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漢武帝到底有多大功勞,為何能稱得上是千古一帝?

2024-07-18歷史

因為漢武帝的功績,實在是太大了。漢武帝雖然後來做了一些錯事,但是和他的功績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

漢武帝的功績,讓後世受用無窮。

漢武帝剛繼位的時候,其實沒法做太多事。因為他受到的約束,實在是太多了。

他的奶奶竇太皇太後,歷經三朝,在朝中頗有影響力;他娘王太後,憑借著母親的身份還漢朝忠孝治國的理念,對他也很有影響力;

就連他的姑姑兼丈母娘,館陶公主,也因為在他當太子的過程中立過功,常常對他提出各種要求。

所以,剛繼位時的漢武帝,並沒有力量做什麽。

這些人都是他的親人,雖然控制著他,但看起來對他也不錯。漢武帝沒有對這些溫柔的控制妥協,他一直想方設法爭取權力。

漢武帝首先想幹的,是改變朝廷的氛圍。從漢高祖到文景之治,漢朝一直貫徹道家的黃老思想,事事追求無為。

但是漢朝初年追求無為,是因為秦末社會生產嚴重受損,所以才讓社會盡量休息,恢復元氣。

但是現在,社會已經恢復的差不多了。現在漢朝最主要的矛盾,是匈奴常常侵擾漢朝,漢朝需要軍事崛起,保護大家的生活穩定。

所以,漢武帝最先想幹的事,是把朝堂流行的黃老之說,改成其他學說。這麽一來,可捅了竇太皇太後的心窩子。

漢武帝的身段非常靈活,他想宣揚儒學,但沒有立刻就提拔私人,而是折中了一下。漢武帝給自己找的援助,一個叫竇嬰,一個叫田蚡。

竇嬰是竇太皇太後的侄子,也就是漢武帝的表叔。田蚡是王太後的弟弟,也就是漢武帝的舅舅。

這倆人不僅是漢武帝的親戚,也是竇太皇太後和王太後的外戚。漢武帝拉這倆人一起幹,也有安撫兩位長輩的意思。我想辦事,但是不會虧待你們娘家的。

不過,讓漢武帝沒想到的是,竇太皇太後太崇信黃老之術了。哪怕他重用竇家人,竇太皇太後依然不滿,用各種方法阻撓漢武帝。

當年十月,竇老太太和漢武帝的矛盾爆發了。

起因是禦史大夫趙綰和漢武帝提出,以後不要再向竇太皇太後報告工作了。其實,漢武帝本人也不願意事事向竇太皇太後稟報,但是他暫時還無力改變現狀,不敢得罪奶奶。

趙綰的建議傳到了竇老太太耳朵裏,竇老太太出奇憤怒了。她早就令人收集了趙綰等人的罪狀,現在突然發難,直接公布趙綰等人的罪狀,將他們逮捕入獄。

竇太皇太後突然發難,使漢武帝措手不及,求情也沒用。就這樣,趙綰等人被處死。竇嬰雖然是竇家人,竇老太太也沒放過他們。竇嬰和田蚡都被罷官攆回家了。

就這樣,漢武帝的第一次努力失敗了。

直到公元前135年,竇太皇太後去世,漢武帝才終於能夠親自掌握權力,他終於可以一展抱負了。

當時漢朝相當重要的一個事,就是匈奴問題。

自從劉邦白登之圍,在冒頓單於那裏吃了一次虧,漢朝很長一段時間實行的都是和親政策。

到了漢武帝時期,冒頓單於早就死了,現在匈奴管事的是伊稚斜單於。漢武帝認為,現在國力已經恢復,漢朝應該轉向攻勢了。

但是,由於多年向匈奴示弱,許多大臣已經失去了吊打匈奴的信心。大家雖然不能違背漢武帝,但也不怎麽支持漢武帝開戰:反正和親送錢也能維持住和平,何必打仗呢?

在漢武帝年輕的時候,他長期面臨著一個誘惑:妥協一點、軟弱一點,放棄一點主動權,你一樣可以生活的很舒服。甚至,還更輕松、更安全。

但是漢武帝一直沒有被這些假象迷惑,他一直在試圖進取,這才給後世爭取來了長久的利益。

由於大家都反對,所以漢武帝也不能立刻就投入大批資源開戰。漢武帝決定,先小小的試探了一下。很快,他得到了一個機會。

雁門馬邑有一個人向漢武帝進言,他說:咱們和匈奴現在交好,所以很信任我們這些邊地的百姓。我願意為朝廷去做間諜,假裝投降匈奴,把他們的軍隊引進來,咱們在關隘處安排軍隊伏擊,一定能取得勝利。

漢武帝同意了,派王恢領兵去打伏擊。計劃剛開始的時候,一切都進行的很順利。但是匈奴剛進入伏擊範圍沒多久,他們單於就開出異常了。不對啊,以前這一片都有人放牧,今天怎麽沒有了呢?

