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商鞅變法名垂青史,但最先發現商鞅才華的卻是這個人

2024-07-23歷史

我們知道,秦國能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奠定百年基業,讓諸國聞風喪膽,是因為早早實施了商鞅變法。

而其他國家,要麽是不思進取,要麽是變法不夠徹底,總之差距一旦拉開,想要再並駕齊驅齊頭並進,基本上等同於癡人說夢。

那麽,像商鞅這樣的超級人才,為什麽只有在秦國才能得到施展的機會?最初發現商鞅才華的,又是何方神聖呢?

1.

商鞅的出身並不低微,他是衛國國君的妾所生的兒子,也就是衛國庶子,原稱衛鞅。

雖然庶子的地位比不上嫡子,但畢竟也是王室成員,按道理說,不應該缺乏展示才華的機會和土壤。

但問題是,衛國還真就束縛了商鞅的發展。

關於衛國的用人標準,我們可以從一個小故事中窺得端倪。

據史書記載,孔子的孫子孔伋曾經在衛國工作,還為衛國國君舉薦過人才,說這個人可以做將軍。

衛國國君雖然認可孔伋的才華(孔伋是孟子的老師,也是儒家經典【中庸】的作者),卻對孔伋推薦的這個人很不感冒。

理由是:「我可聽說,這人曾經偷吃過百姓家裏的兩個雞蛋,這是有道德瑕疵的人哪,怎麽能重用呢?」

孔伋聞言哭笑不得:「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呢?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就是了嘛!」

衛國國君表面上點頭表示認同,心裏卻很不高興,覺得孔伋這個人可真沒有原則,虧他還是孔子的孫子呢!

孔伋也不遲鈍,過了幾次招後,他直接評價衛國國君:「君暗臣諂。」

君主不辨是非,臣子只會阿諛奉承,這樣的國家,沒前景可言!

連孔伋這樣的儒學大家都會在衛國屢屢碰壁,就更別提商鞅這種一抓一大把的庶孫了。

於是商鞅一合計:人挪活樹挪死,衛國不留人,那就前往魏國吧。

2.

魏國和衛國只有一字之差,卻有著天壤之別。因為魏國是戰國時代第一個開啟霸業的國家,稱霸的時間還特別長,在戰國諸國中頗有威名。

魏國能搶抓時代的紅利率先發展,最大的秘訣,就是國君特別擅長發現人才和重用人才。比如李悝、吳起、西門豹,都是被魏國開國君主魏文侯發掘並重用的頂級人才。

商鞅本以為,憑借自己的能力,也能在魏國獲得雙向奔赴的機會。但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並不是一星半點,來到魏國後,商鞅遲遲沒能見到魏國國君魏惠王,而是在魏相公孫痤(cuó)的手下做起了門客。

公孫痤能在人才濟濟的魏國混到相國之位,當然是有兩把刷子的。可問題是,公孫痤也有自己的時代局限性。

當年,魏將吳起為魏國出生入死,枕戈待旦,開疆拓土,最大的夢想,就是封侯拜相,一統天下。

可是公孫痤呢,明知吳起對魏國的發展意義重大,卻因為嫉妒吳起的才華,在吳起面前扮演了「妻管嚴」的角色,說自己的公主妻子(公孫痤是魏國駙馬)怎麽怎麽張揚跋扈。

同時還「好心」為吳起做媒,讓他娶另一位魏國公主。吳起呢,雖有文韜武略,情商卻不高。他見公孫痤活得如此窩囊,便不由分說地拒絕了公主,從而惹惱了魏武侯,不再被重用。

最終,在萬般無奈之下,吳起不得不離開魏國,出走楚國。魏國,也由此錯過了歷史的視窗期,失去了更進一步的可能。

此後的公孫痤,依然我行我素。在他擔任相國的二十五年時間裏,魏國的人才走得走,不受重用的不受重用,出現了棟梁為之一空的局面。

就連能力傑出的商鞅,公孫痤也並未向魏王舉薦,而是任由這枚「金子」暗自發光,不著痕跡。

一直到公元前362年,公孫痤在少梁之戰中大敗,被秦國俘虜後關了一年,第二年被放回魏國時已經時日無多,才終於想起了商鞅這號人。

3.

