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歷史的誤解:秦始皇活著秦朝就不會滅亡

2024-07-24歷史

導語

現如今有一種論調,那就是秦始皇如果還活著,那麽秦朝就不會滅亡。

這種論調有道理嗎?沒有任何道理。

因為任何一個王朝的滅亡,都與個人英雄主義沒有任何的關系,都是大勢所趨。

就當時的情況而言,無論秦始皇還活著,又或者是已經去世,秦朝都註定滅亡。

只不過秦始皇的運氣好,提前死亡,要不然秦朝在他的手裏建立,又在他的手裏崩塌,他都不知道會絕望到什麽程度。

畢竟按照他的構想,秦朝可是要傳承萬世的。

秦朝亡於六國貴族?亡於暴政?亡於胡亥?

關於秦朝滅亡的說法主要有三種,分別是亡於六國貴族,亡於暴政,亡於胡亥。

但這三種說法可以說是沒有一種靠譜,特別是亡於六國貴族這一種說法,簡直就是荒誕到了極點。

這種說法的依據就是滅亡秦朝的主力軍基本上都是來自於六國貴族所統帥的大軍。

但提出這種說法的人明顯忘記了一點,那就是六國貴族滅秦的時候,六國已經滅亡。

按道理來說,六國都已經滅亡,他們還能發揮出這麽大的能量,六國還在,他們豈不是能發揮出更大的能量。

既然如此,六國又為什麽會被秦國滅亡呢?

對於秦朝的滅亡,六國貴族的確貢獻出了一定的力量,但真正促使秦朝滅亡的,是當時的百姓。

試想一下,如果不是百姓的支持,就以六國貴族,能掀得起什麽浪花?

要知道,如果六國的貴族沒有百姓的支持,依舊能推倒秦王朝,那麽當年的張良就不會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而是選擇直接領兵硬剛秦始皇。

既然如此,是不是就能說明秦朝亡於暴政?畢竟秦朝暴政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阿房宮、秦始皇陵動用的百姓高達七十萬,駐守長城動用的士兵高達三十萬,駐守嶺南動用的士兵高達五十萬。

有的人或許會說,動用高達三十萬的士兵,動用高達五十萬的士兵,也能與修建阿房宮、秦始皇陵一樣算成暴政嗎?的確能算成暴政。

要知道,駐守長城的那三十萬士兵,駐守嶺南的那五十萬士兵的糧食,可不是憑空變出來的,需要百姓去輸送。

而平均一個士兵就得需要五名百姓去輸送,這一牽扯到的就是整整四百萬名百姓。

而修建阿房宮、秦始皇陵的那七十萬名百姓所吃的糧食,也不是憑空變出來的,也得一個平均五名百姓去輸送,這相當於已經將整個秦朝的人口全部都牽扯了進去。

有的人或許納悶,就算將給阿房宮、秦始皇陵輸送糧食的百姓算進去,也才僅僅七百五十萬名百姓而已。

要再加上修建阿房宮、秦始皇陵的百姓,駐守長城,駐守嶺南的士兵,可是連一千萬都達不到。

而當時秦朝的總人口可是在四千萬左右,怎麽可能將整個秦朝的人口都牽扯了進去呢?

要知道,秦始皇動用的百姓全部都是男性,而當時的秦朝普遍都是五口之家,別說將整個秦朝的人口都牽扯了進去,甚至可以說秦始皇動用的百姓已經超過了秦朝的承受範圍。

既然如此,是不是就能說明秦朝亡於暴政,不能說明。

為什麽這還不能說明秦朝亡於暴政呢?

要知道,論霍霍百姓這一點,清朝可不比秦朝遜色多少,別的不提,就只提一點,那就是剃發令。

清朝推行剃發令的時候,嶺南地區還沒有平定,西南地區一部份也沒有平定,按道理來說,剃發令是一定推行不下去的。

畢竟一旦推行剃發令,百姓肯定是會站起來反抗的。

更何況,你清朝還得需要力量去應對嶺南地區以及西南的一部份地區。

但結果是什麽呢?由於清朝推行剃發令,原本已經平定的地區基本上全部都有百姓站起來反抗,其中反抗最激烈的就是江陰地區。

這個地區的百姓甚至喊出:「頭可斷,發不可剃」的口號。

但結果呢?剃發令還是推行了下去。

同樣都是將百姓得罪了一個遍,但為什麽清朝卻還有余力去統一全國,而秦朝就扛不住呢?這明顯說不過去。

既然如此,那就是胡亥這個統治者的問題,這也說不過去。

要知道,胡亥在位僅僅只九個月的時間,陳勝吳廣就已經起義。而不到一年的時間,秦朝的整個關東地區全部淪陷。

你說這能是胡亥的問題嗎?

