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譚延闿:慈禧曾嫌棄他的名字,不想最後卻推翻了清朝

2024-07-25歷史

教育向來都是判斷一個國家能不能繁榮昌盛的條件。

好些年了,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老是被人挑毛病,但是呢,在那久遠的封建王朝,科舉制度又有它特別的好處,是能「改變命運」的一個關鍵途徑。

科舉不光得「答卷子」,要是想往頂尖兒上走,還得見皇帝。這就很可能出現這麽個事兒:讀書人費了好些年勁兒,想讓家族命運變變樣,結果就因為皇帝一句不待見,全白搭了。

在那腐朽不堪、走向沒落的晚清政府,慈禧太後掌控朝政的時候,有這麽一件事兒。

【慈禧「惹惱」了譚延闿】

科舉制度本應是挺公平的一場考試,可晚清那會最高掌權的是慈禧,這人特別自私自利,在她的把控下,朝堂簡直成了她說啥是啥的地方,完全就是樣子貨,啥都她說了算。

譚延闿生於1880年,那可是中國近代史上響當當的人物,不少後代史學家還說他是「完美的人」呢。他28歲中了翰林,之後選擇支持立憲;還認同孫中山的政治想法,盡心盡力地幫忙。

他是個實實在在的文人,書法很拿手,號稱「民國顏體第一人」。不過呢,他還具備治軍的本事,多次征戰四方,因而有了「翰林將軍」的名號。

在譚延闿剛開始的人生裏,有件特別有意思的事兒。

要說家世,譚延闿那可是實打實的官二代,他爹是譚鐘麟,是個翰林,在鹹豐六年考中了進士,之後那是順風順水,一路官做到了兩廣總督。

譚鐘麟後來身體欠佳,孝順的譚延闿就一邊照料父親,一邊讀書。有父親的教導,再加上他本身腦子靈,所以進步特別快。

他寫的文章一直都很有道理有依據,而且封建王朝的考試特別看重字型,譚延闿寫的字又特別好看,他要是去考科舉,估計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光緒三十年,譚延闿在甲辰恩科中得了二甲第三十五名進士。本來他有不少優勢是能當狀元的,可這事兒最後得慈禧說了算。

眼瞅著慈禧要下筆圈字了,她瞧見譚延闿是湖南人,還姓譚,這一下就讓她想到了譚嗣同,當年那譚嗣同仰頭大笑,可把慈禧給氣壞了。

那這樣,她就把劉春霖點成狀元了。一來譚延闿有點問題,二來劉春霖書法特好,而且那會兒天下大旱,劉春霖這名字瞅著也挺吉利。

譚延闿降到了二甲第三十五名進士。可即便這樣,在晚清的湖南籍考生裏,中會元的就他一個。在很大程度上,他也成了當地人的指望。

然而,慈禧怕是咋都想不到,就那個因名字不討喜而沒當上狀元的譚延闿,最後竟然把清朝給推翻了。

慈禧到了晚年的時候,親自操辦了「丁未新政」。那時候,譚延闿對封建王朝還存著最後一絲指望,他也挺積極的。

湖南立憲派的首領這一任務被響應,進而擔任起「咨議局」局長。

在清宣統那時候,「保路」運動搞起來了,譚延闿在湖南,跟四川那邊相互配合響應。然而,這運動最後沒成,失敗了。

這下子,譚延闿對清朝廷那是徹底失望了,慢慢就有了參加革命的想法。

其實,譚延闿早年所受的教育一直都是要對清政府效忠,可一個人從滿懷希望變得徹底失望,那可不是一兩天就能成的事兒。

接著,他跟著孫中山一塊兒把清政府的統治給推翻了。但是,他思想轉變相對較遲,不少人都說他是個會看風向行事的人,這話倒也不是沒根據。

就他的政治思想來說,孫中山一開始搞推翻封建王朝統治的活動時,譚延闿還使勁兒維護封建統治,提倡君主立憲。等武昌起義真正爆發後,清朝封建統治快要垮了,這時候他才向革命靠攏,還被選為湖南民政長。

