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雲貴納入中國版圖:從漢武帝拓荒到雍正改土歸流,足足用了1800年

2024-07-22歷史

雲貴高原素來是一片神秘而富有傳奇色彩的土地。這裏曾經存在著眾多的小國和民族,他們被漢人稱之為"西南夷"。從漢武帝時期開始,中原王朝就試圖將這片區域納入版圖,然而歷經千年滄桑,雲貴之地歸屬並非一蹴而就。究竟中原王朝是如何一步步主導這片土地?又經歷了怎樣的反復曲折?讓我們一同踏上雲貴納入中國版圖的艱辛歷程,去探尋那些隱藏在煙雲之中的故事。

漢朝開疆圖強,夜郎滇國歸於中土

西漢時期,中原王朝對雲貴高原上的小國有著難以抗拒的覬覦之心。這片土地孕育著厚重的歷史與神秘的民族文化,猶如一塊待開墾的處女地,令人垂涎三尺。

當時,雲貴高原上分布著諸如夜郎、滇、哀牢等許多小國,人口眾多、疆域遼闊。其中,夜郎國最為強盛,擁有十余萬精兵,國力不容小覷。而滇國雖小,卻是戰國時代楚將莊蹻遠征西南所建立的王國,歷史悠久。這些小國散落在群山之中,素來與中原地區隔絕,甚至對漢朝使者前來還感到異常詫異,滇王竟大言不慚地問:"漢孰與我大?"可見其對漢朝一無所知。

機緣巧合之下,夜郎國與漢朝結為同盟,共同討伐南越國。為表誠意,漢武帝立即在夜郎國北部設郡,這是漢朝在西南地區設立行政機構的開端。前112年,漢軍南征擊滅了南越國後,借此東風將勢力延伸至雲貴高原。滇國親見漢軍鐵蹄生威,遂主動歸附於漢,漢朝隨即在此設定益州郡。而夜郎東部的且蘭小國一時驕橫,竟敢背信棄義,遭到漢軍的迅速征伐,被迫臣服。漢武帝在且蘭置牂牁郡,以羈縻夜郎地區。就這樣,在漢武帝的雄心壯誌下,雲貴高原大部份地區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

然而,這僅僅是開端。隨著歷代王朝的更叠,夜郎、滇等國家的命運也出現了諸多曲折...

南詔崛起,大理國力爭雲南主導權

歷經漢唐時期的開疆拓土,中原王朝在雲貴高原上雖已確立了一定的統治,但這片土地依舊充滿了未知與挑戰。就在唐朝登極一時的時候,一股新興勢力在雲南腹地漸漸崛起,它就是南詔國。

南詔國起源於鄧昭之亂後的六詔地區,歷經幾百年的發展,終於在738年一統詔地,成為當時西南地區最強大的王國。南詔國雖名義上仍歸屬於唐朝的"雲南王"節度,但實際上已是獨立自主的政權。唐朝意識到南詔的威脅,遂多次遠征討伐,但均以失利告終,南詔反以強大的軍力不斷威脅著雲南和黔中一帶。

面對南詔的挑釁,唐朝無計可施,只得在黔中地區集中兵力,專門設立了一道以應對之。然而到了唐末年,南詔已徹底擺脫中原王朝的羈絆,成為雲南地區的主導力量。南詔滅亡後,其勢力被繼承者大理國所延續。大理國在佛教文化的熏陶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並且與宋朝結好,成為其藩屬國。從此,宋朝在雲南的影響力也漸漸被大理國所取代。

面對大理國的崛起,宋朝並未強硬抗衡,反而采取了懷柔政策。當時大理國國力強盛,宋朝倘若強行鎮壓,必將陷入泥沼。因此,宋朝任命大理世族段氏為"大理國總管",維系表面的臣屬關系。而實際上,大理國已是半獨立的政權,在雲南擁有絕對的主導地位。

直至元朝時期,蒙古人才重新奪回了對雲南地區的實際控制權。1253年,忽必烈親率大軍遠征南詔和大理,雙雙滅亡。為安撫雲南民心,忽必烈任命段氏繼續為"大理國總管",實行"懷柔"政策,期望逐步實作"改土歸流"。然而,不料段氏仍舊無法徹底服從蒙古人,後期蒙古統治者與段氏的矛盾日益加劇,最終導致了元朝在雲南統治的不穩定。

土司割據,播楊思羅四氏崛起

雲貴高原雖已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但這裏的統治從未真正鞏固。隨著南詔、大理國的衰落,這片土地逐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土司割據的混亂年代。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片熱土孕育出了一批具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西夷地區的民族英雄蒲邱。他出身貧寒,年少遊學,深通儒釋道三教,後攜家眷遠走高疆,在桃園建立根據地,率領部眾對抗當時的割據勢力。借助高超的軍事謀略,蒲邱迅速擴大了版圖,一度統一了整個貴州地區。他為百姓興辦學校,頒布法令,在短暫的統治時期為黔中地區帶來了難得的安定。然而好景不長,蒲邱去世後土地重新分崩離析。

