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周總理跟尼克遜握手照片中為何消失一人?背後故事暗藏玄機

2024-04-27歷史

1972年2月21日,尼克遜總統率領的代表團抵達北京,周恩來總理親自前往機場迎接。在尼克遜尚未完全走下飛機舷梯時,這位美國總統就遠遠地向周恩來伸出雙手,表達了其對中國的友好意願。這一舉動標誌著中美兩國關系的解凍和走向正常化。

在首都國際機場,周恩來對首次訪華的尼克遜說:「您的手已經跨越了世界上最廣闊的海洋,我們已經有25年沒有交流了。」他的微笑中透露著對老朋友的歡迎和感慨。

尼克遜回答道:「我跨越了遼闊的太平洋,來到中國,與這裏的民眾親切握手。」

大家有沒有註意到這張照片上為什麽有一個問號?實際上,在這個位置原本有一個人,很可能是周總理的轉譯。正是這位轉譯官將尼克遜總統的那句「我是跨越太平洋,與中國人民握手。」轉化為了中文。然而,這位轉譯官為何沒有在照片中留下身影呢?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其實,這張照片背後蘊含著周恩來總理的深遠智慧。在1972年這個特殊的時期,中國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上,所有的公眾人物都需要在言行上表現出極高的謹慎。在這個背景下,尼克遜總統對中國的存取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他下舷梯後與周恩來總理的緊緊握手,不僅體現了兩國領導人的友好關系,也象征著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新的歷史時期。這一握手之舉,正是在這個特殊時代背景下,周恩來總理展現出的高超外交智慧和策略的一部份。

首先,周總理在與尼克遜握手時,身體微微後傾,這可以被描述為他在握手時的獨特禮儀。然而,按照一般的禮儀規則,與人握手時應該略微前傾身體以示尊重。但是,考慮到周總理作為一位資深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對於禮儀的規範和細節有著深入的了解,因此他有可能知道並遵循了這些禮節。此外,這也可能反映出他對這次會晤的重視和對尼克遜總統的歡迎之情。總的來說,周總理與尼克遜總統之間的握手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問候方式,更是一種跨越國界和政治立場的友好象征。這種友誼的建立無疑為新中國的對外關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抗美援朝戰爭的歲月中,中國付出了巨大的人員和物資投入,許多誌願軍戰士在北韓戰場上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偉人毛岸英同誌的兒子也在戰鬥中不幸犧牲。這場戰爭展示了中國人民的英勇和犧牲精神,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和平的珍貴。

在1972年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周總理若是以身體前傾的姿態出現,可能會被誤解為他刻意逢迎美國,這樣的行為無疑會被某些人用作話柄,特別是當這張照片被公開時。因此,總理明智地選擇了身體後傾,並讓尼克遜總統首先伸出手來,再進行握手。這樣的做法既避免了可能的誤解,也確保了會見的和諧與順利。

冀朝鑄作為周總理的轉譯,在執行任務時,必須身體前傾,以便更好地聆聽對方的話語,從而能夠準確無誤地傳達出轉譯的內容。這是作為轉譯官的基本要求,而冀朝鑄正是在這樣的要求下,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這張照片,拍攝於1972年2月21日,曾在美國各大報紙上廣泛傳播。然而,當這張照片在中國釋出時,其中的轉譯官卻神秘地消失了。

閱讀完報紙後,冀朝鑄同樣感到困惑不解,為何自己會被從照片中移除?難道是因為自己犯了什麽過失嗎?然而,在深思熟慮後,他意識到,在特定的場合和環境下,作為轉譯人員的自己出現在這張照片中,確實可能會被視為不太恰當。

實際上,周總理是在為這位轉譯官的未來著想。如果你身體前傾,這可能會被解讀為你向美國人屈服,那麽江青等人可能會對此事不依不撓。因此,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需要更加謹慎和慎重,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風險。

冀朝鑄對周總理懷有深深的感激之情,這源於周總理對他的幫助和關懷。冀朝鑄曾透露,他在成年後只流過三次眼淚,一次是因為他的父親離世,而另外兩次,則是在陳毅和周恩來的葬禮上。這充分展現了他對這兩位偉人的深深敬仰和懷念之情。

在2019年6月,冀老在療養院被一位前外交部的同事認出並打招呼,但此時冀老已經無法辨識熟人。

突然之間,90歲高齡的冀朝鑄老人,聲音洪亮地開始歌唱:「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盡管他的夫人試圖制止他,但冀老似乎完全沈浸在自己的歌聲中,毫不理會地繼續唱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