作為位高權重的魏國相國,公孫痤病危無疑是朝野大事。就連魏惠王,也不敢怠慢,迅速跑到公孫痤家中探望慰問。

當然,探望只是表象,聽聽老相國的臨終托付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公孫痤的病床前,魏惠王表達完自己的關切之情後,馬上直入主題,詢問道:「萬一您有不測,誰能像您一樣輔佐我治理國家呢?」

公叔座慎而重之地回答:「君上,此事老臣也考慮過,在我的手下,有一個叫公孫鞅的人,雖然年輕,卻有巫師。大王如果能把國家交給他來治理,魏國的未來,必將一片光明。」

年雖少,有巫師,願王舉國而聽之。——【史記·商君列傳】。

魏惠王聽後沈默了半天,心裏想:相國居然讓我把整個國家交到一個初出茅廬的後生手上,莫不是病糊塗了?

見魏惠王這副表情,公孫痤知道這次舉薦怕是要黃。於是屏退左右叮囑魏惠王說:「如果大王不想重用公孫鞅,那您一定要殺了他,可不能放他到別的國家去施展才華!」

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史記·商君列傳】。

沒想到,這句話魏惠王同樣沒有聽進去,甚至覺得公孫痤一會兒讓用人,一會兒讓殺人。矛盾的不得了,腦子肯定是有問題了。

魏惠王走後,公孫痤挺著虛弱的身體,命人把商鞅叫過來說:「你也看到了,我已經向大王鄭重地舉薦你了,可是大王沒有重用你的打算,我便告訴大王,不用你一定要殺了你。現在你處境危險,還是趕快離開魏國逃命去吧。」

商鞅卻搖搖頭說:「您多慮了。大王既然沒有因為您的舉薦而重用我,又怎麽會因為您的建議而殺掉我呢?」

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史記·商君列傳】

不得不說,商鞅的洞察力確實非同凡響。之後的日子裏,魏惠王根本沒把公孫痤的臨終托付放在心上,依然把商鞅當成小透明來看待。

在魏國找不到用武之地的商鞅,看準了秦孝公誠聘天下英才的招募令,毅然決然去到秦國,在秦國實施了改變秦國命運的商鞅兵法,青史留名。

後來魏國被秦國為難的時候,魏惠王也不止一次地後悔過自己不聽公孫痤的話未殺商鞅,但是為時已晚。

4.

商鞅沒能得到魏惠王的重用,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魏惠王辨識不出真正的人才,所以錯過了商鞅。

但其實公孫痤才是那個應付主要責任的人。

身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魏相,公孫痤早早發現了商鞅的經天緯地之才,如果真的想幫商鞅,他會有一萬種辦法。

但他卻任由商鞅在自己門下,做著可有可無的打雜工作,不給其提供表現機會,一直到臨終前,才向魏惠王提起了商鞅這個人,顯然為時已晚。

君主用人,那都是非常慎重的事情,怎麽可能聽你一句話,就把整個國家都交到一個陌生人的手裏呢?

所以,公孫痤雖有辨識人才的本領,卻沒有包容人才,為人才提供土壤的胸懷,更沒有將國家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的格局。

因此公孫痤這位「伯樂」,才沒有真正的幫到商鞅這匹「千裏馬」。

曾有人說,贊揚本身是一門大學問:贊揚與自己實力相當的人,是胸懷寬廣;贊揚不值得贊揚的人,是借力打力;贊揚比自己更強大的人,是勇敢無畏。

公孫痤雖然贊揚了商鞅,卻稱不上勇敢無畏。因為他的贊揚,來得太晚太晚,給人以「快要死了才舉薦商鞅,既可以博得臨死舉賢的名聲,又不傷害自己的利益,還能讓商鞅不為他人所用」的既視感。

所以公孫痤這樣的「伯樂」,並不是真正的伯樂。

你怎麽看?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