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組建了六次第一兵團,司令官都是誰?結局如何?

2023-12-17歷史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縱橫戰局,組建了二十二個兵團,其中獨具特色的「第一兵團」無疑是主力中的佼佼者。這支兵團的獨特之處在於,自湯恩伯之後的每位司令官與前任無牽連,他們領導的兵團並非簡單的接替,而是屬於全新重建的部隊。

湯恩伯,名字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如雷貫耳。1947年初,國民黨軍銳意進攻山東解放區,集結了龐大的四十多萬大軍,分編成三個兵團,分別是湯恩伯統領的第一兵團、王敬久指揮的第二兵團以及歐震率領的第三兵團。

回溯三年前,湯恩伯曾與陳誠、胡宗南齊名,被譽為蔣軍的「三大軍事集團」之一,手握四十多萬兵力。然而,在1944年4、5月,當日軍集結15萬兵力向河南中部發動進攻時,湯恩伯部隊未能形成有力的抵抗,損失慘重,二十余萬將士傷亡慘重。

此次戰敗之後,湯恩伯一度受到撤職查辦,但在蔣介石的庇護下,他很快重掌軍權,擔任黔桂邊區總司令。到了1945年初,重慶軍委會成立了四個方面軍,盧漢、張發奎、湯恩伯、王耀武分別擔任總司令。

然而,再度崛起的湯恩伯,已不再昔日的威風,因為他失去了維系軍事集團的根基。抗戰勝利之後,湯恩伯被派往上海參與受降儀式,這也是他戰後的一個轉折點。

湯恩伯和軍統特務頭子戴笠對上海地盤心生渴望。湯恩伯誌在長期駐守上海,揮動著權謀的舞台,瞄準著淞滬警備總司令的職位。而戴笠則眼巴巴地企圖將上海警察局牢牢掌握在軍統的手中。然而,老蔣並未允許這兩位雄心勃勃者如願以償。

迅速有了回應,調侍從一室主任錢大鈞奉命前赴上海,擔任市長並兼任淞滬警備總司令。而黃埔一期的宣鐵吾也被任命為上海警察局長,給予上海一抹新的顏色。

為了平息湯恩伯的雄心,1946年2月,他被「加上將銜」。雖未實授上將,卻也如胡宗南一般,星星閃耀,權力得以顯赫。

到了1947年3月,湯恩伯身兼國民黨陸軍副總司令和第一兵團司令官的身份,成為備受矚目的雙料領導。與同時組建的第二、第三兵團相比,湯兵團更加雄厚強大。八個軍(整編師)納入統轄,其中包括整編74師、整編83師、第7軍、整編25師、整編65師、整編28師、整編57師、整編48師。

在這八個軍(整編師)中,張靈甫領導的整編74師是蔣軍「五大主力」之一,而黃百韜指揮的整編25師更是戰鬥力強大。第七軍作為桂系的台柱子部隊,更是傲立不搖,成為三者中最為強大的一支。

湯兵團的兵力超過20萬,堪稱「超級兵團」,遠超過隨後蔣軍組建的任何一個兵團,其強大之勢不可忽視。

第一兵團,這支備受矚目的「超級軍團」,成為蔣軍進攻山東的中堅力量。然而,湯恩伯在這個職位上的履職僅僅持續了不到三個月,就在戰局的激烈中謝幕。1947年5月,整編74師在孟良崮覆滅,老蔣怒不可遏,傳聞在召開軍事檢討會前,親自用手杖責打了湯恩伯。

檢討會過後,湯恩伯被撤職查辦,然而,老蔣卻以他常用的手段,迅速將湯恩伯再度委任為代理陸軍總司令,所謂的查辦幾乎成為了一場表面過場。隨著湯恩伯的撤職,第一兵團也很快被解散,戰局愈發撲朔迷離。

而湯恩伯隨後承擔了衢州綏靖公署主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東南軍政副長官等職責。然而,在國民黨逃亡台灣後,湯恩伯卻遭到老蔣的冷遇。1954年5月,他前往日本治療胃病,而在手術台上的6月29日,他突然暴斃,年僅54歲。

老蔣對於湯恩伯的逝世顯得冷漠,盡管如此,由於情面,他還是賜予湯恩伯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的榮銜。