在這片混亂動蕩的土地上,逐漸誕生了一批地方勢力——土司。這些土司大多出身於原生的大姓名族,憑借世襲的領地和武力,遂行實際的割據統治。其中,播州羅氏、思州楊氏、鄰州孟氏和獨山施氏,被後人合稱為"播楊思羅四大姓"。四大姓族人丁興旺,部落強盛,他們各自在家族世襲的疆土上建立政權,實行土司制度的統治。

這四大姓不僅掌握了黔中地區的經濟命脈,還透過婚娶聯姻,互相勾結,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聯合勢力,構築起了難以撼動的地位。土地被分割成無數的小國,百姓備受壓迫剝削,但誰也無法統一整個黔中。一度,播楊思羅四大姓的浪曲文化在西南地區廣為流傳,孕育出了獨特的音樂文化和生活方式。

然而和平終將被打破。隨著各姓興旺發展,矛盾和沖突也在所難免。楊氏首先對外擴張,先後吞並了思羅二姓,建立了一個相對統一的政權。但播州羅氏仍舊屹立不倒,後來更是借助明朝的力量,將楊氏趕出了黔中。由於雙方實力相當,戰爭一直陷入膠著,雙方你來我往,鬥爭了數十年...

元明時期加速"改土歸流"

播楊思羅四大姓的割據統治讓黔中地區長期陷入動蕩,這也引起了中原王朝的高度重視。及至元朝開國,蒙古人便著手整頓雲貴局勢。

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親率大軍征討播州,將其開國君主羅攝降服。為使播州徹底臣服中央,忽必烈采取了"懷柔"政策,予以優厚的封賞,同時親自將播州改稱為"威寧衛"。此後,播楊思羅各族相繼臣服,元朝在黔中地區設定了"威寧等處宣慰司",統一了行政建制。

為進一步鞏固統治,元朝還在雲貴高原廣泛推行"改土歸流"政策。這一舉措旨在透過文化同化的方式,將當地的土著民族融入中原漢族體系。元朝不僅在多個地區設立了行省,如雲南行省和六盤水行省等,還大力推廣漢文化,鼓勵土著民族學習漢語、穿漢服,希望他們能徹底"改土歸流"。

明朝延續了元朝的改土歸流政策,進一步加大了在雲貴高原的管轄力度。1382年,明朝在雲南正式設立了雲南等處行省,統一管理整個雲南地區。而在黔中,明朝則沿用了元代的宣慰使司,將其正式置為布政使司,加強了對黔中的控制。

為更好地改土歸流,明朝不遺余力地在雲貴地區推廣漢族文化。在雲南,曾經輝煌的大理文化逐漸被漢文化所取代,出現了以沙溪為代表的新漢文化。而在黔中,明朝也透過改土重民、派遣文武官員等多種方式,加速了中文化的行程。諸如飲食習慣、服飾打扮等,都漸漸被漢族文化所同化。

盡管如此,由於地形隔絕、民族雜陳等原因,雲貴高原仍舊存在不少遊擊勢力,阻礙了明朝的統治。比如苗疆地區的苗人就經常叛亂,給明朝帶來了不少麻煩。為有效管控這些少數民族,明朝不得不在苗疆設定"新疆六廳",以軍事力量加以鎮壓。這種軍事管控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文化行程...

清朝雍正一統天下,版圖最終定形

經過幾百年的開拓與奮鬥,雲貴高原終於在清朝雍正帝時期真正被納入中央政權的版圖。這標誌著中原王朝對這片土地的統治終於徹底鞏固。

在康熙皇帝時期,清朝就已經將重心轉移到了雲貴地區,試圖掃平這裏的殘余割據勢力。1726年,雍正帝繼位後,他立即著手整頓邊疆。在苗疆一帶,雍正帝集中重兵,肅清了殘存的苗人反抗力量,並在當地設定了沿襲明代的"新疆六廳"建置。透過這一軍事管控措施,苗疆地區終於徹底平定。

而在黔中地區,雍正帝也做出了重大決策。他撤銷了明清時期一直存在的"宣慰使司"建制,改由布政使司直接管轄。這標誌著黔中地區正式成為清朝中央政權的直屬地,結束了長期的割據狀態。布政使司的設立,加強了清朝對黔中的控制力度,有利於維護社會秩序。

經過前幾代皇帝的努力,到了雍正時期,雲貴地區已基本上實作了中文化。無論是生活習俗,還是經濟文化,都已與內地基本同化。雍正帝為進一步加快這一行程,不遺余力地在雲貴推廣漢文化。他下令在各地廣設學校,培養漢族士紳;大興文字獄,全面鏟除異端文化;還頒布詔書,嚴格規範少數民族的服飾儀節,要求他們完全仿效漢人的生活方式。

就這樣,在雍正帝的統治下,雲貴高原終於與中原內地實作了高度一體化。不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層面,這裏都已完全納入了中央集權體制。雲貴的歸順,標誌著清朝疆域的最終定形,真正實作了"一統天下"的宏偉目標。歷經1800余年的開疆拓土,中原王朝終於徹底統一了這片土地,讓雲貴高原成為祖國不可分割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