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清朝的崩潰:廢除科舉制,才是大清走向滅亡的關鍵

2024-01-17歷史

1905年9月20日,清政府頒布上諭,宣布在中國實行1300余年的科舉制正式廢除。雖然科舉制的廢除在當時並未引起重大影響,但卻對日後的中國社會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僅意味著清朝封建專制的解體,更預示著清政府腐朽統治的終結。

廢除科舉制上諭

為什麽說廢除科舉是清政府在自掘墳墓?本文帶領大家回到100年前的清末社會一探究竟。

士人階層的解體分流

士農工商是傳統社會的四大階層,士作為四民之首,它既是官僚隊伍的主要成員,又是封建統治的主要基礎。

在這森嚴的等級制中,科舉考試就像促進身體迴圈的血管一樣,透過合理的考試形式,為上層與下層提供一個正常的流通渠道。隨著科舉制的廢除,士階層的流通渠道不復存在,他們被迫流向政界、商界、軍界,成為新興的資產階級,並在立場上與清政府走向了反面。

對於一心從政的士人來說,地方咨議局是他們流動的主向。1906年,清政府假意頒布預備立憲詔令,在全國各地推行官制改革,在地方 設立的咨議局中,特意為這些失去理想的士人提供了新的從政機會,並妄圖透過他們來占據地方議會的多數席位,從而鞏固自身的統治基礎。

各省咨議局議長、副議長63人中,進士30人,舉人18人、貢生5人、生員3人,科舉出身者占據90%,廣西咨議局議員選舉,士人占到85%。

清政府不明白的是,科舉制度是培養士階層的母體,一旦士階層從母體脫離,便不會再為其繼續服務。所以,這些士人湧入咨議局後,不僅沒有成為清政府賴以維系的核心力量,反而趁機加入革命陣營,進而推動了革命勢力的膨脹。

如果說士人從政推動了革命派的政治勢力,那麽由士從商無疑就強化了革命派的經濟實力。科舉制廢除後的5年,士人從商的情況驟然增加,清末狀元張謇 、陸潤祥紛紛流向商業,創辦實業公司,引導了棄仕從商潮流的興起。

張謇

令清政府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傳統士人原先是封建體制的主要支持者,但在轉化成民族資本家後,就與舊有體制走向了對立。張謇、鄭孝胥、許鼎霖等人帶頭成立預備立憲公會, 後來更是公開為革命派籌集軍事經費,這些都大大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潰。

更為關鍵的是,一些士人發覺清政府的統治已是搖搖欲墜,並且堅信立憲運動拯救不了中國,於是選擇投入到軍事革命當中,直接在軍事上與清政府形成對抗的局面。

清末新式軍隊的軍官中,新軍第八鎮士人出身者共479人,占該鎮軍官總數的79%,第二十一協有73人,占總人數的55%。(【辛亥首義回憶錄】)

這些投入到軍隊的士階層,雖沒有經受過近代軍事訓練,但卻經歷了近代資產階級思想的熏陶。他們憑借在軍隊中的領導地位,秘密宣傳革命思想,鼓動效忠清政府的士兵倒向革命黨,這就大大削弱了清政府的軍事實力,並為日後的軍事作戰埋下了隱患。

清末新軍

果不其然,隨著武昌起義的一聲槍響,一些轉化為軍官的士階層,甚至率領手下士兵加入到反抗清政府的浪潮當中,透過與革命軍隊的聯合作戰,將腐朽的清政府徹底埋入墓地。

失去對清政府的向心力

1901年,清政府在內憂外患的局面下推行新政,創辦新式學堂,企圖將士人階層納入到學堂體制的管理當中,但響應者寥寥無幾。究其原因,士階層之所以同清政府保持一種向心力 ,是因為其需要透過科舉獲取功名,來達到向上流動的目的,這是中國延續了上千年的階層渠道。

更為重要的是,在躋身為士紳集團的一分子後,他們就擁有了政治、經濟方面的權力,從而和農、工、商三個階層劃分開來,這即是他們窮極一生的理想追求。因此,科舉制的徹底廢除,在士人階層中引發了軒然大波,就連贊成科舉改革的梁啟超都一反常態的表示反對。

數百萬之老舉人,老秀才,一旦盡失其登進之路,恐未免傷於急激。【飲冰室文集】

梁啟超

清末年間,生員、舉人人數超過100萬,占到全國人口比例的2.4%。雖然與其他職業相比,士人的人口數量處於劣勢,但只有他們才是封建社會的堅決擁護者,與封建社會處於相互依存的關系。科舉制廢除後,這些士人賴以生存的基礎不復存在。在失去士人的支持後,清王朝的覆滅已經是註定的事情了。

嚴復作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對科舉制中的封建糟粕進行過諸多批判,一直贊成其中的內容改革,但在科舉制廢除之際,他也表現出了一定的憂慮。

不佞嘗謂此事乃吾國數千年中莫大之舉動,言其重要,直無異古者之廢封建、開阡陌。造因如此,結果如何,非吾黨淺學微識者所敢妄道。(嚴復【論教育與國家之關系】)

在嚴復的視野中,科舉制的廢除非同小可,將會對中國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果不其然,科舉廢除後,傳統社會的「士農工商」四民結構被打破,士階層不斷流向政界、商界、軍界等重要領域。出於對理想破滅的怨恨,這些士階層趁機積蓄報復力量,已經達到了與清政府分庭抗禮的程度。

由於士階層的脫離,清政府再也尋找不到一個可以依賴的階層力量,傳統社會中的農、工、商都是被統治階級,他們無法與清政府同舟共濟。

當清政府失去社會所有階層的支持後,他們只能依靠狹隘的民族主義來維持自己的統治,隨著武昌起義打響辛亥革命的第一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清政府因為廢除科舉而將自己推向了滅亡。

余論:

在中國綿延了1000多年的科舉制,曾對封建社會的人才選拔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在步入明清之後,八股取士的考試制度使得人才選舉變得極為僵化,加上西方思想對於封建體制的沖擊,使得清政府必須對科舉制的廢立做出抉擇。科舉制的廢除,是清政府在內憂外患下的開創之舉,但也在無意間將自己推進了滅亡的墳墓。

資料來源:【飲冰室文集】【辛亥首義回憶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