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元順帝:我們最大的失誤,就是以為朱元璋的戰力等於二流劉福通

2024-07-19歷史
清朝領班軍機大臣張廷玉和史學家萬斯同在共同編撰的【明史】中指出,元順帝之所以在元末戰場上遭遇巨大軍事災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低估了朱元璋的戰鬥力,認為朱元璋的力量遠不如劉福通的紅巾軍,只能與張士誠相提並論。

實際上,不僅僅蒙古人持這種看法,陳友諒也是如此,甚至韓林兒也對此深信不疑。

紅巾軍的表面力量

表面看來,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似乎是一支比朱元璋部下諸軍戰鬥力更為強大的隊伍。

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乃是一支徹頭徹尾的宗教軍隊,其編制、訓練、裝備和思想基本上都按照白蓮教的模式進行,由北方白蓮教領袖韓山童之子韓林兒領導。

他們身穿黑色厚重的直身甲,腰間系裈甲,披肩和腹部的布巾裝飾精美。軍官們則統一穿著宋明三件套,外套著抱肚、貉袖和緊纏在盔甲外的領巾,顯得格外威武。武器方面,他們雙手持長刀,背負弓箭,腰掛副武器骨朵,全身戰鬥裝備總重達到124公斤。

與嗜好殺戮的朱元璋截然不同,劉福通所領導的紅巾軍紀律嚴明。當紅巾軍攻打或途經城池時,他們只對當地元兵進行屠殺,對百姓則絲毫不加侵犯。這一點,與徐壽輝的紅巾軍非常相似。

當年,韓山童在潁州起義,但不幸被俘遇難。許多北方白蓮教徒為躲避元軍追捕,逃往南方,跟隨彭瑩玉,並推舉徐壽輝為皇帝,建立了「天完國」。韓林兒建國稱帝後,這些將領紛紛北上,重新加入紅巾軍,英勇作戰。因此,紅巾軍隊伍中帶有一些彭瑩玉的銘印。

紅巾軍的起義雖然是農民的反抗行動,但其淵源卻可追溯至百年前的大宋朝廷。韓山童在聚眾起事時,自稱是宋徽宗的八世孫,號明王。劉福通則聲稱他的祖先是大宋名將劉光世,可謂「星光熠熠」。

在兵力方面,紅巾軍的人數遠超朱元璋的部隊。韓山童遇害後,劉福通冒著生命危險,聯系四散逃離的教徒和河工,一聲號召,短短數日便吸引了數萬名信徒加入。

1351年9月,劉福通率領十萬大軍,汝州、光州、舞陽等地的百姓紛紛扶老攜幼,踴躍加入。到1355年2月,紅巾軍人數已近百萬,在城戰和野戰中屢戰屢勝,且戰爭裝備不斷更新,戰鬥力愈發強悍。相比之下,朱元璋的軍隊顯得異常寒酸。

因此無論從元兵、紅巾軍或南方義軍的視角來看,朱元璋都比劉福通遜色得多。

劉福通的三次北伐

元順帝起初對劉福通的紅巾軍毫不在意,自信於帝國綿延萬裏的交通線足以鎮壓任何反抗。此前,胡閏兒、周子旺、方國珍都被元廷地方軍圍剿擊敗,更何況元廷的鐵騎,可以隨時抵達劉福通所在的豫皖地區。在元順帝看來,只要元兵一出動,就能將紅巾軍打得屁滾尿流。

然而,事情並未如元順帝所願發展。劉福通一聲號令,紅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敗沿河官兵,處死監工。在饑民和信徒的支持下,劉福通將元軍打得四散奔逃,很快便攻占了元廷的糧倉朱臯。

元順帝目睹河南局勢危急,立即從大都調遣軍隊,希望能遏制紅巾軍的攻勢。誰料部將也先帖木兒剛到沙河,便遭到劉福通的突襲,結果慘重。

首先,元軍的先頭部隊在鞏蔔班的指揮下全軍覆沒,鞏蔔班本人也被斬殺。三十萬大軍在戰鬥中丟盔棄甲,狼狽逃竄。最終,只有先帖木兒帶著零散的兵勇回到了開封,所剩兵力不足一萬。

答失巴都魯隨後試圖進攻許州,然而他未料到劉福通的野戰能力同樣出色。紅巾軍以中軍作為誘餌,從兩側發起了令人膽寒的進攻。面對紅巾軍視死如歸的猛攻,答失巴都魯被打得慘不忍睹,狼狽不堪,他的長子孛羅帖木兒也不幸被俘。

