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介石晚年痛罵:我敗退台灣,罪在二人

2024-01-21歷史

點選關註,參與討論分享,感受不同,感謝支持。1949年,蔣介石率領殘余軍隊倉皇逃出大陸,將大好江山拱手相讓,心中極度不甘。

抗美援朝戰爭後,台灣得到了美國更多的支持,反攻大陸之心日益熾熱,但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英明領導下,軍隊和經濟實力越來越強,讓蔣介石只能望洋興嘆。

晚年時,蔣介石看著回不去的大陸,不禁痛罵有兩個罪魁禍首讓他失去了天下。這兩個人到底是誰呢?為什麽蔣介石的失敗要算到這兩個人的頭上呢?

堡壘大多數時候都是從內部攻破的,蔣介石集團一邊需要與共產黨作戰,一邊還要承受內部各方壓力的掣肘。其中,對抗最激烈的,當屬以副總統李宗仁為首的派系。

李宗仁與蔣介石的糾葛源自北伐戰爭時期。上個世紀20年代,蔣介石為了拉攏各方勢力,向李宗仁示好,半推半就之下,李宗仁最終與蔣介石結為兄弟。

李宗仁清楚,蔣介石此舉不過是為了牽制各方勢力,讓自己效力,而此時的蔣介石只是想削弱自己的力量。北伐戰爭結束後,蔣介石名義上統一了中國,但新的和舊的軍閥仍然存在,逐漸在國民黨內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勢,蔣介石開始醞釀削藩,首當其沖的就是李宗仁的桂系。

這就是他們之間的恩怨。

桂系軍隊戰敗,無奈交出兵權,李宗仁流亡越南。1937年全國一致抗日的背景下,桂系回歸中央。重回國民政府後,李宗仁意識到要生存就必須維護好桂系軍權作為政治基礎。

二人在國民黨內部一直爭鬥,直到淮海戰役後,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基本損失殆盡,李宗仁才占上風。1948年,國民黨形勢惡化,蔣介石在黨內的壓力增大,決定選一位副總統。

李宗仁,一位擁有美國和桂系軍隊支持的實打實的主和派,在蔣介石眼中已不再是可以輕易撼動的角色。蔣介石曾考慮讓軍統特務頭子毛人鳳暗殺李宗仁,因為他明白,許多人都不聽從他的命令,甚至包括自己這位代總統。

李宗仁也意識到這一點,並嘗試勸說蔣介石出國都遭到拒絕。蔣介石在老家遙控黨內事務,與李宗仁對立。在這種情況下,李宗仁只能暫時擱置國共之間的矛盾,優先解決內部問題。

李宗仁與共產黨的談判,旨在維護國民黨的實力,而蔣介石卻從中作梗,生怕自己失去黨內地位。雖然蔣介石最終取得了勝利,但這卻意味著國民黨已經徹底失敗。

這樣的領導,註定讓國民政府走向敗局。蔣介石認為,如果不是李宗仁聽從美國的指令,國民黨就不會落到如此地步。

為了保存最後的實力,他在下野期間任命蔣經國為台灣省長,並將國內的五億美元財產運往台灣,這一決定徹底摧毀了國民黨的根基。

國民黨敗退台灣,而蔣介石和李宗仁的矛盾則延續到了戰後。

原本位於大陸的國民政府已經被徹底擊敗,桂系軍隊四分五裂,李宗仁的政治基礎不復存在,他只能選擇出國或去台灣。

但是李宗仁知道去台灣等同於自殺,因此他借機宣稱自己有胃病,出國定居。在蔣介石到達台灣後,他首先宣布復職,然後在1954年免去了李宗仁的職務,以舒緩自己的情緒。

雖然在對抗共產黨方面,李宗仁並沒有多大作用,但國民政府的失敗更多的是自身的責任。蔣介石的智慧讓他不可能忽視這一點,或者他只是想為自己的失敗找一個借口。

蔣介石的內心深處,還有一項導致失敗的關鍵因素,那就是失去了美國的支持,這要追溯到他與馬歇爾的會晤。二戰結束後,馬歇爾來到中國,希望將中國變成美蘇對抗的橋頭堡。

當時,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的沖突已經加劇,局部戰爭已經爆發。

馬歇爾及其團隊到重慶立即向各方倡導和平,以求停止內戰。初期,在馬歇爾的努力下,取得了明顯成效。蔣介石和毛澤東同時釋出停戰命令,政治協商會議也在同一天舉行。

為實作兩黨之間的真正和平,馬歇爾特地來到延安,親自起草軍隊整編計劃。然而,蔣介石始終認為共產黨有可能顛覆國民黨的政權,因此不僅不配合,還堅信馬歇爾會從中阻礙,從而影響他消滅共產黨的計劃。