要知道,不止秦朝一個王朝有末年,其他的王朝也有末年,就比如明朝。

崇禎繼位的時候,明朝已經是搖搖欲墜,外面有清軍作祟,內部有農民起義軍叛亂。

而國庫的銀子更是入不敷出,一年的進項大概是在四百萬兩左右,但一年的支出呢?在五百萬兩左右。

你說就這種情況,是不是已經稱得上是絕境?

但你猜猜崇禎撐了多少年,撐了整整十七年。

在這十七年的時間裏,崇禎基本上能保證領土的完整,特別是最為重要的京城一帶以及江南一帶。

京城一帶雖然在最後一年被李自成攻破,但江南一帶一直到李自成去世,都沒有被農民起義軍攻破。

有的人或許會說,崇禎可是勞模,而胡亥除了泡在後宮,還是泡在後宮。

你要清楚一點,就算胡亥不工作,難不成秦朝的其他大臣也不工作?

退一萬步來講,就算胡亥不工作,秦朝的其他大臣也不工作,秦朝也不可能從陳勝吳廣開始僅僅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關東地區就全面崩潰。

畢竟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秦朝的這種崩潰速度,放在整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算得上是第一,畢竟有哪一個王朝崩潰的速度,有秦朝這麽快。

這就說明秦朝的崩潰與胡亥、秦朝的大臣沒有任何的關系,它是秦朝原本就有問題,事實亦是如此。

而這個問題與胡亥沒有關系,與六國貴族沒有關系,與秦朝的暴政也沒有關系。

形同虛設的基層

一個王朝的統治是否穩固,不是來自於它有多少軍隊,也不是來自於它有多少錢財。

畢竟你的軍隊再多,也多不過全國的百姓,你的錢財再多,全國的百姓要是不願意給你賣命,你這個錢財也就如同廢品一般。

那麽一個王朝的統治是否穩固主要取決於什麽呢?取決於基層。

因為基層是直接負責管理百姓的,只要基層能穩定,那麽這個王朝也會穩定。

畢竟基層要是穩定的話,叛亂還沒有起來就已經被打壓下去,而秦朝的基層簡直就是一言難盡,就拿【裏耶秦筒】裏面記載的遷陵縣來說。

按照規定,這個縣的編內人員應當在一百二十名左右,但你猜這個縣的編內人員實際上有多少呢?也就是在五十名左右,連一半都達不到。

有的人或許納悶,你要是找人去搬磚,或許沒有人去,但你找人去當官,怎麽可能會沒人去呢?這就是現代人的思維方式。

要知道,在當時,基層普遍都是不識字的,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就算是到清朝,全國的識字率也才僅僅只有可憐的百分之三十左右,你總不可能找一群連字都不識的人去當官。

有的人或許納悶,那當年六國還在的時候,是誰在當官呢?當然是人在當官。

你要清楚一點,如果秦國兼並了六國,而六國各個地區的官員還是六國當年的官員,你說這個地盤是秦國的,還是六國的?

但凡一個統治者的腦子清楚,都不會讓原來這個地區的官員繼續管理這個地區,畢竟這不就是自己給自己埋雷嗎?

原本識字率就低到發指,而當時一沒有科舉制,二沒有察舉制,官員基本上全部都是來自於商鞅發明的那一套軍功爵制度,你叫秦始皇去哪裏找來那麽多的官員。

這也是為什麽秦始皇將退休的官員,犯罪的官員,都拉到六國去當官。

「以上及唯不盈三,一歲病不視事盈三月以上者,皆免。病有瘳,令爲新地吏及戍如吏。有適過廢、免爲新地吏及戍者。」——【裏耶秦簡】

但你猜這會發生什麽,會發生六國的官員對秦國只有怨恨,沒有敬畏。

有的人或許納悶,你要說退休的官員怨恨秦國可以理解,但為什麽說犯罪的官員也怨恨秦國呢?畢竟這不就是相當於秦始皇再給他們一次機會嗎?

要清楚一點,你覺得一個官員這一輩子僅僅只有一次犯罪嗎?肯定不是,有一次犯罪,就有二次犯罪,當時犯過罪的官員亦是如此。

他們原本就是因為犯罪才被秦始皇發配到六國當官,但結果呢?他們在六國依舊犯罪,你說秦始皇能放任不管嗎?肯定不能。

因此,叫他們一邊服苦役,一邊上班,你說他們是不是都恨不得秦國趕緊滅亡。

但就算秦始皇對已經不在職的官員進行再一次利用,但秦國缺編還是高達一半以上。

這就能說明秦國為什麽會出現一大堆稀裏糊塗的事情。

當年張良刺殺秦始皇,按道理來說,他必死無疑。

因為無論是哪一個王朝,刺殺皇帝,都是最大的罪過,一旦發生,當地將會立刻被封鎖。

而一般情況,刺殺皇帝這種行動都不是一個人的行動,而是群體行動,除非你長了翅膀,要不然絕對逃脫不了。

但當時的情況是,張良不但逃脫的了,還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

你說就連刺殺皇帝都能逃脫得了,秦朝的基層得無能到什麽程度?

