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誰21歲升軍團長,20歲升軍長,18歲當師長?

2024-01-03歷史

廣為人知的是,在我軍革命時期,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軍事人才,他們勇敢無畏,屢次立下赫赫戰功,憑借自身實力,年紀輕輕就獲得了高位。接下來,我們將要講述的,就是這樣一位英雄人物——尋淮洲。

尋淮洲,一個出身貧苦農民家庭的少年,卻在13歲就立下了「將來與國家做些大事業」的誌向。父母傾盡所有支持他上學,他也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積極參與兒童團、學生聯合會和農民協會等組織,投身反帝反封建活動,成為了當地的學生領袖。

他的才華和勇氣讓他在18歲就成為師長,20歲升任軍長,21歲就擔任了軍團長的高位領導。他的故事激勵我們要有遠大的理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無論出身如何,只要有決心和勇氣,就一定能實作自己的目標。

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陷入了深深的困境。然而,年僅15歲的尋淮洲卻在此時選擇了參加毛主席領導的湘贛邊秋收起義。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了解到了秋收起義的本質,也理解了毛主席的思想,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革命的艱難。

因此,他決定跟隨部隊前往井岡山,為革命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 秋收起義是發生在1927年7月15日的一次武裝起義,當時在汪精衛控制下的武漢國民政府公開宣布"分共",背叛了革命。

中國共產黨從此轉入地下,大革命的失敗成為了現實。然而,中共中央決定舉行武裝起義,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身份被派往湖南領導秋收起義。

在這次起義中,毛澤東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堅決主張在湖南秋收起義時「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幟」。最終,9月9日一場舉著「鐮刀斧頭」旗幟的起義在湘贛邊大地上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繼南昌起義之後的又一重要武裝起義,它是中國共產黨首次在武裝鬥爭中公開打出自己的旗號,標誌著人民軍隊歷史上第一面軍旗——帶有鐮刀、斧頭和五角星的工農革命軍軍旗的誕生。

這一行動向全國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決心。在這個關鍵時刻,尋淮洲接觸到了毛澤東,認識到了國家的現狀,並毫不猶豫地加入了隊伍。

然而,起義部隊在江西萍鄉蘆溪鎮遭遇反動軍隊的伏擊,損失慘重,總指揮盧德銘英勇犧牲。為了整頓部隊,毛澤東召開了前敵委員會,並決定將起義部隊轉移到井岡山。尋淮洲也緊隨毛澤東等人,踏上了前往井岡山的征程。

盡管他未曾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但他以謙遜的心態學習並提升自己的知識與指揮技能。在實戰中,他逐漸積累了豐富而珍貴的戰鬥經驗。

這位英勇的戰士,在追隨毛主席艱苦轉戰的過程中,深深受到啟發,並從毛主席那裏汲取了大量寶貴的知識。人們常說,戰爭是磨煉軍人意誌的熔爐,也是英雄誕生的地方。

憑借無畏的勇氣、不斷累積的戰鬥經驗,以及卓越的指揮才能,尋淮洲引領紅軍隊伍屢次取得戰鬥的勝利。

在革命戰爭年代,有這樣一位英勇無畏的戰士,他的戰功顯赫,連毛主席都稱贊他為「小英雄」。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余部來到了井岡山,與毛主席順利會師。

當時,尋淮洲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第31團第3營連長,後來又擔任紅12軍34師100團團長。在第一次反圍剿的戰鬥中,尋淮洲率領紅100團堅守龍岡萬功山主峰,成功打退了敵人的數十次沖鋒,並消滅了大量敵人,使萬功山始終牢牢掌握在我軍手中。

18歲尋淮洲首次受毛澤東贊揚,被任命為紅12軍第35師師長,接下來,他率領部眾成功完成了中央蘇區的第二次、第三次反「圍剿」作戰,贏得多次戰役勝利,職位也步步高升。

到1932年,尋淮洲已經擔任紅1軍團第15軍45師師長,12月又晉升為第21軍軍長,此時他的軍事才能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1933年6月,尋淮洲更是擔任了紅3軍團第5師師長,率部參加了東方軍,成功入閩作戰。