在當時國內經濟艱難的情況下,國民黨為了成功統一中國,期望得到美國的支持。蔣介石選擇了尊重美方的指令,但是以一種不執行的方式。

馬歇爾的計劃不可避免的遭遇了失敗。由於蔣介石的處處阻撓,馬歇爾在調停國共內戰的工作中舉步維艱。之前,美國政府幫助蔣介石運送士兵搶占各大都市,並提供了武器裝備,這讓蔣介石相信無論如何美國都不會對他放手不管。

於是,在3月22日,不顧馬歇爾的反對,蔣介石命令他的精銳部隊向四平發起進攻,很快便占領了四平糊長春。

面對全面攻擊,我軍誓言堅決抵抗。東北局勢降至冰點,馬歇爾與杜魯門不斷向蔣介石施壓,最終迫使蔣介石在6月取消進攻哈爾濱的決定,雙方實作第2次停戰。

然而,和平僅維持了20天,國民黨的50萬大軍又在安徽至江蘇的800公裏戰線上,對解放區全面發動進攻。

為了避免因馬歇爾引發的停戰,蔣介石選擇了在廬山上避難。他不顧美方反對,堅持開戰的行為讓美國當局感到震驚。

馬歇爾持續八次登臨廬山,希望能改變這一局面,但最終只換來了失望。1947年1月8日,馬歇爾黯然離開,而蔣介石則暗自竊喜,以為可以放手一搏。

然而,這位反內戰的先驅回到美國後,卻出人意料地被杜魯門任命為國務卿。

蔣介石預見到了馬歇爾就任後,美國對中國的政策將發生重大轉變。果然,馬歇爾上台後對中國態度冷淡,並撤出了大量美軍駐軍和軍事援助,使國民黨局勢惡化。

這給原本就不利的國民黨戰局雪上加霜。如果不是馬歇爾,美國短時間內絕不會停止對國民黨的支援,直接導致了國民黨軍隊的後勤和武器出現巨大缺口,影響前線作戰。

國民黨在戰鬥中屢次失敗,蔣介石對馬歇爾恨之入骨。甚至在晚年,蔣介石還在日記中對馬歇爾感到耿耿於懷。不可否認,馬歇爾確實推動了國民黨的失敗,但國民黨失敗僅僅是因為缺乏外部支援嗎?

或者說,如果共產黨沒有提供支援,他們是否能贏得這場戰爭呢?

金錢在戰爭中的消耗是巨大的,這種消耗甚至會導致一個國家的經濟崩潰。以抗日戰爭為例,戰爭結束後,中國各級政府橫征暴斂,通貨膨脹難以控制。

據統計,1937年法幣發行總額僅為14億,但抗戰結束後,這一數碼卻翻了300多倍,農村和商業都遭受了嚴重打擊。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政府不註重休養生息,反而將消滅共產黨作為首要任務,那麽這樣的政府註定會失敗。因此,金錢的消耗是戰爭的必然結果,而政府在戰爭結束後應該註重恢復和發展經濟,以便更好地維護國家的穩定和安全。

雖然專家已經指出了當前的危機,但國民政府中的拍馬之人卻占據了主導地位,對問題視而不見,反而寄希望於蔣介石口中的速戰速決。

據說在解放戰爭開始之初,國民黨軍隊能夠進攻的時間只有六個月。然而,初戰不利的國民黨軍隊被迫轉入消耗戰,雙方在挺過一年後,攻守之勢開始轉變。

國統區的通貨膨脹現象愈演愈烈,為了控制通貨膨脹,國民政府幾次更換貨幣,但這實際上是杯水車薪。一般情況下,政府頻繁更換貨幣往往意味著該地區經濟崩潰。

經濟與政治和軍事密切相關,經濟崩潰必然導致軍事失敗。事實上,國民政府的經濟崩潰時間與軍事崩潰時間幾乎相差無幾。

到了解放戰爭的後期,國民黨感到自己即將失敗,於是開始實施自救運動。

蔣經國在1948年下半年受命於蔣介石,負責上海的經濟工作,他對投機家、冒險家和暴發戶進行了嚴厲打擊。雖然初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於國家形勢嚴峻,經濟狀況無法支撐如此深度的改革。

最終,這場改革不但未能拯救國民黨,反而加劇了戰爭的行程。蔣經國的改革措施導致了上海經濟的動蕩,與此同時,國民黨軍隊在三大戰役中敗給了共產黨。

軍事上的失敗和經濟改革的信譽喪失,使得這場改革最終演變成對老百姓的經濟掠奪。

歷史數據顯示,上海遭掠奪了價值達114萬兩黃金,3450萬美元,港幣1,00萬,銀元369萬,銀子96萬兩的財富。

這些資金被蔣介石帶到了台灣,用於日後反攻大陸的計劃。然而,他最終未能實作這一目標,再也沒有回到大陸。

勝負實錄楊雨青(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北京 100872)再議馬歇爾調停與國共東北停戰*楊 雨 青美國調停,蔣馬角力——張佳康從財經角度解析蔣發動內戰失敗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