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止於至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把事情做到極致

2024-04-26歷史

孔子

「止於至善」出自【大學·禮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達到極完美的境界。

可以說,止於至善,是一種以卓越為核心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於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層面來說就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是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昇華。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止於至善,就是把事情做到極致。

它的近義詞是:白璧無瑕、登峰造極、爐火純青、十全十美、至善至美(盡善盡美);反義詞是:毫無是處(一無是處)、漆黑一團。

顏回字子淵,又稱顏子、顏淵,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七十二門徒之首,孔門十哲中德行第一。十三歲拜孔子為師,終生追隨孔子,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贊最多,說他聰明好學,品德高尚。孔子對他寄予厚望。

孔子和他的學生們

可惜,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八月二十三日,四十歲的顏回去世,這一年孔子已經七十一歲了,他頓時覺得天要塌了。

他悲痛地哭喊道:「最了解我的人死了,以後沒有人能了解我了,我的學說沒有人繼承了,我的主張到頭了,這是老天爺要我死呀!」

子貢不明就裏,還要火上澆油,反問道:「為什麽說沒有人知道老師了呢?」

孔子更加悲痛,卻沒有正面回答:「我不抱怨天,也不怪罪人,下明人事,上通天理,了解我的恐怕只有上天了。」

孔子全心全意編著【春秋】

所有人都以為孔子從此一蹶不振,意誌消沈,可他卻說道:「不降低自己的誌向,不使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只有伯夷和叔齊兩個人了吧!柳下惠、少連降低了自己的誌向,使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虞仲、夷逸選擇隱居,不問世事,雖然保全了自己的名聲,卻有逃避事實的嫌疑。而我介於兩者之間,沒有絕對的可以,也沒有絕對的不可以。」

弟子們一頭霧水,不知道他在說什麽。

孔子又說道:「君子最怕的就是死後不能流芳百世,現在我的主張不能實作,顏回死了,我的學說無人繼承,那我有什麽貢獻留給後人呢?」

經過一番思考,孔子開始著手編寫【春秋】,為此,他忘記了年齡,忘記了歲月,忘記了一切俗世的事情,查閱大量的典籍,全身心地投入【春秋】的編寫工作。

【春秋】

上起魯隱公,下至魯哀公十四年,以魯國為中心,記載了魯國十二公的歷史事件,同時借鑒殷商的舊制,推崇周王為正統。

孔子編寫【春秋】的時候,該寫的就寫,該刪的就刪,力求做到文詞簡約而旨意廣博。就連子夏這樣精通文字的人,都一個字不能增加,一個字不能刪減。

誰知道第二年,子路又死在衛國,這對他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殘酷的現實再次無情地給了孔子沈重的打擊,他病倒了。

子貢來看望他,孔子拄著拐杖哀嚎道:「子貢呀,你怎麽現在才來呀!泰山要崩塌了,梁柱要折斷了,讀書人要雕謝了。」說完淚如雨下,痛哭不已。

孔子畢竟年紀大了,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己醜日,孔子與世長辭,享年七十三歲。

孔子用生命去實踐「止於至善」,就是把事情做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