另一方面,1947年8月,國民黨軍重新組建了第一兵團,範漢傑被任命為司令官,擔負著這個關鍵職責。隨後,由於東北蔣軍也設立了一個名為第一兵團的部隊,因此範漢傑的兵團又被稱為「山東第一兵團」或「膠東兵團」。

範漢傑兵團挺身而出,掌控著六股犀利的軍力,形成如巨浪般的氣勢。這支強大的軍團包含整編第8師、第9師、第25師、第45師、第54師、第64師,仿若六顆磅礴的星辰。而在這光芒之外,兵團司令部還統帥著數不勝數的直屬力量,其中不乏威力驚人的重炮第13團、勇猛的工兵第2、第15團,以及無畏的裝甲炮營、戰車營,還有憲兵第17團及四股堅不可摧的保安總隊。

老蔣為了爭奪控制權,果斷下令再度打造第一兵團,雄心勃勃地企圖征服整個膠東解放區。他設計了一項被稱為「錐形突進,分段攻擊」的計劃,並在海空軍的密切支援下,欲與我軍在膠東半島上演一場決戰。

雖然範漢傑兵團的實力不及之前的湯恩伯兵團,但同樣不可小覷。這支龐大的軍力擁有十幾萬之眾,其中主力由李彌的整8師、黃百韜的整25師以及闕漢騫的整54師組成,如三股猛虎咆哮。

戰火初燃之際,範漢傑兵團咄咄逼人,氣焰高漲,如風頭一時無兩。然而,隨著蔣軍在各個戰場的陷入困境,老蔣被迫調走範兵團的整25師、整9師、整54師,膠東我軍乘機發動反攻。

隨著十二月的腳步臨近,我軍在反攻中斬獲巨大勝果,殲滅蔣軍1.7萬余人,成功奪回萊陽、海陽。老蔣無奈承認在膠東的作戰失利,不得不下令撤銷山東的第一兵團番號。

範漢傑在被調往東北後,擔任了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一職。而在錦州解放的過程中,範漢傑卻遭到了俘虜。值得一提的是,在1960年11月第二次特赦國民黨戰犯的名單中,範漢傑的名字位列其中。特赦之後,他在全國政協擔任了文史專員一職,期間撰寫了大量有著相當史料價值的文史資料。直至1976年,範漢傑因病去世,享年80歲。

有一些觀點聲稱功德林改造的國民黨戰犯中,湯堯的軍職最高,因其在被俘時身份為國民黨陸軍副總司令。但這顯然是一個大誤會。範漢傑在前往東北擔任「剿總」副總司令之前,早已擔任過國民黨軍的參謀次長、陸軍副總司令等職務。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範漢傑去東北是因被老蔣降職。

而在1945年初,盧漢被任命為第一方面軍總司令,指揮著孫渡的第一集團軍和關麟征的第九集團軍。第一集團軍由滇軍主力組成,所轄的60軍和93軍是滇軍中的精銳。

抗戰勝利後,第一集團軍隨盧漢前往越南參加受降儀式。然而,這次行動卻掩蓋了一場陰謀。老蔣指示昆明防守總司令杜聿明發動突襲,趁著滇軍主力出征之機,包圍雲南省府所在的五華山,以武力脅迫「雲南王」龍雲。這導致龍雲不得不離開經營多年的雲南,前往重慶擔任名義上有職無權的軍事參議院院長。

「五華山事變」後,第一集團軍的滇軍一別雲南,被運往東北。命運的舵手,非老蔣海運的人莫屬,他們穿越千裏水路,最終停泊在東北的港口,歸於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的掌控,共同策馬奮戰,參與搶占東北的激戰。

孫渡率領著早已派往錦州的滇軍,指揮著陸續抵達的部隊,如一場規模浩大的軍事交響曲在東北上演。時間流轉至1947年9月,滇軍主力已經全部抵達東北,而集團軍的建制已經成為過往。為應對新的現實,滇軍及地方保安武裝共同磨礪出的鋒芒,組建了龐大的第一兵團,孫渡榮任司令官,帶領著這支軍團如猛虎般雄心勃發。

「第一兵團」這一榮耀的稱號,然而在老蔣的審視下,卻註定不是雜牌部隊能夠長期享受的。到了1948年1月,孫渡兵團被重新鑄造,更名為第六兵團,宛如煥然一新的盛裝。不久後,孫渡被調往熱河,擔任省主席的職務,而兵團司令的權杖則傳承給盧浚泉。

