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窮弱秦國崛起之謎?從經濟學角度看商鞅變法!

2024-02-28歷史

秦國以放馬奴隸起步,到穆公稱霸西戎,但進入戰國時期弱到瀕臨亡國,卻經過商鞅變法後一統天下,本文將從經濟學角度,解讀秦國崛起之謎.

一、穆公稱霸

秦國始祖惡來是商朝重臣,因阻擋武王伐紂被殺,他的後代淪為西周奴仆,直到非子擅長養馬,得到周孝王寵幸,才受封於秦邑。

秦非子死後經歷四位君主,就到了秦襄公手中,這時申侯聯合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後,眾諸侯擁立姬宜臼為王,即周平王,因為懼怕犬戎禍亂而決定遷都洛邑,秦襄公因為護送平王東遷有功,受封為諸侯,並將岐山以西土地賜予秦國,秦國正式立國。

不過周平王給到秦襄公,僅僅是一張空頭支票,因為當時周王室岐山以西土地落入西戎手中,秦襄公只有打敗西戎,才能奪回土地,其本人就死於討伐西戎途中,直到其子秦文公才奪回岐山以西土地,收編周朝遺民,奠定秦國基礎。

此後秦國一路向西擴張,勢力逐步達到關中和渭水流域,到秦穆公任用百裏奚等賢臣,才開始東出稱霸,他趁著晉國內亂,兩立晉君,企圖透過控制晉國,對中原施加影響。

可惜的是,秦穆公立的第二任晉君過於優秀,他就是歷史赫赫有名晉文公重耳,後者不僅擊敗楚國成為春秋霸主,同時還利用秦晉之好,忽悠秦穆公攻打鄭國,以為晉國增添土地,好在被燭之武點醒,才沒有為晉國做嫁衣裳。

不過秦穆公東出野心未變,他在晉文公病逝後,又悄悄出兵伐鄭,卻被弦高獻牛智退秦兵,到回來時又在崤山中晉國埋伏,從此秦穆公意識到,強大晉國是秦國東進障礙,他果斷轉頭向西,滅國十二,益地千裏,稱霸西戎,奠定了春秋四強地位。

然而秦文化承襲商文化先鬼神而後人理念,從國君到卿大夫都喜好殉葬,其中秦穆公去世後,相傳陪葬了177人,不乏子車三氏等良臣猛將,國人哀之賦【黃鳥】,幾乎將得力助手都帶走了,一代接一代這麽幹,換個國君洗一次牌,不僅讓秦國人才斷層,同時也讓秦國人口難以增長,秦國國力只能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此外秦穆公去世後,繼任國君幾乎不再往西開疆拓土,而是貪圖中原霸主虛名,積極死磕晉國,其中秦康公和秦共公多次偷襲晉國後方,如「令狐之戰」、「河曲之戰」和「輔氏之戰」,卻難得一勝,還被晉國奪去數座城池,即便此時晉國霸權搖搖欲墜。

秦桓公則在和晉楚兩國簽署和平協定後,轉身就忽悠白狄攻打晉國,還告訴楚王趁此機會幹一票,但人家楚國剛和晉國打完,就想休養生息不想參與,就把這事告訴晉國,於是晉厲公直接一篇【絕秦書】,把秦國祖宗三代罵了一遍,還帶領齊宋八國諸侯和周天子軍隊,共同討伐秦國,一路打到秦國都雍城,讓秦國差點亡國.

二、獻公改革

秦國透過百裏奚改革,建立了穩固奴隸制社會,但是到了戰國時期,秦國就跟不上時代變化,尤其是鑄鐵冶煉柔化技術發明,讓鐵器廣泛套用於鐵農具,大大提升農業產出,但秦國境內卻因為缺少鐵礦,從而沒有足夠鐵農具,難以發展農業,因而秦國經濟還是以畜牧業為主,較少產出讓秦國奴隸主貴族奢望更多權力和封地,

從秦厲共公開始,高層內部就相互爭鬥,國君則用暴力手段維護自己地位,其子秦躁公去世後,秦國高層貴族就擁立其弟秦懷公登基,但詭異是登基前,秦懷公並不在國內,而是晉國作人質,因此史學家普遍認為秦懷公實質上高層貴族控制傀儡,四年之後就被逼迫自殺。

這時秦懷公兒子早已去世,只能立秦懷公孫子,即秦靈公登基,但他在位僅僅十年就去世,應由他的兒子嬴師隰即位,但後者只有九歲,高層貴族又擁立秦靈公叔叔嬴悼子繼位,就是秦簡公,他在位期間被魏國奪去河西地區,西邊義渠又蠢蠢欲動,秦國面臨亡國風險。

等到其子秦惠公即位後,透過十年時間整頓內政,終於能夠騰出手奪回河西,但征調了50萬精銳進攻魏國,卻在陰晉之戰中被吳起5萬魏武卒全殲,這讓秦惠公好不容易樹立起來威信瞬間崩了,僅僅過了兩年時間就抑郁而死,其嫡長子秦出公即位時只有兩歲,這時秦國高層貴族又開始作妖了,扶持流浪魏國公子嬴師隰回國奪位.