他領導部隊贏得多次勝利,被中央軍委特別表揚。隨後,紅七軍團成立,他被任命為軍團長,當時蕭勁光是政委,粟裕是參謀長。

連蕭勁光和粟裕這樣的知名將領,當時都是他的部下,這足以看出他的實力。而粟裕也透過不斷的學習和積累,最終成為了統兵作戰和運籌帷幄的高手。

運籌帷幄:粟裕豐富的戰鬥經驗來自於多年的實戰經驗,在贛南面對劉士毅的包圍時,朱老總用奇兵突破了敵人十多個「伏擊圈」

使得劉士毅丟下了指揮部,倉皇逃走,最後甚至被朱老總和粟裕一路追擊到只剩下十幾名親兵。虛虛實實、窮追猛打,這些都是粟裕從朱老總那裏學來的寶貴經驗。

粟裕在戰術和戰略的結合上得到了毛澤東的真傳。1929年,毛澤東在福建養病期間,粟裕負責他的警衛和安全。

透過接觸,毛澤東發現粟裕雖然不善言辭,但頭腦清晰,因此經常給予他指導。粟裕曾說:「朱德教會我戰鬥技巧,毛澤東教會我戰爭規律和制勝之道,這些使我終身受益。

」此後,經過不斷的戰爭洗禮,在1940年的抗日戰爭中,陳毅和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指揮新四軍7000余人,在黃橋戰役中擊敗了國民黨軍隊,取得了殲敵1.1萬余人的勝利,奠定了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基礎,開啟了華中抗戰的新篇章。

這使得中國共產黨高層驚嘆不已,毛澤東當時預見到了他的潛力,評價道:「這個從士兵成長起來的人將來可以指揮幾十萬人馬。

」在後來的解放戰爭中,粟裕經常獨當一面。在豫東戰役中,他決定放棄殲滅新五軍,轉而進攻開封,但已經來不及向中央軍委請示,只好「先斬後奏」。

突破江防時,敵人突然撤退,粟裕立即下令追擊,結果在郎溪、廣德地區取得了殲敵五個軍的勝利。盡管給中央軍委作了匯報,但戰機稍縱即逝,只能先斬後奏的「補報」。

1947年5月,蔣介石重新集結17個師,再次對華野的中部坦埠包圍過來。面對敵人的重兵壓境,粟裕並未采取以往的迂回

躲閃戰術,而是布置葉飛在左側抵擋,王建安帶隊在右側抵擋,許世友和陶勇兩個縱隊當成拳頭直接迎上去,在魯南地區的王必成連夜奔襲從南面進行堵截,這樣就對敵軍完成了合圍。

其他援兵都被堵在支援的路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張靈甫和他的74師全軍覆沒,張靈甫本人也被當場擊斃。

尋淮洲,這位無冕之王,曾是粟裕麾下的英勇戰將。他憑借出色的軍事才能和卓越的領導力,贏得了粟裕的高度贊賞。

在他的領導下,紅10軍團在1934年的太平縣湯口勝利會師。然而,面對蔣介石的11個師20余萬人,尋淮洲毫不畏懼,率領部隊進行了英勇的抗戰。他的勇氣和決心,使他成為了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傳奇。

尋淮洲指揮部隊,與實力超過自己的國民黨補充第1旅激戰。戰鬥進行到關鍵時,他親率一個排爭奪烏泥關制高點。

不幸被流彈擊中腹部,因流血過多壯烈犧牲,年僅22歲。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反復念著「北上抗日」,因為侵華日軍在中國東北橫行無忌,而國民黨部隊消極應戰。尋淮洲渴望北上抗日,抗擊敵寇。

自九一八事件以來,東北邊防總司令張學良不戰而退,導致中國東北地區被日本軍隊強占,實施了「三光」政策,使得東北地區橫屍遍野。

1933年,日軍占領了中國熱河、察哈爾和河北省北部大部份土地,並逼近北平糊天津。

同年,日本成立了「關東軍防疫供水部」(即731細菌部隊),後來發展成為大規模的細菌戰部隊,大量制造鼠疫、霍亂等各種細菌,並用飛機播撒在中國各地,殘害中國人民。

1934年,日軍再次在天津南開八裏台和吉林依蘭縣非法侵占土地,建立機場,並使用飛機進行瘋狂轟炸,致使中國2萬余名無辜民眾喪生。

面對這種殘暴行徑,尋淮洲對國家遭受日軍侵略的憤慨之情溢於言表。即使在臨終之際,他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為人民抗擊敵寇,守護家園。

1938年,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專程為尋淮洲將軍掃墓,並寫下碑文以緬懷這位英勇的烈士。

他堅持抗爭:從1931年到1937年,蔣介石的國民黨集團實行了所謂的「消極政策」,他們只專註於打壓紅軍力量,鎮壓愛國抗日力量,並排擠國民政府內部的反對派。這種不抵抗政策使日本輕松地侵占了大量中國領土,增強了他們侵略中國的決心。

無數愛國軍人如尋淮洲,面對國家淪陷和人民流離失所,他們拿起武器抵抗國民黨,向日本侵略者發起攻擊,不畏強權,為革命和民族利益奮鬥終生。

他們的付出和犧牲為新中國的建立打下了堅實基礎。結尾:尋淮洲的英勇事跡,展現出他對外來侵略勢力的堅決抵抗,即使付出生命,也要與敵寇抗爭到底。他是革命者,也是英雄,他的貢獻將永遠銘記於中華民族的歷史中。

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戰爭的無情與冷酷。我們應當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珍視和平。像尋淮洲這樣的愛國將領,值得我們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