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清末蒙古王公有多窮?僧格林沁領地裏佃戶鬧事,他都跪求清廷出兵

2024-06-03歷史

曾幾何時,蒙古人驍勇善戰,所向披靡。他們的祖先曾一度統治著廣闊的疆土和財富。可是到了清末,蒙古王公的日子卻過得有多潦倒呢?就連僧格林沁這位內紮薩克親王,在自己的領地裏也沒有足夠兵馬來平息佃戶的暴動,不得不跪求清廷出兵相助。這些高高在上的王公爵位,竟然到了這般地步,真是讓人觸目驚心!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了蒙古王公如此貧困潦倒?他們的財富去了哪裏?是否只是暫時的困境,還是已經一蹶不振?令人費解之極!

一、蒙古王公爵位林立,可惜俸祿微薄

啦啦!清朝蒙古爵位可不小,從"汗"這種最高的爵位,到親王、郡王,再到貝勒、貝子、公、紮薩克台吉等小爵位,爵位一級比一級低。不過這些爵位除了聽起來響亮之外,其實內裏可一點兒也不"富可敵國"。

說來您可能難以置信,清朝蒙古最高的"汗"爵位,年俸也只有區區2500兩白銀。伺候一下就明白了,要養活滿營上下,2500兩白銀實在少得可憐。咳,那親王呢?內紮薩克親王4人、喀爾喀蒙古親王4人,阿拉善等地親王合計10位,他們的年俸呢?除了最高貴的三位歸附清朝的親王可領2500兩外,其他親王連2000兩都領不全。

再說說下面的郡王吧,內紮薩克蒙古、喀爾喀、青海等處共22位郡王,可他們年俸更加寒酸,僅1200兩銀子而已。更不用說那些貝勒、鎮國公了,年俸只有區區800-300兩銀子,就連一等台吉也才俸祿100兩。嗐,您看著還覺得高貴不?說實話,就是一個普通商人,收入也比他們高了!

蒙古王公這些光鮮亮麗的爵位,除了好聽之外,別無其他了。晚清時期,蒙古王公們的俸祿微薄,日子過得真叫一個緊巴巴。俸祿實在太少,根本不夠他們揮霍的。

萬一有個急用,王公們就要借高利貸、欠下人情債了。終究是個死路一條,慢慢的就把自己給陷進去,漸漸地便窮困潦倒了。

嘿,您別看蒙古王公爵位高高在上,其實他們的俸祿同樣也寒酸難當啊!真不知道清朝立下這些爵位,究竟是為了什麽?

二、生活自給自足,草原經濟舉步維艱

話說回來,蒙古王公們的窮困潦倒,其根源還是要歸咎於草原經濟的薄弱。從前他們只要驅使馬隊,東征西伐,哪裏就是哪裏,想掠奪就掠奪。可自從歸順大清王朝,局面就完全改觀了。

清廷將蒙古王公劃分疆土,界定領地,嚴加管控。他們再也不能東窺西沓,到處搶掠了。固定了疆界,蒙古人只能按部就班,在自己的領地上渡日子。您可別小看這固定領地,可是給蒙古王公們帶來了巨大的生活變故啊!

有了固定的領地,蒙古人便只能靠放牧、狩獵等傳統手段維持生計了。眼看人丁兆臻,倍加繁衍,可是草原的承載能力始終有限,怎麽也難以負擔起如此之多的口糧啊。歸咎於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蒙古王公們漸漸陷入了貧困的境地。

更有甚者,蒙古牧民們往往癡迷於賭博,常年揮霍無度。也許您覺得奇怪,在如此貧困的環境下,蒙古王公們怎能如此勞燕分飛?可事實正是如此,賭資之瘋狂,足以見得蒙古牧民對金錢的漫不經心啊。

有時一場賭局就能賭光所有的家當,只剩下赤條條的牲口。蒙古人賭得拼了老命,卻也毫無悔改之意,反而上癮了。怎奈家徒四壁,只能去借高利貸,日子便過得更加捉襟見肘了。

可就算如此,蒙古人也未曾從賭博中清醒過來。直到身無分文,整個蒙古王公也就這般敗家落魄了。

不僅賭博成癮無藥可救,清廷還嚴厲限制了蒙古人的自由貿易。從前他們只要驅馬出草原,就能到處貿易牲畜。然而如今既有明文禁止,又無太多外銷渠道,蒙古人只能在狹小的草原上行走了。

更有外鄉漢人趁虛而入,牟取暴利,令蒙古人的貿易愈加捉襟見肘。沒有外銷渠道,怎麽維持龐大的生計開支?蒙古人陷入了困境,日子漸趨貧困。

別看蒙古人吃喝放縱,其實也多虧了他們沈溺酗酒,使得開支越加沈重了。蒙古牧民大多生性愛酒,一旦有了酒錢,往往是錢去酒在,直至家徒四壁。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蒙古王公們同樣如此,縱情聲色,揮霍無度。待到家破人亡,早已子孫後代無以為生了。