單於趕緊抓了一個亭長,詢問緣由。這個亭長膽子小,就把漢軍的計劃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單於聞言,大吃一驚,趕緊帶著軍隊撤了回去。

王恢一看,匈奴早有準備,擔心自己和匈奴交戰,也撿不到便宜,幹脆就不打了,眼睜睜的看著匈奴從自己的眼皮子地下撤出去了。

這一次出征,雖然沒受什麽損失,但是無功而返,勞民傷財,所以朝廷裏也議論紛紛。而漢武帝第一次派人試著開戰,卻得到了這麽一個結果,也非常惱怒。

最後,雖然王恢有王太後求情,但是漢武帝還是處死了王恢。

誰也沒想到,漢武帝後來竟然以那麽戲劇性的方式得到了兩員名將,衛青、霍去病。

漢武帝的這種機遇,其實和他的婚姻生活還有點關系。

漢武帝本來娶的是表姐陳阿嬌,但是阿嬌性格驕縱,所以漢武帝很快就厭倦了阿嬌。

還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後勸他:「你之前已經因為搞儒學的事,惹到了你奶奶。再把你姑姑惹生氣了,還有你好果子吃嗎?你就哄哄阿嬌吧!」

沒辦法,漢武帝只好再哄哄阿嬌。不過,夫妻間耍小性子還是小事,漢武帝最頭疼的,是他們沒有孩子。

可能是因為血緣關系太近了,所以漢武帝和阿嬌一直沒有孩子。時間一長,大臣們心裏就犯嘀咕,這麽多年都沒孩子,該不會是皇帝不能生吧?

漢武帝也知道,沒有太子,自己的皇位不安穩,所以也非常惱火。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姐姐平陽公主給漢武帝介紹了一個美人,衛子夫。

衛子夫受寵之後,給漢武帝生下了一個女兒。漢武帝非常高興,所以也格外厚待衛子夫的弟弟衛青。

漢武帝為了穩固權力,有心削減丞相等高官的權力。那怎麽能削減這些人的權力呢?減少他們的工作唄。

漢武帝自己組了一個小圈子,裏面都是自己的內侍近臣,自然也包括衛青這個便宜小舅子。後來,漢武帝的這個小圈子,被叫做「中朝」,和原有的「外朝」相對。

漢武帝有什麽事,都在中朝商量,和這些人敲定了結果,再交給外朝官員去執行。

以前,三公是可以和皇帝共同議事的,享有決策權的。但是,中朝制度出現以後,原本風光無限的外朝,逐漸變成了執行機構。

決策權被削奪,大臣們的權力受到了壓制,就無法給漢武帝施加壓力了。

至於中朝,並不是什麽正式的機構,而且其中的成員多數出身微賤,只能依附漢武帝,更不可能成為漢武帝的阻礙了。

公元前129年,在中朝待了好幾年的衛青,終於獲得了領兵出征的機會,和李廣、公孫敖、公孫賀等人一起帶兵出擊匈奴。

這是衛青第一次出征,也是漢朝對匈奴征戰第一次勝利。其他三路都迷路了,只有衛青知道匈奴祭天的龍城。

對於漢朝來說,這不僅是戰爭勝利。直搗匈奴祭天聖地,是具有重要象征意義的。此次戰勝後,漢武帝終於有底氣,再次和匈奴開戰了。

不過,隨著衛青霍去病對匈奴作戰的節節勝利,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什麽問題呢?一個問題是:一直打,財政怎麽辦?另一個問題是,打完了,新收復的地盤怎麽辦?

對於第一個問題,漢武帝搞出了不少花活,甚至有的方法,現代依然在使用。

首先,漢武帝覺得,打匈奴是為了保護大家的安全。既然是大家的事,那大家都該出點錢啊。我收點財產稅,不過分吧?

