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由於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國家,所以面對半工業化的日本根本無力招架,在日軍坦克飛機大炮的轟炸之下,要想抵抗侵略我們唯有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硬抗,而這也是我們當時唯一能和日軍一較高下的方式。
在很多的影視劇之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我八路軍戰士在子彈打光的情況下和日軍拼刺刀,在【亮劍】第一集之中就有這麽一幕場景:當時一個八路軍戰士被日本鬼子刺中了身體此時他也已經奄奄一息了,可他就是憑借著這麽一股韌勁不倒下去拼著自己最後一口氣拔出了鬼子的刺刀做到了一換一,而電影【太行山上】平型關戰役時候也有我八路軍戰士拼刺刀的畫面,最後平型關戰役敵我傷亡最終是1:1,要知道這在當時的抗日戰場上是很了不起的戰績了。
從藝術角度以及感情上來說,我們看到這一幕時候還是很痛快的,可是到這我們也有一個疑問,當時我們真的能夠在拼刺刀技術上拼得過日本嗎?
然而,在真實的抗日戰場上殘酷性是我們遠遠想不到的,甚至這唯一的一條取勝之道也是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在火力方面我們和日軍相差甚遠,在拼刺刀方面在抗日戰爭初期的時候也是被日軍碾壓的,當時日軍甚至可以以一個班的兵力去對付我軍一個排。
抗戰初期拼刺刀技術我軍都落後於敵人
在抗美援朝時期,當時美軍有這麽一句話:「夜晚是屬於誌願軍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明我誌願軍戰士擅長打近戰夜戰,而這種戰術是我軍從紅軍時代到八路軍時代再到解放軍一步一步鍛煉出來的。
可是我們換個角度考慮,如果當時我軍的武器夠好的話彈藥夠充足的話,我誌願軍還需要打近戰夜戰嗎,用李雲龍的話來說直接用機槍突突不好嗎?還不是因為我軍長期以來缺少彈藥,只能靠著肉搏戰取得勝利嗎?
白刃戰雖然是我軍的強項,可是在拼刺技術上日軍也不差,在抗日戰爭初期的時候我軍擅長的白刃戰甚至還被日軍所碾壓一頭。
事實上,日軍的拼刺刀技術是很強的,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三八大蓋就是專門為拼刺刀而設計的,三八大蓋裝上刺刀的話全廠有將近1.67米,在白刃戰之中,講究的是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所以在實際拼刺刀之中,八路軍的大刀片子其實是很吃虧的,外加上八路軍的大刀片子本身就是非制式軍刀,質素參差不齊,而日本的刺刀大部份為陸軍造兵廠生產的制式軍刀,統一為刀劍鋼制造,質素較高,所以在實際戰鬥之中中國軍隊的軍刀很容易在刀刃相交時候折損。
甚至當時日軍為了鍛煉自己的拼刺刀技術以及底層士兵的膽量,他們往往會用平民和戰俘來鍛煉這些士兵,所以在抗日戰爭初期的時候在拼刺刀上面我們是吃了很大虧的。
就拿平型關戰役來說,在傷亡比上面我們取得了1:1的戰績,可是八路軍指戰員雖然取得了抗日戰爭勝利的第一槍,可是在事後的戰鬥總結會之上他們表現的還是很沈重的,因為當時115師出動了幾乎一半的兵力來伏擊鬼子的二流部隊,可是最後也沒取得任何便宜,在有地利優勢以及人數優勢的情況下,我軍要用三五個戰士去對付一個鬼子,由此可見鬼子的拼刺技術是很高的。
而「長城會戰」時期,由於輿論宣傳的原因,29軍「大刀隊」在喜峰口戰役之中夜襲敵營殲敵上千,讓二十九軍大刀隊一下子名揚天下,可是事實上這次大捷是趁著日軍不備偷襲而取得了勝利,之後日軍回過神來大刀隊在之後的戰役之中並未取得任何便宜。
在1943年的石牌保衛戰的時候,國軍第六戰區和日軍第11軍展開了大規模的白刃戰,這個在網絡上號稱二戰時期最大規模的白刃戰最終是以我軍的勝利而告終,最終第六戰區成功守住了石牌,拱衛了重慶。