不到兩年,紅巾軍的起義讓元朝損失了數十萬士兵。元朝順帝雖不斷增援河南、安徽,卻始終未能扭轉局勢,連連遭遇失敗。

1956年秋天,鑒於元軍和地方武裝在紅巾軍的攻擊下不斷撤退,劉福通決定發動北伐。他派李武和崔德率領西路軍出潼關,直取晉南;趙均用和毛貴為東路軍,繞道海上攻占山東;關鐸和潘誠為中路軍,越過太行山,攻打山西。劉福通本人則帶領部隊在冀南和豫北地區穿梭,以牽制元軍主力。

然而,隨著察罕帖木兒的到來,紅巾軍北伐取得的所有勝利瞬間化為烏有。他成功切斷了三路北伐大軍的補給線,使得毛貴被困在濟南,關鐸和潘誠則被迫穿越千裏草原,逃往高麗。

接著,元軍開始大肆施展其暴虐手段。紅巾軍殘余部隊在元軍鐵騎的猛烈攻擊下幾乎全軍覆沒,劉福通先前占據的領土也陸續落入敵手之中。

因此,元軍與紅巾軍的戰鬥形勢徹底顛倒,攻守易位。

從戰場表現來看,紅巾軍的作戰能力確實不容小覷。他們在戰術上非常嫻熟,擅長進行城戰和野戰,戰鬥時視死如歸,誓死不退,像一頭橫沖直撞、勢不可當的公牛。然而,紅巾軍內部派系眾多,鬥爭不斷,一旦局勢不利,他們便會內鬥不休。趙均用殺毛貴,毛貴部下又誅殺趙均用,這類事件時有發生。

元軍在擊敗紅巾軍後,情緒變得異常樂觀。曾經並肩作戰的盟友,如今變成了勢不兩立的敵人。孛羅帖木兒和察罕帖木兒為爭奪地盤,展開了殊死拼殺。隨著察罕帖木兒被殺,繼承其遺誌的擴廓帖木兒與李思齊、張良弼等人接連爆發了多次戰爭。

因此,當朱元璋在南方與陳友諒、張士誠激戰時,蒙古人選擇了袖手旁觀,滿不在乎。擴廓帖木兒甚至對他的幕僚提到:

「只要南方的義軍不攻入雲中,我就袖手旁觀,看他們成敗如何。」

顯而易見,擴廓帖木兒不僅對朱元璋嗤之以鼻,還想坐等朱元璋與元順帝的爭鬥,以便從中獲利。

朱元璋的實力勝過劉福通。

擴廓帖木兒自信滿滿,而大都的元順帝最初也未顯露出絲毫慌張。紅巾軍在豫皖一帶橫行無阻且作戰勇猛都未能成功,沈浸於南方從未北上的朱元璋肯定更加不可能成功。元順帝調集擴廓帖木兒和李思齊馳援關內,不過是借助圍剿朱元璋之機,解除地方割據的局面,達到一石二鳥的目的。

事實上,徐達一與元軍交鋒,便使得元順帝和擴廓帖木兒震驚不已。劉福通的紅巾軍已然十分強大,而朱元璋的軍隊更是威力無比!

朱元璋的部下在勇敢程度上與劉福通的紅巾軍相媲美,都是那種視死如歸、無畏前行的勇士。

然而,在戰略、戰術以及將領的忠誠度方面,劉福通的紅巾軍與朱元璋的軍隊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首先,朱元璋的戰略思想貫穿整個元末,堪稱獨樹一幟。在與陳友諒和張士誠作戰期間,他從未考慮直接攻擊對方的核心,而是采取了逐步蠶食的策略。他透過逐一削弱對手的勢力,最後將其包圍並徹底剿滅。這樣步步為營,步步蠶食的策略,展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智慧。

朱元璋在徐達、常遇春北伐之際,毅然決定不聽眾人反對意見,對兩人下達如下安排:

「首先攻占山東,解除元軍的屏障;然後轉向河南,割斷元軍的翅膀;占領潼關並據守,控制元軍的重要據點。當局勢完全掌握在我們手中時,再發動進攻大都的軍隊,因為元帝孤立無援,容易攻克而無需交戰。占領了大都之後,可以出兵雲中、九原,進而占領關隴,必然能夠統一天下。」

相較於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他們更註重迅速進攻,以擒賊擒王為戰略目標。然而,紅巾軍在山東、山西並無根基,行軍途中勢必會被截斷後方,猶如沒有線的風箏,最終難逃被察罕帖木兒逆襲的命運。