漢武帝規定,商人財產每2000緡,繳稅120錢,也就是一算。手工業者也納稅,不過繳納比例是商人的一半。有車和船的,車和船也算財產,也要按一定比例納稅。

不過,漢武帝也不是那麽嚴苛,他讓這些商人自己報稅,你自己核算財產,算多少就繳多少。

申報的財產少,繳納的財產稅就少。朝廷還允許他們自己申報,那大夥自然是往少了報呀。不過沒多久,大夥就傻眼了。因為漢武帝很快又公布了一向命令:告緡令

漢武帝宣布:如果某人申報的財產數據不對,大家都可以來舉報。舉報結果一旦核實,那麽被舉報的人會被沒收全部財產,舉報的那個人可以從中得到一半提成。

告緡令一下,大家都非常樂意去舉報。只要舉報成了,那可是一大筆錢啊。

大家這才知道,算緡令只是薅羊毛,告緡令才是殺羊的刀呢。算緡的時候,要是按規定繳納財產稅,那算是撿便宜了。告緡令一下,只要有一點逃稅漏稅行為,所有財產就全部泡湯了。而朝廷從中能拿到一半數額的「罰款」,收獲頗豐。

戰爭的開銷是很大的,僅僅是算緡和告緡,遠遠不夠填窟窿。所以,漢武帝還做了一點小變動,比如,均輸平準。

當時,各個藩國都會定期向朝廷進貢地方特產。漢武帝就設立了一個部門,把這些應該送到京城的物品,運到其他地方賣掉,增加政府的收入。這就是均屬。

至於平準,是只朝廷囤積物資,物價高的時候,就把東西拋售出去。既能盈利,又能掙錢。等到物價降了,就多買東西,免得物價過低。買回來東西,可以得到物價上漲了再賣。

均輸平準為朝廷掙了不少錢,也有利於平定物價。不過,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難免有的均輸官和大商人勾結,反而導致物價上漲、傷害民生。

除了均輸平準、算緡告緡意以外,漢武帝還玩了一招,也給朝廷帶來了不少收入。這個方法就是:鹽鐵酒官營。

鹽鐵酒,都是當時人們的生活必須品。人要吃飯,就離不開鹽;至於鐵器,只要耕種,就必須購買鐵質農具;酒和鹽鐵類似,也是人們生活中需求頻次比較大的物資。

當年吳王劉濞為什麽敢挑頭謀反,就是因為他的封地有礦山和海。不僅礦山可以采集銅,然後鑄錢。而且海水可以曬鹽,人不能不吃鹽,所以他有源源不斷的錢。有錢,就有膽子造反。

現在漢武帝一聲令下,除了朝廷,誰也不許賣鹽鐵酒了。全國銷路最廣的三種商品,現在只有漢武帝一家能買到了。

銷路廣,還是獨家銷售,那肯定是相當掙錢了。

而且,漢武帝又下令:禁止郡國私自鑄幣。以後朝廷會制作五銖錢,大家全用我的五銖錢啊!

就這樣,漢武帝把其他勢力獲利的途徑都堵死了,讓朝廷占據了最能獲利的渠道。這樣一來,他才能籌集到足夠的錢,供應前線討伐匈奴。

打仗過程中籌錢的事,漢武帝解決的差不多了。那麽,新拿下的地盤,要怎麽消化掉呢?

公元127年,衛青率部討伐匈奴,再次獲得勝利。這一次的勝利,衛青收復了河套平原,漢朝在當地修築了朔方城。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開拓了河西走廊,漢朝於此設定了四郡,控制了去西域的道路。

領土擴張是好事。而且,這些地方收回之後,以後對匈奴作戰,漢朝就可以占據主動了。可是,收復了這些地區後,怎麽把這些地區留住呢?這就成了一個問題。

漢武帝拿出的方法是,移民實邊。

衛青拿下河套平原後,關於是否在此地設定郡縣,朝廷上產生了很激烈的討論。

漢武帝本人是主張設定郡縣的。因為此地土壤肥沃,適合種地。在此地設定了郡縣,以後想給前線運糧,就可以在當地撥糧食,不用千裏迢迢的從長安運了。

最後,在主父偃的竭力支持下,漢武帝最終拿定主意,修建朔方城!