1911 年 10 月 21 號,譚延闿偷偷讓新軍師長梅馨挑動起一場變故,湖南軍政府的都督陳作新和副都督焦達峰先後被亂槍給打死了,梅馨等五個師長都想當都督,誰也不讓誰,最後大家把譚延闿推成了湖南都督。

譚延闿擺出一副老大不情願的模樣,被八個軍士又推又請的,最後順了他的意,當上了湖南都督。

譚延闿從政後,仍有超脫之態。他寫過這麽一句:「不好名馬非英雄,要與秋蟲鬥方略」。這上聯說自己喜歡好馬,下聯則表示他的才智都在「鬥蛐蛐」上,不想跟人玩心眼兒,也別把他當政敵。

1912 年同盟會改成了國民黨,譚延闿趁機加入,還被選為國民黨湖南支部的頭兒。到了「二次革命」的時候,譚延闿被革命黨人用手槍逼著,黃興又多次來電催他,他這才在 1913 年 7 月 25 日宣布湖南的情況。

他在【長沙日報】上發了【討袁檄文】,接著就被袁世凱給免了都督的官兒。

不過呢,在這一天之前,他跟黎元洪打了個電話,想求得對方諒解,而且事後也沒出兵去討伐袁世凱。

「二次革命」搞砸後,袁世凱叫譚延闿去京城,譚延闿不敢吶,怕被袁世凱給害了,但他也明白這回是非去不可,好在事先做了準備,讓黎元洪幫忙疏通關系,從這兒就能瞧出來譚延闿這人挺有心機的。

到了北京,譚延闿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帶著值錢的禮物去找徐世昌,想讓他陪著自己一塊兒去見袁世凱。

剛一見到袁世凱,譚延闿趕忙道:「我譚延闿罪大惡極,求大總統寬恕。」

那時候,譚延闿連頭都不敢擡,屁股也不敢落座,袁世凱覺得他著實是「悔悟」了。而且袁世凱還覺著當時在湖南,找不出比譚延闿更合適的人了,所以就做個順水人情,寬慰了譚延闿幾句。

為了警示別人,袁世凱裝作給其判了「四年牢獄之刑」,隨後又將其「特別赦免」。

1915 年,袁世凱想當皇帝搞復辟,譚延闿就加入了護國運動。到了 1916 年 8 月,他又當回了湖南省長還兼著督軍,可第二年就不幹了,離開了。

這一連串的「悶棍」給譚延闿整得沒招了,他只好離開京城,跑到青島先住著。只要一有空閑,他就去讀孫中山先生的著作,對「三民主義」學說那是相當佩服,覺得強國這大事,還得靠孫中山的這套理論才行。

【一個歷史評價復雜的人】

1922 年,陳炯明反了,譚延闿索性把自家財產變賣了,把孫中山等人接到上海,接著他又把好幾萬湘軍召集起來,去討伐陳炯明。

孫中山重回廣東時急需大量資金,譚延闿索性把自己在上海唐山路的一套宅子賣了,還往長沙發電報,讓親友幫忙籌款,費了好大勁才湊了5萬塊,都當作軍餉捐出去了。

這次他押寶,還真押對了。

就因為這些個舉動,他往後的政治地位那是持續上升,成了國民黨第一、二屆中央執行委員。在1925年7月的時候,他又當上了廣州國民政府委員,還兼任著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

1927 年,蔣介石崛起後在南京另建國民政府,這使得寧漢分裂。譚延闿代替別人當了武漢國民政府主席,不過,他還偷偷派人去和蔣介石聯系。

在上海成立寧漢滬特別委員會後,譚延闿成了會議主席。1928 年 1 月,蔣介石重新得勢,譚延闿對蔣表忠心,他曾當過國民政府主席,後來又變成了行政院長。

在過去,譚延闿有不少稀奇的特質。

按說呢,「英雄難過美人關」,但譚延闿能躲得過「美人關」,卻躲不過「美食關」。就算是在行軍打仗的時候,他都沒忘了讓手下人挑上幾個擔子,還老是帶著會做湖南菜的廚子。

另外,譚延闿是曲園酒家的大老板,那招牌還是他親自寫的呢。他時不時就會去那兒美餐一頓,專揀好的吃,結果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這些病都纏上他了。

