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七七事變後,張學良四次請纓抗戰,蔣介石都沒有答應

2024-01-04歷史

九一八事變,堪稱張學良一生中最大的傷痛,因為一個錯誤決定,讓東北淪入日本人之手,也讓他受到了舉國上下的一致譴責。

因此,沒有人比張學良更想抗日,甚至不惜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以此來實作全國團結抗日的目的。

可惜,西安事變雖然促成了國共合作抗日的新局面,但張學良也被蔣介石軟禁了,沒能實作自己親自領兵抗日的願望。

到了七七事變後,中國掀起了全民抗戰的熱潮,正在軟禁中的張學良也熱血沸騰,先後四次給蔣介石寫信,希望能上陣殺敵,一雪前恥,但是,蔣介石都沒有答應。

張學良第一次寫信,是在1937年7月18日,七七事變剛剛過去10天,張學良就坐不住了,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寫道:

介公鈞鑒:

盧橋沖突,日漸擴大,日本軍人之兇焰,肆行無厭,真令人發指!

良知鈞座鴻謀,早有成竹,萬一不幸,中日問題,必須以兵,俯乞鈞座賜良殺敵之機,任何職務,任何等級,皆所不辭。能使我之血,得染敵襟,死得其願矣。如蒙鈞座之允諾,良生當隕首,死當結草。鈞座俯臨華夏,決不令匹夫一誌之不得伸。

臨書惶悚,不知所雲,俯乞鑒宥。

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來,張學良參加抗日的願望是非常強烈的,「任何職務,任何等級,皆所不辭」,只要蔣介石能答應,他就是血染沙場、以身殉國,也毫不顧惜,死得其所!

但是,這封信發出去後,卻沒有得到一點回音,讓張學良的一腔熱血落了空。

不過,張學良沒有放棄,當年9月底,又給宋美齡寫了一封信,希望能透過宋美齡來達到目的,其中寫道:

「自中日戰事爆發以來,家仇國難,時縈於心,恨不能舍命捐軀,以抗強敵,是以前此有請纓雪恥之舉。

「近兩月中,每日註意鍛煉身心,以備委員長之驅使,期為民族而犧牲,不敢自圖安逸,茍全性命於世間。良受委員長之優容厚待,有如家人。委員長運籌決策,夙夜焦勞,凡屬同袍,皆各效其能,以為抗戰之助力。

「良處此時勢,詎敢妄有希冀,捫心自問,實有難安心者耳!否則飽食暖衣,山居優遊,亦或人求之所不得。夫人聰慧過人,諒能洞鑒良之心緒也。」

張學良與宋美齡的關系,比和蔣介石還要親近,而且張學良也知道,蔣介石對宋美齡非常倚重,只要她說句話,蔣介石肯定會聽的。

果然,這次蔣介石沒有置之不理,而是讓宋美齡轉告他,讓他在家裏「好好讀書」,日後會有用武之地的,但是,關於領兵抗日的事,一點也沒有提。

就這樣,張學良的願望再次落了空,讓他非常失望。

轉眼到了1938年6月1日,張治中去看望張學良,張學良忍不住又向張治中請求,說:「我身為軍人,旁觀坐視,實在憋不住了!對我來說,這是國難家仇,我怎能忘得了皇姑屯事件?怎能忘得了九一八!我的部屬望著我,全國人民望著我!他們哪能不問,張某人到哪裏去了?」

張治中也很支持他出去做點事,就答應了回去向蔣介石稟告。

張學良也很高興,就把自己早就寫好的請戰書,交給張治中,讓他轉交給蔣介石。

張治中走後,張學良每天都在盼望著回音,可是,等待他的仍然是失望。

5個多月後,1938年11月9日,戴笠去看望張學良,給他介紹了一些抗戰中的事,張學良非常高興,就再次給蔣介石寫信,請纓抗戰,並請戴笠轉交給蔣介石。

可惜,這次和前三次一樣,仍然如石沈大海,杳無音信。

那麽,蔣介石為什麽一直不同意張學良出來領兵抗日呢?

對這個問題,張學良後來有過猜測。

在上世紀90年代,張學良恢復自由後,有一次接受采訪,就說起了這個話題,說:「我明白蔣先生不讓我抗日,一旦我出來抗日,蔣先生的領導權,我就拿過來大半了。不但老百姓,甚至中央軍隊我也會影響。」

其實,張學良的這個說法,是有點不自量力的,在1937年七七事變時,東北軍只有6個軍,不到20萬人,就算把這些軍隊全部交給張學良,也只占國民革命軍的十分之一而已,怎麽可能威脅到蔣介石的領導地位呢?

而且,張學良無論是個人威望還是領導能力,都遠遠比不上蔣介石,怎麽可能把蔣介石的「大半領導權」都搶過來呢?有誰會聽他的?

實際上,蔣介石之所以不同意張學良出來,就是出於報復心理而已。

蔣介石是一個心理敏感、睚眥必報的人,凡是得罪過他的人,基本上都沒有好下場,尤其是西安事變,讓他遭到了一次莫大的羞辱,更是讓他對張學良恨到了極點,要不是宋美齡力保,他早就把張學良殺掉了,怎麽可能會讓他出來繼續瀟灑快活!

蔣介石對張學良的這份仇恨,一直到他去世都沒能化解開,甚至到他的兒子蔣經國去世後,才讓張學良恢復了自由,足見他對張學良的恨意有多深!

(參考資料:【張學良全傳】【鳳凰大視野】【抗戰與戰後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