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八路軍有三個主力師長林、賀、劉,日寇最想抓住誰?為什麽這麽說

2024-01-17歷史

1936年,隨著震驚中外的「兵諫」,蔣介石終於不再咬著「攘外必先安內」不放,決定全面抗日,第二次國共合作也在不久後轟轟烈烈的開始了。

八路軍將星璀璨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西安事變的意義非凡,若非張學良和楊虎城的義舉,在日寇發起全面侵華戰爭之時,中國軍隊斷然不會出現一致抗戰的局面,在這件事上,他們將中國軍隊團結在一起,凝聚出了堅實的抗日力量。

紅軍一直有心抗戰,卻始終要疲於應付國民黨反動派的追擊,如今得以全身心投入抗戰之中,立刻按照國共協定內容,改編為八路軍,在敵後區域擾亂敵人後方,令敵人後方時刻不得安寧,無法將全部精力放在正面戰場,搞得日寇身心俱疲,損失慘重。

八路軍當時共有三個主力師,林當時是115師的師長,聶榮臻擔任115師的副師長,羅榮桓則擔任115師的政訓處主任。賀龍則是120師的師長,蕭克擔任120師的副師長。劉伯承出任129師師長,徐向前擔任129師的副師長。

即便不是特別熟悉歷史的讀者朋友,見到這一連串耳熟能詳的名字,相信也能感受到當時八路軍三個主力師陣容的豪華。

其實,這還只是三個主力師的陣容,如果算上八路軍中前指揮部的陣容,那就更加豪華,因為當時的總指揮是朱德,副總指揮是彭德懷,參謀長是葉劍英,副參謀長是左權,任弼時與鄧小平也分別在八路軍擔任政治部主任和副主任。

試想,在如此豪華的軍事指揮陣容的帶領下,八路軍會給日軍敵後造成多麽大的打擊。正因為有八路軍存在,日軍的侵略步伐被延緩,他們對八路軍的痛恨,甚至要超過國民黨軍,畢竟當時日軍在國內幾乎很少遭遇到難以應付的國民黨軍,倒是敵後的八路軍讓他們深感頭痛。

日軍將八路軍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日軍當時組織了不知道多少次的掃蕩,希望將八路軍拔除。但事與願違,盡管這群侵略者在掃蕩的過程中無所不用其極,殘忍的令人發指,卻始終沒能讓中國百姓低頭,反而激起頑強的抗爭,幫助八路軍爭取生存空間。

八路軍則利用各種反掃蕩的機會,化整為零,又化零為整,不僅沒有被日軍消滅,反而在遊擊戰中將日軍得如無頭蒼蠅,被耍得團團轉。日酋惱羞成怒,無論是板垣征四郎,還是岡村寧次,都想一雪前恥,對八路軍的重點人物進行精準進攻,借此瓦解八路軍的戰鬥意誌。

三個主力師長

想要直接抓住總指揮等級別的人物,自然不現實,難度實在太大。所以,日寇將目光釘選在三個主力師師長的身上,因為他們會出現在前線,同時又具備相當大的影響力,可以實作活捉後瓦解八路軍鬥誌的意圖。

三個主力師師長分別是林、賀龍、劉伯承,日寇當時的想法是,能抓到其中任何一個都可以,但凡事其實都有先後排名,那麽日寇心中最想抓到的一位,到底是誰呢?

咱們先來說說林,林是黃埔軍校第四期學員,軍事基礎自然無需多言。他當年參加了北伐戰爭,在八路軍建立時已經有十年的指揮作戰經驗,他的軍教條件已經算是相當不錯,但與賀龍、劉伯承比卻還是顯得有些稚嫩。

不過,這位當時並未受到日軍過多關註的年輕人,卻率部打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說法,鼓舞了中國人抗日的信心與決心,令日寇對他刮目相看,對他的忌憚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自然也希望能夠盡快抓住他。

林彪經此一戰,名聲大噪,成為日寇關註的焦點人物。然而,林卻因為被閻錫山部隊的哨兵誤傷,而開始了為期數年的治療,先是在延安,又去了蘇聯,即便後來回國以後,直到日軍投降也沒有再去抗日前線,日軍想抓他自然也不可能抓到。

賀龍與林相比,資歷就要深上不少了,日軍全面侵華時,賀龍已經有20多年的帶兵經驗,打日寇更是不遺余力,給日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日軍對賀龍恨啊,一來他在八路軍的影響力要比林大,二來他打仗總是猛打猛沖,即便日軍也不免心生忌憚。

其實日寇恨賀龍也不難理解,賀龍當時肩負著兩項重要任務,一個是保護黨中央,一個是建立根據地,打擊日寇。雖說一心不可二用,但賀老總卻兩手抓,兩邊都做得非常到位。保護黨中央的同時,他還接連打勝仗,建立晉西北根據地,粉碎了日寇一次又一次掃蕩。

賀龍的存在,令八路軍在敵後不僅生存下來,還日益壯大,幾乎將日軍的後方攪得天翻地覆。日軍可能做夢都想抓到賀龍,這種迫切的心情,肯定要比後來因傷遠離抗日前線的林要強烈,可惜他們沒有這個本事。

劉伯承參軍的時間,甚至可以追溯到1912年,如果從這個時間開始算,日軍全面侵華時,他已經整整參加革命25年了,資歷甚至比賀龍還要老。但劉伯承的帶兵風格與賀龍那種「兩把菜刀」打天下的風格不同,他指揮作戰更偏向於策略,因此被譽為川軍軍神,也有人稱他為「謀帥」。

劉伯承善於謀略,用兵如神,昔日初建129師時,兵力僅有八千人而已,卻在他手下發揮出巨大的威力,至今在太行山一帶留下赫赫威名。劉伯承的威名越盛,就說明日寇受創越重,因此對劉伯承恨得牙根癢癢。

日寇對劉伯承的恨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劉伯承善戰,率部殲敵總數超過40萬,令敵人聞風喪膽。另一方面是劉伯承善謀,而板垣征四郎和岡村寧次自視甚高,一直認為自己的謀略出眾,不服劉伯承,打算與劉伯承鬥一鬥。

結果,兩個日酋與劉伯承比拼智慧的過程中,幾乎被碾壓,即便偶爾取得成功,劉伯承也總能有驚無險的突圍。最兇險的一次,劉伯承果斷下令讓129師分散突圍,又在各自脫險以後在提前約定好的地點會合, 再次粉碎了敵人精心謀劃的掃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