然而,熱河的戰局並非孫渡想象中的寧靜。他在那裏受到了駐守的13軍軍長石覺的針鋒相對,陷入了一系列的困境。最終,孫渡無奈「請辭」告別熱河。雲南解放之際,孫渡被送往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接受著改造的考驗。

1963年,孫渡迎來了特赦的曙光。原本可能在全國政協擔任文史專員的機會擺在面前,但他卻表達了回歸雲南老家的願望。考慮到孫渡年事已高,請求得以滿足,他踏上了回家的征程。然而,在1967年4月的某一天,當孫渡開啟水龍頭的瞬間,命運卻戲弄了他一把。不慎摔倒的瞬間,嚴重高血壓的他遭遇了腦溢血,搶救無效,終年72歲,生命畫上了句號。

鄭洞國,在1948年1月接替陳誠,肩負起主持國民黨在東北的軍政大任。他剛到任不久,就傳喚了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宣告命他赴長春。

鄭洞國當時已經心生退意,打算以養病為借口,離開東北。但老蔣和衛立煌似乎洞悉了他的想法,一致要求他立刻動身前往長春。

盡管鄭洞國試圖推辭,然而三月初,他被委任了兩個職務,國民黨吉林省主席和第一兵團司令。所謂的吉林省主席,實際上只掌控著長春及其周邊地區,而第一兵團則是在重新組建之中。

第一兵團下轄著滇軍60軍(由軍長曾澤生指揮)和新7軍,總人數約六萬余。有傳言稱鄭洞國的兵團擁有十萬人,但那包括了整個長春的蔣軍,而這些遊擊隊和保安武裝則戰鬥力不強。

60軍是滇軍的主力部隊,戰鬥力頗為可觀;而新七軍則是由原本的新一軍的新38師擴編而來,該軍的其他兩個師是地方部隊擴編而成,戰鬥力相對較差。新38師曾是新一軍的主力,失去了這支部隊後,新一軍的戰鬥力大幅下降,而新七軍由於其他兩個師的不力,整體戰鬥力也受到了嚴重影響。

自抵達長春以來,鄭洞國便陷入了困守之中,回憶起來,這段時間是他一生中最為艱難的歲月。

長春解放時,第一兵團的60軍在軍長曾澤生的帶領下發動起義,新7軍在60軍起義後,主要將領也不願再戰,轉投我軍,部份主力部隊起義或投降後,鄭洞國和其直屬部隊也最終放下武器,向我軍投降。

鄭洞國是一位備受敬重的抗日名將,在蔣軍高層中以其穩重踏實著稱。他因此選擇投降,得到了優待和平穩的晚年生活。1991年1月27日,鄭洞國因病去世,享年88歲。在蔣軍黃埔軍校的將領中,他和杜聿明成為唯二同時受到兩岸人士追悼的人物。

陳明仁則是因在四平防禦戰中立下赫赫戰功而備受矚目。1947年9月15日,他由71軍軍長晉升為第七兵團司令官,並榮獲「青天白日勛章」。這一榮譽讓他在東北蔣軍將領中聲名鵲起。然而,就在勛章剛剛頒發,職位未穩固之際,陳明仁卻被撤職,調往南京擔任中將參謀。

經過一年的閑置後,陳明仁得到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的推薦和重用,被任命為華中「剿總」副總司令。白崇禧對陳明仁的軍事才能十分認可,看到他被免職後無所事事,積極為其鋪路。同時,老蔣也認為陳明仁畢竟是黃埔軍校出身,總比其他雜牌將領更適合派往華中,因此順勢而為。

陳明仁在華中「剿總」任職期間,兼任二十九軍軍長。隨著長春的解放,老蔣命令在武漢重組覆滅的第一兵團,並任命陳明仁為司令官,這標誌著他再次受到信任和重用。

在渡江戰役後,陳明仁嶄露頭角,成為國民黨在湖南的舉足輕重之人。身上榮耀的頭銜有如繁星,華中軍政(原華中「剿總」)副長官、第一兵團司令官、湖南省主席、湖南「綏靖」總司令等,如巍峨山峰屹立不搖。8月4日,陳明仁與程潛等豪傑英勇帶領部下,通電宣告起義,一場宏偉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