可是沒有人在意到這才勝利的背後,中國軍隊付出了多少?此戰日軍以傷亡3500人的代價造成了國軍2萬多人的傷亡,要知道這已經是抗日戰爭後期了,日軍大部份精銳都已經從中國戰場抽調前往了太平洋,而在兵員素質下滑如此嚴重的情況下還給國軍造成了如此大的傷亡,可見在抗戰初期日軍拼刺刀技術究竟有多強了。
而一位八路軍老兵也曾經說過,抗戰初期,大部份八路軍其實都是新兵,外加上缺少糧食等物資,所以士兵的戰鬥體力和戰鬥技巧也都跟不上,有時候甚至需要一個排才能擋住日軍一個班。
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戰爭後期八路軍可以匹敵日軍
也正是因為在戰爭初期的時候,我軍在戰場上吃了太多的虧,所以為了能夠戰勝日軍,我軍也開始逐漸積極摸索對抗的方法,而當時國軍因為背靠重慶政府,所以可以依靠著美械師等一些精銳部隊也能在戰鬥中和日本鬼子對抗。
而我八路軍和新四軍由於一直以來就處於「爹不疼娘不愛」的處境,所以如何用最有效的手段去殺死更多的敵人也是當時考慮的頭等大事,而八路軍和新四軍在這之後則另辟蹊徑,在拼刺功夫上進行苦下功夫。
從1939年開始,延安對各個根據地的武裝力量進行整訓,在這其中拼刺刀是占了很大一部份訓練比例的。
在和日軍多年的實際戰鬥之中,我軍發現了日軍在拼刺刀的時候往往是兩三個人為一組,他們背靠著背,這樣可以顧及到從各個方向的攻擊。
而也就是針對這一點,八路軍則制定了詳細的訓練細則,要求摒棄以往武術訓練上的優柔寡斷,刺殺時候要有力,同時八路軍和新四軍也學習了日軍拼刺時候的戰術配合。
在和日軍短兵相接的過程之中,八路軍也往往是以兩到三人為一組,一人負責正面佯攻,另外兩人則負責從兩翼幹擾側擊敵人從而能夠做到一個小組幹掉一個敵人。
百團大戰之後,八路軍各部份散到了廣大的敵後進行遊擊戰爭,甚至很多部隊是以連排為單位進行戰鬥的,而這些分散的小部隊只能靠著繳獲敵人的武器來補充自己,所以白刃戰在敵後戰場又一次開始發揮余熱。
在地道戰和地雷戰未普及前,華北平原上還有一種遊擊作戰方式叫做「挑簾戰」,當時華北平原上面,內間一般是沒有門的,在門框上面拉起一道布簾就是門了,鬼子發動大掃蕩挨家挨戶搜查八路軍戰士的時候,我八路軍戰士則就躲在了內間裏面,而我軍則利用敵人挑簾的動作間隙去刺殺敵人。
不過這種遊擊作戰方式也是有巨大風險的,因為敵人一旦是有多個人一組或者有異常並未挑簾而是選擇扔手雷等方式,那麽屋子裏的人無疑也會兇多吉少,可以說這就是一個同歸於盡的戰術,由此可見當年敵後遊擊戰爭的慘烈。
不過也正是在這種九死一生的作戰環境以及整訓,八路軍的拼刺刀水平已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而彼時日軍則因為深陷戰爭泥潭之中導致兵源素質開始下降,大批精銳更是調往了太平洋戰場。
到了抗戰末期的時候,八路軍的拼刺刀技術已經不弱於日軍了,甚至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日軍反而開始懼怕八路軍的這種拼刺刀技術了。
1944年,八路軍魯中軍區一個連和日軍一個中隊沂水城西北的葛莊相遇,之後展開了殊死戰鬥。
在當時搶占無名高地的戰鬥中,八路軍和日本鬼子短兵相接,據當時參戰的指導員回憶:僅僅一個照面,100多把刺刀就沖向了敵人,前排的鬼子就這麽倒下了,日軍陣地被沖垮被迫後撤,這在當時全國的作戰序列之中,只有苦練拼刺技術的新四軍和八路軍才能做到。
而在四年後的晉中戰役之中,解放軍戰士和當時太原綏靖公署的「第十縱隊」相遇,這「第十縱隊」其實就是閻錫山當時為了對付解放軍而招募的鬼子兵,這也是中日在戰場上的最後一次對決。
在這場白刃戰之中,第十總隊被我軍殺得丟盔棄甲,這也代表著中國軍隊在拼刺刀上碾壓了日本,用【亮劍】中張大彪的話來說,論玩刀中國人是他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