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孫中山女兒晚年一貧如洗,謝絕蔣介石幫助,寫信鄧小平:懇請幫忙

2024-05-17歷史

1968年,蔣介石獲悉孫中山之女孫婉境遇艱難,遂遣使傳信,誠摯邀請孫婉遷往台灣。國民政府承諾將向她伸出援手,賜予豐厚的生活保障,以確保她晚年無憂,遠離困苦。

然而,盡管蔣介石許下了承諾,孫婉卻婉言謝絕了其援助。她轉而提筆致信鄧小平,誠摯地請求協助與支持,展現了她堅定的立場與信任。

孫婉究竟為何回絕蔣介石?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往昔事跡呢?

昔年髫年,曾隨侍先總理,於眾人中窺見風采,歲月匆匆,轉瞬已半世紀。民國四十四年,先夫離世,如綠雕紅碎,孤女無助,唯與幼女相依為命。危難之際,忽得厚愛關懷,山海之恩,感激不盡。雖遠隔重洋,難以拜謁,謹以書信,遙表謝意!

孫婉回復蔣介石的信,表達丈夫早逝、母子相依為命的境遇。因距離遙遠,她無法前往台灣,遂以此信聊表謝意,婉拒邀請。

孫婉的回信盡顯她的決斷,她以距離遙遠、諸多不便為由,委婉地謝絕了赴台生活的邀請。這封信字裏行間透露著她的態度和立場,雖未直言拒絕,卻已足夠清晰明確地表達了她的選擇。

其實,孫婉回絕蔣介石的真正原因並非僅因「距離遙遠」,而是深深植根於過往的種種因素之中……

孫婉,生於1896年11月12日,身為孫中山先生的愛女,她的誕生月份與父親出奇地吻合,這份奇妙的緣分,使得她在孫中山的家族中,擁有了獨特的地位與記憶。

孫婉降生的日子,孫中山未能親臨,正被囚禁於清政府倫敦公館。聞訊女兒出世,他欣喜大笑,內心湧動奇異之感。未曾料想,女兒生辰竟與自己同日,或許,這便是宿命安排的父女情緣,緣分天定,令人慨嘆。

身為興中會的核心領袖,孫中山以反帝反封建為己任,生活異常繁忙。他既要巧妙地躲避清政府的追捕,又要忙於籌劃革命事宜,四處奔波,組織活動,甚至親赴各地主持會議,矢誌不渝地推動革命行程。

孫中山,革命之路上的堅定前行者,為國家的未來而舍身忘我。雖因此遺憾地缺席了家庭的溫馨日常,但他的奉獻與犧牲,鑄成了民族解放的豐碑,永遠被後人銘記。

在民族危亡之際,孫中山毅然選擇國家重於家庭,雖令家人感到失落,但他的抉擇無疑是正確的。他以身作則,展現了對國家的忠誠與擔當,為後人樹立了典範。

孫婉自幼隨母成長,深知自己身世,父親乃革命巨擘。然她對孫中山心生不滿,兒時鮮少得見父愛。在她心中,父親僅是冰冷之名,難以感受到半分溫暖。盡管如此,她依舊堅韌成長,不受身世所困。

1911年,孫中山引領辛亥革命,成功終結了清王朝的統治,並被眾望所歸地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然而,好景不長,袁世凱竟趁機篡奪革命果實,孫中山無奈辭職,將大權交予袁世凱之手。

袁世凱掌權後,為穩固地位,巧妙施恩。他頒發詔令,特許孫中山之子孫科公費留學美國,並賜予其二女孫婉加州國立大學的留學機會。此舉意在廣結人緣,顯示其政治手腕與包容之心。

孫中山在得知子女即將赴美深造的訊息後,心中難免湧起一絲不舍與牽掛。

為保子女安全,孫中山托美國友人照料,其中孫婉由黃興安負責。黃興安因工作繁忙,無法時刻陪伴,便尋找合適人選。他仔細權衡,最終選定王伯秋來照顧孫婉,確保她得到妥善照料。

王伯秋,才子一枚,早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後赴美國深造於哈佛。他更曾投身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閱歷豐富,政治見解深刻。無論是生活經歷還是思想深度,王伯秋都堪稱可靠之才。