然而,他不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還認為這是有營養的體現呢。

1930 年 9 月 21 號,譚延闿吃了一頓魚翅大餐,吃撐後就去東郊馬場看馬,半道上頭疼得不行,趕忙讓司機往醫院開。車剛開到中山陵那塊兒,譚延闿還打趣道:「難不成總理在等著和他一塊去吃粵菜呀?」

司機通知完醫生後,還是把車開到了官邸。中央醫院的高級大夫知道後匆忙趕來,最後判定他是腦出血。

蔣介石一聽說這情況,趕緊就過來了,這時候譚延闿已經昏迷不醒了。蔣介石清楚譚延闿在政府裏起著「調和」的作用,當下就下命令:不管咋樣都得搶救,一定得把人救過來。

然而,第二天,譚延闿還是去世了,終年52歲。

有個上海的小報這樣形容譚延闿一生的特點:吃得多喝得多,走路大搖大擺,有福氣命也好;到處亂滾,這兒滾那兒滾,最後滾進了棺材裏。

1931 年 9 月 4 號,國民政府在南京給譚延闿弄了個挺隆重的「國葬」。那時候蔣介石在武漢指揮打仗呢,就為了這事兒,他特意從武漢趕回來,找了塊風水好的地兒給譚延闿修陵墓。

國民政府請了有名的建築大師楊廷寶搞設計,財政部部長宋子文為報譚延闿的恩情,特意給他撥了款。雖說在平常的故事裏「譚延闿」不咋常出現,但那時候,他墓地的宏偉氣勢就只比孫中山先生的差一點兒。

蔣介石把權力當成命根子,從歷史的那些記載裏就能曉得。在他看來,「伴食宰相」比「爭食宰相」強,所以他對譚延闿挺誇贊的。

譚延闿去世時,魯滌平是浙江省主席,他為報譚延闿的賞識之恩,弄了些亭台樓閣,以此來抒發自己對譚延闿的懷念。

不過話說回來,譚延闿雖說沒啥特別大的影響力,但他的歷史地位可不低,這和當時的政治形勢以及權力構成是密切相關的。

民國那時候,朝堂上的顯貴裏字寫得好的沒幾個,不過譚延闿字寫得不錯,讓人覺著「字如其人」。譚延闿從 30 歲往後,就專心鉆研顏書,在書壇也出了名。

譚延闿當官後,並不仗著自己的權勢欺負人。那時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學生,覺著夥食不行,每天吃飯時都鬧哄哄的,毫無秩序。但譚延闿曉得這事後,沒去批評學生,倒是給學生們寫了一幅長對聯讓他們瞧。

咱來瞧瞧這世界啥樣兒,滄海橫流,大風潮頻頻起,這江山到底歸誰呢,希望各位學生能臥薪嘗膽,每頓飯時都別忘了天下事;好多人都被境遇給拖累了,能吃得了苦,那才是真漢子,王侯將相可不是天生的,想想古人斷齏劃粥,立身處世得從當秀才時就開始。

【大家讀罷,也都風平浪靜。】

不過呢,在歷史上,對譚延闿持不同看法的人把觀點分成了兩類,可那總歸都是譚延闿啊。

大家都講青年時所受的教育會對人一輩子產生影響,然而譚延闿年少中舉,卻不古板守舊,而是積極追求進步,這人能文善武,可謂是個巫師,是翰林裏的出色人物,也是推翻清政府、反對舊制度的帶頭者。

然而,他在具體主張方面,秉持著「不擔責,不提議,不招惹人」的「三個不」準則,胡漢民還誇贊過他的「中間調和辦法」。

這就是譚延闿能一直當「官場不倒翁」的竅門。像在國民政府委員會議上,他就負責主持會議並宣告程式,其他人吵得厲害,甚至對罵起來,亂成一團,而他卻始終閉著眼睛養神,一直到會議結束才睜眼。所以,他得了個「水晶球」的外號。

人家都說他「混」,但他對軍隊那可是抓得牢牢的,絕對不會把槍桿子放手,在那到處打仗的年頭,有槍就有話語權,他在湖南起起落落好幾回,卻一直都能當軍長。

後來,他清楚蔣介石想要啥,所以才能老是成為「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