蒙古人素以驍勇善戰著稱於世,可自從歸順大清,便不得不遵循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生活剛強,舉步維艱。加之他們癡迷賭博、酗酒成癖,耗費龐大,使得貧困一日漸一日深了。正所謂"盛極一時,衰微終遭"。蒙古王公的富貴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地的貧困潦倒。

三、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捐贈難盡錙銖

不僅如此,蒙古王公們的窮困貧瘠,還要歸咎於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說來話長,不妨從頭說起。

太平天國運動在1851年由香火布道興起,隨後便在廣東、廣西一帶肆虐多年,擴充套件到湖南、江西等地,給清朝政權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動蕩。面對叛亂,清廷自是要全力征討,可軍餉馬草供應不足,成了當務之急。

於是,鹹豐帝下旨,命令蒙古王公們同舟共濟,慷慨捐贈以備軍需。蒙古王公們素來忠心耿耿,上下們也都爭先恐後,捫心無垢,盡其所能去投獻了。

先說喀爾喀蒙古人,薩欽諾顏等20余名汗王,捐獻白銀有1015兩。不過這還算好的,紮拉芬泰等汗王,就只捐了微薄的200兩白銀。喀爾喀、紮薩克圖汗這兩部落則一口氣捐了1萬8千余兩白銀,算是首屈一指的大戶了。

不過,倘若您細細檢視【清文宗實錄】,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蒙古王公們捐獻的數額,往往不過區區幾百兩銀子,就被鹹豐帝直接斷然拒絕了。

不難想見,蒙古王公們已經是捐到了家徒四壁、生不備給的地步了。尤其是一些低階貝子、貝勒等,即便捐贈百兩銀子,也足以讓他們陷入赤貧。

說到這裏,您也許會覺得,鹹豐帝怎會如此小題大做呢?只不過一兩百銀子,何足掛齒?其實不然,對於一貧如洗的蒙古王公而言,這已是他們的全部家當了。更何況即便如此捐贈,加總起來,銀兩也遠遠不夠征戰太平軍的軍費。

鹹豐帝親自下了圭旨,回絕蒙古王公的捐款:"朕甚嘉悅。但軍營應需銀兩,現已措備,足敷支用。且念蒙古人等,生齒日繁藉資生計。所捐銀兩,毋庸賞收。用示朕加惠蒙古,軫恤世仆之至意。"

看來清朝確實是窮困潦倒到了極致的地步,連蒙古王公們區區幾百兩的銀子都不屑收下了。蒙古王公的捐贈雖然誠心誠意,但終究捐不出什麽銀子,連征戰的軍費都無法支應。

眼見已經無米可捐,蒙古王公們只好捐獻些微薄的人力和畜力以外的物資。【清文宗實錄】記載,喀爾喀汗王上呈"臣下願效犬馬勞作之力",捐獻了馬匹和壯丁。其他王公們也紛紛效仿,但無一例外,都是捐獻人馬牲畜。

可見,太平天國運動時期,蒙古王公們早已家徒四壁,捐獻難盡錙銖。他們一貧如洗,只剩下幾頭畜牲和壯丁,但依舊熱忱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以資清朝平叛的軍需。唉,蒙古王公好不慘哪!家徒四壁的他們,不得已背水一戰,殫精竭慮維系著自己的統治。

四、佃戶暴動頻頻,駐軍費用高昂

話說回來,蒙古王公們貧困潦倒的一個重要原因,還要歸咎於他們佃戶暴動不斷,需要支付高昂的駐軍費用。

您可別小看佃戶,他們可是蒙古王公領地中賴以生存的重要一員。由於草原環境惡劣,蒙古王公自古以來便納漢人佃戶在自己的領地裏農墾,以獲取農作物果腹。清朝時期,蒙古各地如喀爾喀、赤峰等,都雲集著大批漢人佃戶。

起初佃戶們還算老實,按部就班給蒙古王公繳納地租,兩全其美。只是隨著時間推移,雙方的矛盾也就漸漸浮現了。

蒙古人貪婪成性,索要地租越加苛刻。佃戶們遭到殘酷的剝削,過著比牲口還不如的生活,久而久之自然就忍無可忍了。再加上漢人佃戶遠比蒙古人文雅聰明,自然就對蒙古人的愚蠢發牢騷了。