他就是秦獻公,妥妥狠角色,不僅拒絕了魏國幫助他回國奪權,同時還展現出高超手腕,避免再次被貴族架空風險,將首都從舊貴族勢力最強雍城遷到櫟陽,擺脫舊貴族影響.

他沒有在櫟陽建豪華宮殿,而是建成軍事基地,在這裏沒有任何貴族封地,而是推行縣制,歸他直接管理,同時招納流民鼓勵開荒種地,發展商業征收營業稅,還把人口編在軍事組織中,很快秦國稅收和兵員都有了。

此外獻公上台就把人殉制度廢除了,這不但讓秦國摘去了蠻夷帽子,還樹立了他仁德之君人設,國內支持更加穩固,甚至鼓勵生育,對生兒子家庭給與特殊獎勵,生的越多獎勵越多,由此幫助秦國積聚人才和增長人口,讓秦國國力持續增長.

此後奮進中秦國,開始考慮一雪前恥,對準了占據河西之地魏國,公元前366年,魏國聯合南韓在秦魏邊境修建防禦工事,沒成想秦獻公直接派兵推平要塞,還打敗了韓魏聯軍.

公元前364年,秦獻公發虎狼之師,直撲河西郡,斬首魏軍六萬,讓中原震動,東方六國對秦刮目相看,周顯王趕緊派人祝賀,封秦獻公為伯,從而達到秦穆公級別。

公元前362年,秦獻公發起少梁戰役,俘獲魏國重臣公叔痤,但此戰後不久,秦獻公就去世了,這讓魏國松了一口氣,河西地區也暫時平靜下來。

可以說,秦獻公廢除人殉和鼓勵生育,成為秦國國力增長基礎,推行縣制,鼓勵開荒和種地,以及軍事編戶,則為後來商鞅變法打下制度基礎,還有河西大戰則一掃秦國數百年頹勢,讓魏國不敢小視秦國而滅之,給商鞅變法換來二十年和平時間,但不顧國力發起河西戰爭,依舊讓秦國處於亡國邊緣。

三、商鞅變法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嬴渠梁即位,為了打消魏國攻秦借口,放歸公叔痤,並割地與魏議和,但魏國領兵主將龐涓卻鼓動魏王,聯合東方六國圖謀滅秦,甚至還策劃秦國西部戎狄部落叛亂,東西夾攻將秦國逼入絕境。

不過秦孝公卻天縱巫師,先是團結長公子虔,迅速穩定秦國王族及老世族,得以一致對外,後又利用時間差,用反間計誘導西方戎狄部落先出兵而滅之,然後以此挑起韓趙魏三國矛盾,拆散了東方六國聯盟,甚至綁架魏國商人,讓魏國不敢發動滅秦之戰。

至此秦孝公即位之初亡國危機解除,但他深感秦國體制弊端積重難返,不透過深徹變法無以圖強,於是釋出了足以載入史冊求賢令。

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裏。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 ,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此時身居魏國的衛鞅,因中庶子身份,雖得到公叔痤舉薦,卻不得到重用,看到秦孝公釋出求賢令後,深感這是五百年一卷雄文,因為它一者痛說國恥,歷數先祖四代亂政,開曠古先河,二者求霸業不求吏治,深處窮弱竟能做鯤鵬遠望吞吐八荒,三者胸襟開闊,敢與權臣分享秦國,公器之心可昭日月,只此三點堪稱真心求賢。

於是衛鞅攜帶李悝編著【法經】西入秦國,但他對秦孝公能否采納法家強國心存疑慮,於是就有三試秦公歷史故事,先是以老子道家無為而治學說,要秦國回到三皇五帝時期原始人生活,讓秦孝公打起瞌睡,然後是以孔子儒家王道學說,從武王伐紂講到周公旦,滿口仁義道德,氣得秦孝公拂袖而走,直到第三次才亮出法家治國幹貨,讓秦孝公眼前一亮,兩人甚至聊了幾天幾夜,還結成了公如青山,我如青柏的君臣生死同盟.

衛鞅還對孝公指出,東方各國強國範式不同,魏國是甲兵財貨之強,齊國是明君吏治之強,楚國是山河廣袤之強,這三國都非根本之強,原因在於變法只走到半途就停止了,秦國強國要走深徹變法之路.