在起義之初,老蔣指示白崇禧派遣飛機,空中拋灑傳單,營造長沙、湘贛、邵陽等地的誘反風潮。

然而,陳明仁為了保守起義的機密,只將計劃告知寥寥數人。起義的通電上署名將領中,大多數實際上未親自簽字。起義之後,第一兵團副司令官熊新民、14軍軍長成剛等人,帶著隨從一批批地離開。短短幾天內,原有八萬人的起義部隊只余三萬多,而通電中列舉的第一兵團將領們也大多叛逃。

盡管面臨嚴重叛逃的困境,陳明仁的貢獻仍然巍然聳立。一方面,他成功保留了三萬多不屈不撓的起義部隊,另一方面,那些四萬多叛逃者雖然再次被國民黨軍納入麾下,但已如驚弓之鳥,士氣低迷。

在批判陳明仁時,需明白第一兵團是個全新組建的部隊,缺乏基本部隊和可靠的軍官。即便是號稱陳明仁的老部隊的71軍,實際上在遼沈戰役後期隨廖耀湘兵團覆滅。重建的71軍,早已被桂系軍官緊緊掌握。

1955年,陳明仁榮獲我軍上將軍銜,成為開國上將。1974年5月21日,陳明仁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71歲。

——黃傑和關麟征

陳明仁揮師起義後,老蔣震驚異常,緊急下令重新組建第一兵團,並任命「國防部次長」黃傑為兵團司令。黃傑雖在黃埔一期生中並非出類拔萃之才,但卻以善於處事、妙手令人感嘆而著稱。在這一期的黃埔學員中,關麟征火爆性格如烈焰,即便是杜聿明、鄭洞國這兩位性卻雲和的同窗也難以與他相處,而唯有黃傑與關麟征私交深厚。

遠征軍反攻滇西時,攻占龍陵之際,由於手下師長虛報戰果,導致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被撤職,而黃傑則順理成章地接任總司令一職。接手指揮後,71軍軍長鐘彬被調離,而陳明仁升任軍長。在隨後的戰事中,黃傑虛心傾聽陳明仁的戰略計劃,勝利後並未獨攬戰功,而是在回顧中充分贊揚了陳明仁的重要作用。

由於彼此的默契和黃傑的開明態度,陳明仁與黃傑的私交也頗為融洽。陳明仁準備起義前夕,老蔣派遣黃傑作為說客前往長沙,盡管陳明仁當時即將發動起義,完全有能力扣留黃傑,但出於深厚的友情,他巧妙運用言辭將黃傑嚇退。

在蔣軍第一兵團中,由黃傑接手的這支部隊實力最為薄弱,由敗兵、潰兵和新兵組成,其戰鬥力甚至不如一支完整編制的普通軍隊。在咱們軍的追擊下,黃傑的兵團潰不成軍,一路敗退至廣西。當黃傑試圖率領殘部前往雲南時,卻發現去路已被掌握,於是只得帶領一萬多殘部逃亡至越南。與桂系等其他國民黨軍及其眷屬一同,逃亡至越南的總人數達到三萬余人。

越南大地上,1952年10月的一天,黃傑和他的殘部走進戰爭的背影,沈浸在無奈與苦痛之中。鐵血般的法軍將他們一一繳械,無情地送往集中營,那裏是他們曾經無比強大的堡壘,如今成了囚徒的牢籠。

蔣經國是黃傑生命中的知音,友誼的紐帶讓他在回到台灣後得以獲得嶄新的開始。蔣氏父子對他的信任,讓他得以履歷「台灣省主席」、「國防部長」等顯赫職務。他獲得陸軍二級上將、一級上將的星光,都鑲嵌在他光榮的征程中。而國民黨中常委的身份,則是他政治版圖上的璀璨星辰。

歲月匆匆,1995年1月14日,黃傑在台灣的大地上黯然離世,時年93歲。他的一生如同戰旗般飄蕩,留下了永不磨滅的銘印。

六位國民黨軍第一兵團的司令官,每個人的命運如同星星般各自閃耀,各自隕落。在這個選擇的十字路口,陳明仁成為了開國上將,璀璨的輝煌映照著他的一生。而鄭洞國,則成了兩岸共同追逐的傳奇,他的故事在歷史的長河中譜寫出屬於自己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