當年漢朝的皇帝劉邦曾經當過一段時間的土匪,當然,這也是逼不得已。

原本他是秦國的泗水亭長,但由於押送徭役的過程中,路還沒有走到一半,徭役就已經跑掉一半。

按照秦國的法律,就他這種情況,死刑是一定的,因此他只能落草為寇。

按道理來說,秦王朝應當對他進行絞殺,因為他不但觸犯到秦王朝的法律,還對秦王朝的社會穩定造成影響。

但你猜怎麽著?劉邦不但沒有遭到絞殺,甚至還能時不時的與他的老婆呂後見面,你說離譜不離譜。

要說到最離譜的,還得是漢朝的丞相張蒼,當年他在秦朝擔任的是禦史,按道理來說,他這個級別的官員犯罪,應當是必死無疑。

畢竟別人天高皇帝遠,你可不是天高皇帝遠。

但結果你猜怎麽著?他不但逃出了鹹陽,甚至就在他位於河南陽武的老家住了起來,在這期間,沒有任何一個官員找過他的麻煩,這簡直就是駭人聽聞。

「張丞相蒼者,陽武人也。好書律歷。秦時為禦史,主柱下方書。有罪,亡歸。」——【史記·張丞相列傳】

這也怪不得劉邦只是單純的躲在芒碭山就能安然無恙。

秦國從統一六國的那一刻起,就有各種不利於秦國的謠言到處流傳,就比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祖龍死而地分,今年祖龍死。

一條謠言秦朝找不出出處可以理解,但這可是三條謠言,甚至這三條謠言的其中兩條,可以說你放在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能找得出出處,這兩條就是祖龍死而地分,今年祖龍死。

要知道,祖龍死而地分這一句謠言是被別人刻在隕石上的,今年祖龍死是一個瘋瘋癲癲的人在鬧市裏到處亂說的。

你說就這種情況,秦朝都找不出,還要秦朝的基層幹什麽?

一個王朝的基層都已經爛到這種程度,你說就這種王朝,還能有將來嗎?

總而言之從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那一刻起,秦國的亡國之相就已現。

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衡量?

既然秦朝的基層都已經爛到這種程度,那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衡量又是如何統一的呢?畢竟這可都需要用到基層。

要知道,上面已經提到,當時的百姓普遍都是不識字的,識字的人普遍都集中在上層。

你說統一文字對於秦始皇而言是簡單還是困難呢?當然是簡單的。

因為一個國家的上層,無論在什麽時期,都是極少數,你說就統一這麽一小撮人,能困難到什麽程度?

更何況,早在周朝,各國的語言基本上都是相通的,這種相通的語言有一個稱呼,那就是雅言,相當於現如今的普通話。

這也是為什麽那一群士人周遊列國,在語言方面卻沒有任何的阻礙,這就相當於秦國還沒有統一的時候,六國就已經給秦國的統一文字打下基礎。

而統一貨幣相比於統一文字更加的簡單,因為早在戰國時期,各國的貨幣就已經是流通狀態。

你說就這種情況,秦始皇統一起來不就是輕而易舉嗎?因為這原本就是大勢所趨。

而至於度衡量,秦始皇的確進行了統一,但卻不是徹底的統一。

因為如果秦始皇已經徹底的統一,那為什麽到漢朝丞相張蒼又進行再一次的統一?這明顯說不過去。

「漢既初定,文理未明,蒼為主計,整齊度量。」——【史記·張丞相列傳】

其實這也正常,畢竟秦朝的基層放在那裏,你指望他將一件關乎所有百姓的事情做到完完整整,那是不可能的。

畢竟這得需要一個村一個村的去推行,而他們哪裏有那麽多的人手。

結語

有的人或許覺得,秦始皇太過於急功近利,如果他能與秦國的先君一樣,對六國采取的是蠶食,而不是鯨吞,那麽秦國的基層管理未必會出現問題。

其實秦始皇的鯨吞策略本質上是沒有錯的,錯就錯在秦始皇不應當單純選擇郡縣制,而是應當選擇郡縣制、分封制並列。

畢竟選擇郡縣制,就代表著天高皇帝遠,對於地方皇帝的手根本就伸不到。

但如果選擇的是分封制,秦國的宗室直接負責管理地方,那麽這樣一來,秦國的基層管理就不會出現任何的問題。

有的人或許會說,不是照樣沒有科舉制,沒有察舉制嗎?為什麽輪到宗室直接管理地方就不會出現問題?因為這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工作態度的問題。

當時的官員絕對是夠用的,只不過秦朝不能將這些潛在的官員利用起來而已,漢朝的誕生就已經說明了問題。

那問題出在哪呢?就是出在秦朝那一群官員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