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魯仲連義不帝秦】中「罷兵去」的「罷兵」到底作何解?

2024-04-23歷史

今天設錯了鬧鐘,差點耽誤孩子上火車去研學。

人有時候,腦筋似乎會短路,這很奇怪。

今天繼續讀古文觀止卷四戰國策選文,讀【魯仲連義不帝秦】一文。

讀到如下這一段:

原文: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間入邯鄲,因平原君謂趙王曰:「秦所以急圍趙者,前與齊閔王爭強為帝,已而復歸帝,以齊故。今齊閔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貪邯鄲,其意欲求為帝。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此時魯仲連適遊趙,會秦圍趙,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為帝,乃見平原君,曰:「事將奈何矣?」

戰國策我並未通讀。認真讀過的,也不過就是選入古文觀止的這十七篇而已。

但我覺得戰國策這本書問題很多。

此前,讀【蘇秦以連橫說秦】一文時,就遇到「於是乃摩燕烏集闕」這樣無法確解的句子,到底什麽是「燕烏集闕」呢?

讀【觸讋說趙太後】時,遇到「太後盛氣而揖之」的「揖」字實為「胥」字等等。

今天讀這篇文章,同樣有如下幾個問題:

1、今齊閔王已益弱

其一,秦圍趙邯鄲是在齊王建八年,齊閔王是其祖父,此時已死多年。

其二,公元前288年,齊閔王稱東帝,秦昭王稱西帝。齊閔王「益弱」嗎?所以,許多版本把「益」訓「更」,不妥。宜視「閔王」二字為衍字,而「益」訓「漸也」。

其三,為什麽會多出「閔王」二字?【戰國策】「閔王」二字後有註「此涉之而誤也」。我怎麽也搞不明白這個註的意思是什麽,遍索網絡也無果。

2、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

其一,辛垣衍的原話中,怎麽會出現「秦昭王」這樣的謚號呢?因為,秦圍邯鄲發生在公元前259年,而秦昭王去世是在公元前251年,也就是說,秦昭王這個時候還活著。

既然他活著,自然就不會有謚號。

就像我們今天,不會知道我們這個朝代,後世子孫會給取一個什麽樣的名字一樣。

其二,有人說,這是追述之辭,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舉了很多例子,但到底對還是不對呢?

其三,有人據下句「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為帝」中的「秦」字,確定「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中的「昭王」二字是某個讀書人讀時加旁註,而後來的刻板者誤為正文而入。

但就是不確定啊。

3、罷兵去

許多版本均譯作「撤兵離去」。

我們知道,「罷」可訓為「停止」,也可訓「遣去」。

「兵」可訓「戰爭」,也可訓「軍隊」。

那「罷兵」到底是「撤兵」還是「停戰」呢?

【漢語大字典】:罷,停止。【清史稿】「兵未可罷,願自任剿辦。」

百度百科也明確列「罷兵」為「停止戰爭」。

「撤軍離去」和「停戰離去」有本質區別嗎?

這真令人頭疼。

現在高考文言文材料,2022年4份語文卷子,有3份取自戰國策。2023年,材料又改為唐宋文。2024年,文言材料會重返先秦嗎?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