設定郡縣,首先要解決居民問題。漢武帝為了鼓勵百姓來此居住,設定了非常優厚的條件。搬來朔方城的百姓,都能免除幾年賦稅徭役。

在漢武帝的號召下,逐漸有百姓搬入朔方郡,這塊土地漸漸繁華起來。漢朝有衛霍,現在又占據了朔方郡,可以及時進行戰爭補給。至此,漢朝和匈奴的戰爭中,漢朝占據了絕對優勢。

說到主父偃,我們都知道,主父偃對漢武帝最大的功勞,不是主張修建朔方郡,而是推恩令。

推恩令,也就是「允許」諸侯王從封地裏拿出一塊地,封給不能繼承王位的兒子當列侯。

都是高祖皇帝的子孫,老大當諸侯,其他兒子淪落白身,多不合適呀!現在皇帝「推恩」,允許你的其他兒子可以擁有一個列侯的位子,好不好呀?

這是赤裸裸的陽謀,諸侯王只要給兒子請封列侯,那自己的封地就會被分割。這麽幾代下來,大國就變成了小國,小國就更加微不足道了。

出這個主意的主父偃,原來是學縱橫家的,現在神功逆練,正好幫漢武帝解決一下藩王問題。

不過,能讓這些諸侯王乖乖的吞下這個「恩」,可不全是主父偃的計謀多高明,而是漢武帝治下,日益強悍的漢朝。

而且,漢武帝也不是只有推恩令這一招。漢武帝還打出了組合拳,「左官律」和「附益法」。

所謂「左官律」,就是將諸侯國的官吏,定為「左官」。「左官」比朝廷裏的正常官吏地位低,而且當過「左官」,就不能再來朝廷當官了。

這個命令一下,不少原本打算去諸侯國謀求官位的人都猶豫了。這樣一來,諸侯國吸納人才就變得很困難了。

而「附益法」則是限定了朝廷官員的行動。附益法規定,朝廷官員不許私自結交諸侯。有違反者,嚴懲不貸。

前面說過,漢武帝和阿嬌成婚多年,一直沒有孩子。所以當時很多大臣都猜測,漢武帝是不是不行。為此,許多人都覺得漢武帝死後,皇位一定是其他藩王繼承,所以紛紛去討好漢武帝的叔叔淮南王。

淮南王在封地名聲不錯,他找了一堆文人,天天研究文學。因為淮南王文學愛好者的身份,所以漢武帝也特別喜歡這個叔叔,常和他書信來往。

更讓人稱道的是,淮南王為人特別謙和,對大臣態度都很好,而且出手大方,經常送給大臣厚禮。

善待文人、對大臣好、皇帝本人也喜歡。在大夥看來,這不是板上釘釘的下一任皇帝嗎?於是,不少大臣都去討好淮南王,這其中,還包括漢武帝的舅舅,武安侯田蚡。

漢武帝掌權後,田蚡當了丞相,位高權重,呼風喚雨。但因為漢武帝長年無嗣,所以田蚡也起了未雨綢繆的心思。

有一次,田蚡還跑了很遠的路去迎接淮南王,直接討好淮南王:「大王是皇帝近親,名聲又一直很好。以後一旦皇帝駕崩,繼位者舍你其誰呢?」

後來,淮南王陰謀暴露。漢武帝知道田蚡曾經討好過淮南王,氣得咬牙切齒,說:「要是武安侯現在活著,就應該將他滅族!」可見漢武帝對於大臣結交諸侯,是何等痛恨。

收拾完了諸侯王,對於分割下來的那些列侯,劉徹也是一點不客氣。

為了把這些人清理的少一點,漢武帝搞了一場「酎金奪爵」,在這些列侯進貢的黃金裏找毛病,這個成色不好,那個分量不足。就這樣,削去了一堆列侯。

漢武帝又一個兄弟,叫劉勝,被封為中山王。這個劉勝據說生了一百多個孩子。在這些孩子之中,有一個叫劉貞的,被封為陸城侯。

酎金奪爵的時候,這個劉貞的爵位,就被他九大爺削掉了。從此,劉貞就從鳳子龍孫,變成了普通人。不過,這個劉貞後來有一個後代,叫劉備,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不過,不管劉備他家日子過的怎麽樣,漢武帝的舉動,確實節約了國家開支,鞏固了中央集權。

在外,漢武帝把匈奴給收拾的服服帖帖;在內,漢武帝抑制豪強,壓制諸侯,有效鞏固了中央集權。

擊敗匈奴,打通絲綢之路,抑制豪強,完成削藩,壓制相權……這些功績隨便拿出來一樣,就夠別的皇帝當明君了,可是漢武帝一個人,一個時代就都完成了。

當然,功績的背後,必然是無數人的血和汗。不過,漢武帝把事情做出了,他沒讓大家的血和汗打水漂。如果一定要流血,那把血流在戰場上,肯定比血汗消耗在妥協中要體面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