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西晉滅亡東吳戰役全過程:順風順水的背後,到底是怎樣謀劃實施的

2024-01-25歷史

前言

我們是否曾質疑,何以西晉似乎如此順利地就消滅了東吳這個曾經極為強大的敵國?是否像滅蜀漢那般,基本沒有遇到抵抗就直接拿下了?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西晉的高層在整個滅吳行程中,一直都在進行著激烈的黨爭和權力博弈,互相攻訐抹黑,可即便如此,還是把吳國給打敗了。這其中是否蘊藏著某種諷刺意味的黑色幽默?

羊祜留下的「遺產」——三路齊頭並進的滅吳方案

公元279年,西晉皇帝司馬炎正式下定決心,要打掉東吳這個心腹大患。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點出兵,主要有兩方面的考慮:第一,吳國國力衰退,已經不像80年前那樣強盛;第二,司馬氏內部權力鬥爭也告一段落,可以騰出更多精力對外用兵。

司馬炎此次滅吳的方案,其實是他的老師、當年滅蜀的總設計師羊祜留下的「遺產」。這個方案即是著名的東、西、中三路齊頭並進,其要點是:

東路軍:主攻方向為長江北岸,目標建鄴;西路軍:主攻方向為長江本流,目標建業;中路軍:主攻方向為漢水南下,目標武昌、江陵。

這樣的布局確保吳國無論防守長江北岸還是本流,都難以同時顧及,必然形成某一路軍的突破。一旦突破,直接威脅吳國首都建業,吳軍勢必全線潰敗。

六路大軍雲集,司馬炎的考量

為了實施這個方案,司馬炎任命了多位重要將領主持各路軍事。其中東路軍由王渾和瑯琊王司馬伷率領,王渾是皇帝的妻舅;西路軍則由王濬和唐彬指揮,王濬這個老將是羊祜的心腹。可以看出,司馬炎任人唯親,多任用自己的外戚和親信擔當大任。

但是司馬炎心裏也明白,僅憑關系任用是不夠的,還需要防止這些手下產生異心。所以他特意任命政敵賈充和剛剛培植的心腹楊濟統帥中路軍,居中排程,這主要有以下用意:

第一,監督西路軍司令王濬,防其趁機發難;第二,給新晉外戚楊濟一個上場機會,讓他建立威信;第三,惡心政敵賈充,逼他主動出擊。可以看出,司馬炎考慮得非常周全,想以滅吳這場勝利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皇權地位。

朝堂上再起爭端——伐吳之議引開黨爭序幕

然而讓司馬炎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就在各路大軍已經雲集江南、戰鼓聲聲之時,朝堂上居然又傳來一陣爭論聲。一向反對伐吳的賈充再次借機發難,稱長江流域濕熱多疫,不宜大舉用兵。中書監荀勖等人也紛紛響應。

看到權力核心受到威脅,司馬炎心腹張華不得不站出來保駕,誓要攻下吳國,否則視死如歸。像這樣的明爭暗鬥,已經成為司馬氏內部一種「家常便飯」。

賈充等人的反對無疑增加了司馬炎的心理壓力,這讓君主陷入兩難境地——要麽中止軍事行動招致權力流失,要麽強行出兵擔責無功。因此,司馬炎暫時也只能忍辱負重,繼續推進他的滅吳計劃。

長江孤艦:王濬的野心與獨斷

如果說王渾和司馬伷率東路軍尚能保持軍紀,甚至有意拉後腿,那麽西線的王濬就完全不是一號人了。這位70高齡的老將軍性格極其驕橫,視軍令如無物,只想立下獨門戰功。

在突破三峽水域的層層防線後,王濬完全可以渡江北上受杜預節制。但他根本不買賬,直接讓部下稱病,然後任性開往建業。甚至當王渾派人傳令時,他還托詞船難控制,無法停靠。

如果單論能力,王濬的確很強,可他的反骨精神也很足。在他眼中,皇命和同僚命令都不算數,只有讓敵人投降和立下第一功這才是他的目標。可以說,王濬是典型的「戰狂」性格。

因此,在王濬率領的西路軍如破竹直取建業的同時,朝野必然也在為他的獨斷專行喝倒彩。但此時此刻,誰也奈何不了他。

東路軍的觀望和互相猜忌

與西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司馬炎委任的東路軍主帥王渾此時卻絲毫不積極。面對催促他渡江的建議,王渾不但置之不理,甚至主動放緩了攻勢。其背後的用心不言而喻:

第一,他不願得罪朝中反對派,保全自身;第二,更不願王濬搶了他的功勞。在王濬直搗黃龍後,王渾便故意拖延,意在最後關頭控制住王濬,然後「功成身退」。

很顯然,在兩路主帥間已然缺乏足夠的信任和配合。王渾對王濬極度猜忌,生怕對方奪了他的風頭。這也預示著即便吳國被消滅,兩人爭功的局面也必然難以避免。

最後關頭吳國求生不得

280年冬,王濬所部終於直抵建業城下。此時的孫皓已經是強弩之末,吳國軍民的抵抗之心已然潰散。面對西晉如此氣勢,孫皓也只能像年前投降的蜀後主一樣,示眾認輸。

雖然在最後關頭,朝中反對派還在力勸撤軍,但吳國的覆滅已成定局。杜預只能上書力保,以免功敗垂成。而在前方,王濬的軍隊也毫不手軟,直取敵國腹地。這樣的態勢放在80年前,吳國還有力量反撲,可惜280年的吳國已是風雨飄搖,東山再起的可能微乎其微。

所以,盡管西晉內部在整個滅吳行程中遍地黨爭,互相掣肘,但對外發動戰爭的基本預期還是實作了。吳國覆滅,司馬氏終於完成了魏晉以來的統一大業。

黨爭余波未平,群雄辯難分

吳國的隕落標誌著西晉王朝統治範圍達到鼎盛。但司馬炎並未因此而欣喜,朝中黨爭的陰影仍然揮之不去。立下大功的王濬很快就被王渾彈劾擅自越級、妄圖謀反。

盡管最終在皇帝包庇下王濬沒有被治罪,但朝野對他的非議一時間也無從平復。與此同時,關於滅吳第一功臣的話題也成為眾說紛紜的焦點。杜預、王濬、羊祜,哪一位的貢獻最大?各路公論也難分難解。

由此可見,高層黨爭的較量並未因吳國的覆滅而停歇。即便取得巨大戰果,司馬炎的皇權依然岌岌可危。而手下群臣之間的相互猜忌、互相攻訐也將持續存在,皇帝的處境依然艱難。

結語

西晉滅吳的整個過程充滿了荒誕不經的戲劇性。東路軍主帥觀望坐收漁翁之利,西路軍統帥我行我素沒完沒了,朝中反對派還在不斷阻撓,可就是在這種混亂之中,吳國還是被毫無懸念地消滅了。

這裏面不知蘊藏了多少黑色幽默啊。正像生活中許多事情,過程可以很糟糕,甚至充滿暗流湧動,但結果往往出人意料。這其中是否也在諷刺人性的復雜和歷史的荒誕?亦或是在提醒我們,有時候不必過於在意過程,反而應更看重結果?無論如何,這場戰爭為後世留下了太多詼諧難解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