事實上法家作為戰國時期一個學派,還分為三個支流,即慎到勢治派強調加強君主權力推行變法,申不害術治派強調駕馭群臣和推行法令策略,衛鞅法治派則強調絕對法治,凡事依法而行。

於是衛鞅為了在秦國百姓心中樹立法治權威,就在公元前359年,在秦國南門口立起一根三丈高木柱,並出告示誰能將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黃金十兩,但由於秦國政府做事歷來虎頭蛇尾,得不到人民信任,導致圍觀人很多卻沒人去搬,直到賞金提到五十兩,才有人抱著試試看態度搬到北門,結果馬上得到五十兩黃金,這下秦人沸騰了奔走相告,這就是歷史有名的徙木立信故事.

衛鞅就是利用這個小成本策略,幫助秦國政府獲得了百姓信任後,就頒布【墾草令】,主要內容是重農抑商,削弱官吏貴族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以及實行全國統一土地稅租制度,目標是短期內實作國家財富增長,同時沒有廢除秦國貴族特權和井田制兩項根本政治經濟制度,以減少變法啟動阻力。

公元前356年,【墾草令】取得成功後,衛鞅升任左庶長,開始在秦國國內推動第一次變法,核心在於廢除舊世卿舊世祿制,即廢除秦國奴隸主貴族特權,實行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同時深化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布帛多可免除勞役和賦稅,限制商人經營範圍並征重稅,還有禁止私鬥,禁止遊民,增加連坐法,輕罪用重刑,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這三大舉措大大增加了秦國稅賦和兵徭役來源,讓秦國民眾勇於公戰。

公元前354年,秦國趁魏國進圍趙國邯鄲時機,出兵占領少梁,兩年後又趁齊國大敗魏軍於桂陵時機,出兵占領魏國故都安邑,但此時魏國依舊強大,並很快反攻,秦孝公只能與魏國修好,並歸還了所得魏地。

公元前350年,衛鞅推動秦國第二次變法,核心在於廢除奴隸主貴族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允許自由買賣,同時廢除奴隸主貴族分封制,普遍推行縣制,中央直接管轄地方,在此基礎上編訂戶口,統一度量衡,按人口征收軍賦,這三大舉措是大大刺激了秦國生產力發展,增強了中央集權,讓秦國具備東出實力。

公元前340年,衛鞅向秦孝公進言,秦魏兩國互為腹心疾,不是魏國吞並秦國,就是秦國吞並魏國,當前魏國在馬陵敗於齊國,主力被殲而國力大損,這正是秦國攻擊魏國時機,如果魏國打不過秦國,就會向東遷徙,如此秦國就可以占據黃河和崤山固有地利優勢,向東制服諸侯,這是成就帝王大業。

於是秦孝公任命衛鞅為主帥,發動了收復河西之戰,魏國則以公子昂率軍迎戰,衛鞅以結盟罷兵為名,誘請公子昂過營會見,卻暗中埋伏將其俘虜,並乘機向魏軍進攻,導致魏軍因毫無準備和軍無主帥而大敗,尤其是最後一支魏武卒部隊覆滅,讓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部份土地求和,秦國終於洗刷了百年恥辱,衛鞅則因河西戰功受封商於十五個邑,封號為商君,由此史稱商鞅。

可以說,商鞅變法最關鍵舉措有三項,其一是廢除分封奴隸制,建立中央集權封建縣制,動員了底層人民力量,其二是廢除奴隸主世襲特權,建立軍功授爵制度,提供了底層人民上升通道,其三是廢除國有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最大程度激發了底層人民勞動積極性,這是商鞅變法高於李悝變法地方。

同時還強化了李悝富國強兵理論,其一是相對李悝農商並重,商鞅首開重農抑商先河,其二是人口增長創造財富,商鞅還推行異子之科,強制實行個體小家庭制度,首開人頭稅先河.

此外商鞅並不像秦國歷代先君那樣貪圖霸主虛名,甚至不顧國力東出,而是懂得要先變法實作國力增長,同時審時度勢分析魏國國力變化,才發起河西之戰,一戰奠定秦國東出基礎。

四、惠文拓土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因病去世,太子嬴駟即位,他就是秦惠文王,太子傅嬴虔等誣告商鞅造反,商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逃到邊關欲借宿旅舍,卻被告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客人,要連坐治罪而不敢收留,這時商鞅才感嘆新法遺害到這種地步,這就是作法自斃來歷。

商鞅想逃到魏國去避難,但魏國因他背信生擒公子昂而拒絕入境,他只能秘密潛回封地商邑,試圖舉兵自守,但秦國發兵討之,殺商鞅於鄭國澠池,還將其屍首帶回鹹陽處以車裂之刑。