於是,佃戶們紛紛鬧事,大肆作亂起來。有的燒殺搶掠,有的賭氣餓殍遺屍,更有甚者,幹脆索性反戈一擊,把蒙古王公趕盡殺絕。

面對佃戶的反抗,王公們自然是要派遣兵馬來平叛的。可他們手中兵馬有限,人手又匱乏,往往很難制服佃戶的暴動。最終不得不跪求清廷出兵鎮壓,費用可想而知有多昂貴了。

其中就有僧格林沁內紮薩克親王遭佃戶暴亂的典型案例。1882年,僧格林沁爆發大規模佃戶暴動,王公徹底無能為力,只得求救於清廷。結果清朝派遣大軍前去平亂,共計動用大小官兵3萬余人,軍費竟然高達130余萬兩白銀。

您可別小看這130萬兩銀子,可是相當於清朝一年的軍費開支了!僅僅為了平息僧格林沁一個小小的佃戶暴動,竟然要耗費如此巨資,足見蒙古王公手中根本無有兵馬可言了。

同樣的情況,在喀爾喀、赤峰等地也時有發生。每逢佃戶大規模暴動,蒙古王公都要求清廷派兵前往平叛,開銷自然就越加沈重了。

不僅如此,即便平亂之後,蒙古王公也要支付高昂的駐軍費用。畢竟佃戶暴亂雖已平定,但矛盾已根深蒂固,清廷自然要防患於未然,派遣大批官兵長期駐紮蒙古王公的領地。

這些駐軍費用無一例外都由蒙古王公們自掏腰包支付。可他們原本就一貧如洗了,哪裏還有銀錢支付如此龐大的開銷?只能勒緊褲腰帶,過著吃馬嚼啃的日子,漸漸地也就窮困潦倒了。

佃戶暴動,清廷出兵平叛,支付駐軍費用,這般迴圈往復,蒙古王公們不斷被掏空家底。以致最終只能躺賭在馬革裹屍,一貧如洗了。

五、清廷高壓管控,王權不復舊觀

最後,蒙古王公們的貧困潦倒,還要歸咎於清廷的高壓管控,令他們地位大不如從前了。

從前蒙古可是驃騎大軍橫行無阻的天下,馬蹄踏遍山河萬裏。那時的蒙古人是何等的彪悍,野心勃勃,嗜血如命,足智多謀。只消他們翻身落草,大軍壓境,哪裏還有什麽國家能抵抗得了?

可自從歸順大清之後,蒙古王公們的地位就一落千丈了。清廷對他們的管控方針無異於"高壓嚴防"三個字。從各個方面限制蒙古人,把他們當做了最不受寵的藩屬。

尤其是在康熙、雍正兩朝,蒙古王公的地位就更是擺渡不清了。不僅如此,清廷還對蒙古人野心勃勃的征服欲望百般打擊,妄圖將其徹底消磨。

清廷首先從軍事上對蒙古王公實施限制。自古以來,蒙古人就以馬軍戰力驍勇善戰著稱於世。然而清朝上下卻寸步不讓,不準蒙古人掌控騎兵隊伍,更不讓他們組建馬隊馳騁草原。

朝旨狠狠地摧殘了蒙古人的根本:馬。沒有了充沛的馬隊,蒙古人怎能還夢想重現舊日雄風?更別提搞什麽征伐了。他們就這般被剝奪了馬騎榮光,只能在草原上困獸猶鬥。

更有甚者,雍正帝幹脆就大刀闊斧地削弱了蒙古王公的權力。不僅嚴令不得自立汗王,權力須由內廷指派。更是廢除了蒙古人的世襲制,令阿拉坦汗王及其世系全部廢黜。

正所謂塞翁失馬,蒙古王公可再也無法坐擁驍勇善戰的馬軍了。於是從此只能束手就擒,匐伏大清王朝的腳下。他們從當年草原上最兇殘的戰狼,淪落成了軟弱無能的囚犯,再也無法東征西伐了。

不僅如此,清廷還對蒙古王公的經濟命脈大加限制,令他們不得不過著自給自足的貧瘠生活。從前他們只要驅馬出草原,就能東去掠奪。或是炯炯有神,殺伐無門。

可如今不行了,清廷要求蒙古王公們固守疆界,不得東窺西沓。他們唯有老老實實在自己的領地渡日,生活哪還有從前的富足?慢慢地貧困化就成了自己的歸宿。

最為嚴重的一點是,清廷還取締了蒙古的藏傳佛教。當年成吉思汗便是依靠藏傳佛教的神力才得以征服整個亞歐大陸。而如今的蒙古人被剝奪了這股無形的精神力量,怎能還指望他們會強大如初?

不消說,蒙古王公們在各個方面都受到了清廷的高壓管控,權力不復當年。身無分文,馬無舊夥,武力被剝奪的他們,自然只能悶聲發大財了。於是貧困入骨,便成了他們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