朱元璋的軍隊首次北伐,盡管如此,其戰術卻異常精湛。徐達采用了諸如「步騎結合」和「兵不厭詐」等多種戰術,有效地削弱了元軍的戰鬥力,而朱元璋的部隊則只有微乎其微的損失。

相較之下,三路北伐的紅巾軍更為倚重將士的英勇。在缺乏後援補給的情形下,最終被元軍分割並圍困。

朱元璋同時為徐達配備了一支龐大而精幹的軍師團隊,確保了北伐軍的勝利無虞。

最後,朱元璋麾下將士的忠誠遠勝於紅巾軍。紅巾軍的將領在起義之前大多是沿河兩岸受苦的百姓,未曾接受良好的教育。起兵後,他們長期奮戰在前線,既無暇也不願意學習。紅巾軍內部魚龍混雜,各派將領彼此看不順眼。在順風作戰時,他們表現得異常頑強。然而,一旦遇到攻擊受挫或將領內部爆發嚴重沖突,部隊士氣便會迅速跌落谷底,戰鬥力驟降,與之前判若兩人。

相對而言,朱元璋麾下的高級將領,如徐達、常遇春、鄧愈、廖永忠和李文忠等,均與朱元璋攜手奮戰了十余年,經歷了無數的重大戰役,甚至在生死關頭共度難關。這些老將無論在經驗還是忠誠度上,顯然都遠勝於劉福通麾下的紅巾軍指揮官。更為關鍵的是,徐達和常遇春在作戰時從不必憂慮後方的安穩。例如,在攻占山東和河南時,擅長地方治理的鄧愈會負責接管這兩個省份,源源不斷地為徐達提供兵員和糧草,同時確保後方的穩定。

因此,盡管紅巾軍人數上占據優勢,但在其他各方面卻不及朱元璋。元順帝和擴廓帖木兒將朱元璋視作二流的劉福通,由此導致輕敵的錯誤判斷,最終遭遇了一連串慘痛的失敗。

徐達北伐初戰時,他采用靈活機動的戰術,徹底擊敗了背叛投降的王宣和王信父子,捷報傳至魯南、魯西南諸州,懸掛王宣的首級以示警戒。

首戰失利並未使元順帝有所醒悟,他認為盡管山東的確遇到了困境,但一切仍在掌控之中。若各地元軍紛紛集結,必定能夠如同剿滅毛貴一樣,將徐達壓制在淮河以南。

然而,在元順帝派遣支援山東的援兵尚未出發之際,徐達已率軍渡過黃河,直奔青州,並迅速掃蕩山東各地。在元末的戰場上,元軍和劉福通的紅巾軍一直依賴強大的武力,用刀劍鎮壓各方反對勢力。然而,朱元璋的軍隊卻有所不同。徐達北伐前,朱元璋便命宋濂親筆撰寫【奉天北伐討元檄文】,從精神層面解放各地受到元兵壓迫的百姓。對於元朝將領,朱元璋也並未斬盡殺絕,他以寬宏大量的胸懷對待蒙古、色目等人,一視同仁。如此一來,山東各州見識到徐達的強大武力後,紛紛舉城投降,真心歸附。

在平定山東後,朱元璋於應天建國稱帝。與此同時,明軍與元軍在河南展開了激烈的對決。明軍展示了一種令元兵極度恐懼的戰術——迂回繞後。根據元兵的作戰習慣,一旦遭遇迂回,必然會迅速回撤。利用徐達主力在正面牽制,鄧愈和馮國勝得以順利繞至元兵後方。戰鬥打響後,明軍從四面八方湧來,元兵瞬間潰逃,敗退千裏。

因此,徐達僅用了四個月的時間,便達成了朱元璋設定的目標——「旋師河南,拔潼關而守之」,將前線推進至河北地界。

山東、河南相繼失守後,元順帝才意識到朱元璋的軍隊並非普通的紅巾軍,而是一支在作戰方式上與其他義軍截然不同的部隊。他們更加靈活,能夠敏銳地抓住元軍的弱點。而元順帝先前認為能夠抗衡明軍的各地軍閥,在徐達面前卻只能選擇逃跑。

當元順帝被嚇破膽,放棄大都之際,擴廓帖木兒也開始重新評估明軍的戰鬥力。主動參戰後,他多次擊敗明軍,將湯和逼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然而,天下大勢已定,他憑一己之力企圖扭轉局勢,無異於蚍蜉撼樹,徒勞無功。隨著徐達的到來,擴廓帖木兒不得不含恨北撤,逃往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