惠文王之所以誅殺商鞅,其一是商鞅功高蓋主,秦國只知商君之法,不知道秦君,只有殺了商鞅,才能穩固新立秦君地位,其二是商鞅廢除貴族特權、輕罪重罰和輕視教化,幾乎得罪了秦國所有階層民眾,秦君需要用商鞅鮮血,撫平秦國民眾對新法仇恨,才能更好推行秦國新法,實作秦國穩定強大。

於是惠文王雖然鏟除了商鞅,卻釋出告示商君之法,非害民之法,而是富國強兵之法,秦國必遵之,同時還借機鏟除了甘龍等一批秦國老世族勢力,從此讓商君之法深入人心。

公元前334年,嬴駟欲參加徐州相王,卻被魏惠王阻攔而惱羞成怒,借此在公元前333年任命公孫衍為主將,對魏發動雕陰之戰,斬首四萬五千人,又在公元前331年任命嬴卬為主將,再次攻擊魏國河西,斬首八萬,生俘魏將龍賈,至此魏國再無力與秦國抗衡。

公元前329年,秦國兩路出兵,北路以河西為基地,渡河攻魏河東,占領汾陰和皮西,南路以陰晉為基地,攻占曲沃、焦城和蒲城,逼迫魏國求和,並用張儀之謀,透過歸還曲沃和焦城,換來魏國將上郡15縣全部獻秦,至此黃河以西土地全部歸秦,同時還完全掌握黃河天險,控制了東進中原通道,戰略上居於優勢地位,奠定了進軍中原基礎.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鼓動魏趙韓燕楚五國聯軍攻秦,推選楚懷王為縱長,秦國集中精銳部隊於函谷關對峙聯軍,利用燕楚兩國進軍緩慢機會,派遣嬴疾在修魚一戰,斬首韓趙魏聯軍八萬,一舉擊破合縱五國聯軍.

然而秦惠文王卻清醒認識到,秦國強大已經引起東方六國恐懼,足以讓它們聯合起來抗秦,但秦國實力還沒有達到單挑六國水平,於是不再著急東出攻擊三晉,而是再度向西開疆拓土,以增長秦國國力.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否決了張儀攻韓,入三川以窺周室建言,而是采納司馬錯獻策,認為巴蜀內亂,秦國正可取其地廣國,得其財富民,於是派遣大軍平定巴蜀,從此成為秦國第二個糧倉,更是後來秦趙長平之戰勝負關鍵。

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利用張儀入楚反間,許以割地商於六百裏,誘使楚懷王絕齊,之後卻說只有六裏,這讓楚懷王氣沖鬥牛,發動大軍攻秦,卻在丹陽之戰中,被秦將嬴疾和魏章重創,楚軍主帥屈匄等七十多名高級將領被俘。

楚懷王大怒又調集全國軍隊發動進攻,又在藍田之戰中大敗,秦軍乘勝追擊,占領了楚國漢中之地,至此秦國關中、漢中和巴蜀連為一體,居高臨下掃平六國大勢已成。

總結

秦穆公春秋稱霸,國事有成,卻因人殉制度毀壞秦國持續強大的人才和人口基礎,再加上後繼秦君不顧國力死磕晉國,只為追求中原霸主虛名,以及秦國農耕文明落後導致四代貴族亂政,讓秦國長期處於亡國邊緣。

秦獻公繼位後,廢除人殉制度和鼓勵生育,奠定了秦國國力增長基礎,同時遷都櫟陽,不僅避免再次被貴族架空風險,同時還以魏國李悝變法為樣版,招納流民開荒種地,發展商業征稅,更創新性推行縣制,實行軍事編戶,為後來商鞅變法打下制度基礎,但不顧國力發起河西戰爭,依舊讓秦國處於亡國邊緣。

商鞅變法最關鍵舉措有三項,其一是廢除分封奴隸制,建立中央集權封建縣制,動員了底層人民力量,其二是廢除奴隸主世襲特權,建立軍功授爵制度,提供了底層人民上升通道,其三是廢除國有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最大程度激發了底層人民勞動積極性,這是商鞅變法高於李悝變法地方。

同時商鞅強化了李悝富國強兵理論,首開重農抑商和人頭稅先河,更重要是不像秦國歷代先君那樣貪圖霸主虛名,甚至不顧國力東出,而是懂得要先變法實作國力增長,同時審時度勢分析魏國國力變法,才發起河西之戰,一戰奠定秦國東出基礎。

秦惠文王絲毫不弱於秦孝公,少年即位的他,誅殺權臣商鞅又不廢新法,秦國得以穩定強大,更難得是時刻以秦國國力實際出發,既能重用張儀,連橫之策各個擊破東方六國,又能不貪圖天子虛名,重用司馬錯,平定巴蜀,拓土以富國,而後攻楚奪取漢中,從此秦國關中、漢中和巴蜀連為一體,居高臨下掃平六國大勢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