在時光的流轉中,王伯秋肩負起守護孫婉的重任。他成為了孫婉生活中的一道溫暖風景線,細心照料著她的生活點滴,陪伴她走過每一個日夜,為她的歲月增添了寧靜與安寧。

最初,王伯秋視孫婉為尋常晚輩,悉心指導她的人生規劃,助她適應異國生活。然而,日漸增多的相處時光中,孫婉卻對王伯秋萌生了深深的情愫,這份情感在悄然間生根發芽,無法抑制。

王伯秋知曉孫婉的情愫後,倍感棘手。他在赴美之前,已遵父母之命締結良緣。孫婉乃孫中山之千金,身份尊貴,豈是他這已婚之人所能企及?孫婉的深情厚意,對他來說,實乃可望而不可及。

深思熟慮後,王伯秋坦誠地告訴孫婉他的婚姻狀況:「我已有過婚史,恐怕無法與你共度余生。你如此優秀,相信未來定能找到比我更合適的伴侶,過上幸福的生活。」

孫婉對王伯秋的話置若罔聞,她堅信王伯秋的舊式婚姻只是封建的桎梏,並無實質意義。她深情地對他說:「我們的愛才是真自由,你的前婚是封建殘余,乃父母之命,非你之本心。你捫心自問,真的願舍棄我,與一個無愛之人在一起嗎?」

在孫婉的深情表白中,王伯秋找到了自己的真心,決定與孫婉共度余生。此後,兩人甜蜜相戀,最終在美國喜結連理。婚後,孫婉為王伯秋孕育了一對兒女,一家人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在學業即將畫上句號之際,孫婉向父親孫中山透露了自己與王伯秋的結合。

孫中山在收到女兒的來信時,並未流露出絲毫喜悅之情,反而面露慍色。他憤怒地將信件揉成一團,眉頭緊鎖,思索著該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他的心中充滿了憂慮和無奈,對於女兒的行為感到深深的失望。

孫中山,這位偉大的革命先驅,堅定支持「一夫一妻制」。對於王伯秋與他人成婚之事,他態度明確:若其女執意與王伯秋結合,那將淪為妾室,此等婚姻,他絕不支持。他堅守著婚姻的一夫一妻原則,不容違背。

孫中山隨後向愛女發電報,措辭間透露出堅定立場:「新政與婚姻不可兼得,尤忌為妾。」他明確表示反對女兒成為妾室,要麽與王伯秋解除婚姻關系,要麽盡快回國解決此事。總之,若女兒堅持這段婚姻,王伯秋必須獨守她一人。

那時,孫婉接到孫中山的電報,心中滿是哀愁。她未曾料到,父親竟在電文中對她嚴詞責備,催促她速速了結這段情緣。父親的誤解讓孫婉倍感委屈,更加深了她對父親的誤會。

而後,王伯秋的父母堅決反對他解除舊婚約,孫中山亦強烈阻撓,導致孫婉與王伯秋的姻緣無奈畫上句號。兩人的愛情終究未能戰勝世俗的束縛,終以分手告終。

王伯秋,在某一刻,選擇了帶著他的女兒與兒子,悄然離開了孫婉的身邊。他們的背影在漸行漸漸遠中模糊,留下的,只是孫婉心中的一絲悵然與不舍,默默承載著這段離別的沈重。

丈夫和孩子的離去,給孫婉帶來了沈重的打擊,同時也加劇了她對父親的誤會。她曾深信,若非父親的阻撓,她的婚姻本可圓滿。她認為,即使王伯秋未能與原配離婚,只要他不承認那段舊情,兩人便能各自安好,不影響她與王伯秋的婚姻。然而,這一切美好的設想,都被父親一手打破。

1920年,孫婉毅然前往澳門,選擇與母親盧慕貞共度余生,決定在澳門安家落戶。她希望遠離大陸那片讓她心碎的土地,與母親一同尋找新的生活篇章,開啟新的人生旅程。

在澳門,孫婉有幸透過兄長孫科的引薦,結識了才華橫溢的哲學博士戴恩賽,這位留學歸來的才子。兩人相知相愛,最終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共同開啟了人生新的篇章,迎來了第二段幸福的婚姻生活。

結婚之際,孫婉心懷對父親的積怨,毅然決定不收父親贈予的4000元嫁妝,而是毅然轉交於母親,誓言絕不動用父親分毫。她的決心堅定,以此表達對父親的不滿與疏離。

1925年,孫中山臨終之際,兒女環繞,唯獨不見孫婉身影。孫中山內心五味雜陳,深覺遺憾。他托付宋慶齡將一幀照片轉交孫婉留念,然未能與二女兒釋盡前嫌,這成了他一生難以彌補的缺憾。

