民並非完全無動於衷。事實上,在當時就已經有不少人開始意識到捍衛國家尊嚴和維護祖國利益的重要性,並透過各種方式予以反擊和維權。

最直接有力的反擊行動,莫過於清政府方面的堅決回擊。雖然在戰事初期遭受重創,但清政府並未就此敗下陣來。相反,在北京淪陷之後,鹹豐皇帝和眾文武百官轉至內地重新組織抗爭。

他們積極籌集軍餉,招募壯丁,並努力扭轉被動局面。鹹豐帝曾親自督陣,諭令文武百官"各盡職分,堅壁壘以禦侮"。其用意正是為了讓英法聯軍付出更大代價,從而迫使其放棄掠奪和侵略。

與此同時,清政府還迅速與英法兩國展開了一系列艱難的外交談判。在當時的特殊環境下,雖然處於極為不利的被動地位,但清政府仍然艱難地堅持維護著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例如,在【北京條約】的談判過程中,清政府就不斷予以抵制,力求將賠款數額降至最低。最終雖然未能全身而退,但總算維護住了中國的根本利益。

更難能可貴的是,即便在遭受如此重創之後,中國人仍然沒有放棄對圓明園的維護和修繕。這種信念和決心,折射出中華兒女對於國家文化瑰寶的無限熱忱。

自圓明園被掠奪後的幾十年間,中國人就不斷開展了一系列的修繕行動。比如,在鹹豐帝駕崩後,同治、光緒兩朝先後都投入大量資金修葺園中殘存的建築和景觀。當時更有眾多文人墨客慷慨解囊,捐資修繕。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士人透過著作立言,呼籲維護圓明園。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馮桂芬先生的【圓明園罹危記】和【圓明園續記】。在這兩部專著中,他不僅詳盡記錄了圓明園被劫掠的慘狀,更是大聲疾呼,呼籲同胞堅持修繕。

除了文人撰述之外,還有藝術家們透過各種方式將圓明園的模樣留存下來。比如,一些著名的畫家就留下了大量描繪園內景色的畫作。清朝宮廷畫家徐揚也曾手書長卷,記錄園中景致。

更有甚者,當時還有識者將圓明園中一些被掠奪而走的珍貴文物巧妙改頭換面,藏於民間。比如,一些名家真跡就在大火過後被匆匆藏入私人藏品中,最終避免了進一步被摧毀的命運。

在國難當頭之際,這些文化精英們傾盡全力捍衛民族文化自信,用各種方式留存住圓明園的文物記憶,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正是靠著一代又一代有識之士的不懈努力,圓明園的遺址才得以在新中國時期被正式保護修繕,成為見證滄桑歷史的永恒座標。如今,雖然園中曾經的恢弘氣象無法重現,但只要穿行在廢墟之間,仍能隱約體會到昔日的輝煌風華。

結尾

歷史的創傷或許無法完全撫平,但面對外族入侵,中國人一直在固步自珍、自強不息中艱難前行。對於這段屈辱歷史,我們當有如是看待和繼承——既要痛心疾首,也要以此為鑒,更要以不屈的民族精神,為祖國昌盛而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