回首那段歲月,從旁觀者的角度審視,孫中山對孫婉首段婚姻的疑慮與阻撓,無疑是出於對女兒的深沈關愛。身為父親,他豈能讓心愛的女兒屈居人後?然而,年輕的孫婉尚未領悟此中深意,心中的困惑尚待解開。

即便身為偉大的國父孫中山,其身份顯赫,卻也難逃與尋常百姓相似的命運。他與子女間的爭執、未能實作的願望與遺憾,無不令人感慨萬分,深感人生百態,世事難料。

在孫婉的第二段婚姻裏,戴恩賽視她為珍寶,她的需求總能得到他的回應。戴恩賽不僅在工作中追求卓越,更在生活中充滿浪漫氣息。他常為孫婉準備意想不到的禮物,帶她品嘗燭光晚餐的甜蜜,甚至與她共舞在月光下,將每一刻都化作幸福的回憶。

在這幸福的光輝照耀下,孫婉逐漸撫平了第一段婚姻留下的傷痕,心靈得到了療愈。如今,她的生活已步入正軌,充滿了寧靜與滿足,仿佛每一個細微的瞬間都充滿了喜悅與溫馨。

1949年金秋十月,孫婉與戴恩賽攜女遷往澳門,展開新生活。而戴永豐則留在廣州嶺南大學,為新生之國奉獻力量。孫婉對兒子的選擇未加阻攔,反而予以堅定的支持,展現了母親的寬容與智慧。

1952年盛夏之際,戴恩賽遭受重創,其子戴永豐因病離世。他和女兒雖悲痛欲絕,卻選擇隱瞞這一噩耗,以免孫婉承受喪子之痛。直至孫婉辭世,她都不曾知曉這令人心碎的秘密,這份愛,深沈而沈重。

戴恩賽精心守護著孫婉,使她置身於純真無暇的天地,直至生命的盡頭。她渾然不知世事滄桑,直至離世前,仍深信兒子在國內執教育人,傳承知識之光。這份守護,既是對孫婉的深情厚意,也是對純真時代的留戀與珍視。

1955年,傑出的戴恩賽先生永遠地閉上了眼睛,他的離世令人痛惜。他的一生充滿了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為學術界和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他已經離我們而去,但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繼續前行。

戴恩賽離世後,家中財源斷絕,孫婉與女兒的生活境遇日漸困頓。隨著積蓄逐漸耗盡,她們為了生計,無奈將唯一的居所戴公館變賣。曾經的榮華不再,母女倆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晚年的孫婉與女兒生活拮據,經濟困境讓她們的日子過得尤為艱難。盡管生活貧寒,但她們仍然堅韌不拔,共同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展現出了頑強的毅力和無盡的母愛。

在那個時期,蔣介石出於樹立自身良好形象的考慮,向孫婉伸出了橄欖枝,誠摯地邀請她前往台灣享受晚年生活。

針對蔣介石的邀請,孫婉以信件的形式,用委婉的言辭表達了謝絕之意。

孫婉對蔣介石的意圖洞若觀火。蔣介石野心勃勃,自詡為孫中山精神的傳承者,日夜夢想著「反攻大陸」。她深知,一旦涉足其中,很可能成為他手中的棋子。而她,絕不希望卷入任何政治漩渦之中。

另眼看之,她身處困境時,大陸始終在背後無聲支援。新華社澳門分社更是雪中送炭,資助了她與家人。這份援助雖非巨款,卻解了燃眉之急,勝過國民黨那空洞的關懷。多年以來,國民黨對她冷漠漠視,她早已對其失望透頂。

孫中山,這位民族英雄,其子孫若遇困境,國家豈能袖手旁觀?除了資金上的扶持,當孫婉病重之際,大陸更遣北京醫學精英赴澳門施治。此舉不僅解了燃眉之急,更讓孫婉感受到了大陸人民的深切關懷,心中暖意湧動。

1979年,孫婉因病辭世,其後,她的幹女司徒倩將孫中山贈予的照片交還大陸,以表達孫婉對父親的悔過之情。這份深情的傳承,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親情的緬懷,讓人深感動容。

隨著歲月的沈澱和經歷的積累,孫婉早已釋懷了對父親的怨恨。當她自己也成為父母,目睹子女成長並步入婚姻殿堂,才深刻理解父親當年的苦衷。這份領悟讓她痛徹心扉,悔不當初,未能出席父親的葬禮,錯失與父親最後的相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