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同為中國領土,為什麽英國能歸還香港,而俄國不願意歸還海參崴?

2024-07-22歷史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牽扯到復雜的歷史因素和國家利益。香港和海參崴雖然都曾被外國強權割讓,但歸還的條件和過程卻大相徑庭。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英國歸還香港的原因與俄羅斯死守海參崴的執著,實際上反映了兩個大國在不同時期的國力和戰略需求。那麽,具體是怎麽回事呢?

1. 割地之痛:香港與海參崴被割讓的歷史淵源

說起香港和海參崴被割讓的歷史,可謂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痛。一切要從鴉片戰爭說起。

1840年,英國為了維護自己在中國的貿易利益,發動了史無前例的鴉片戰爭。當時的清政府腐朽無能,加之軍事實力落後,很快就在英軍的炮火之下節節敗退。1842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其中就包括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的條款。

然而,英國的野心遠不止於此。僅僅20年後,英國又聯合法國對清政府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一次,清軍的抵抗更加無力,最終在1860年被迫簽訂了【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和九龍以南的一些小島割讓給了英國。

就在英國人得意忘形之際,俄國這個狡猾的鄰居也乘虛而入,趁火打劫地奪走了中國的領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俄國逼迫清政府簽訂了【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將中國東北地區的150多萬平方公裏領土強行劃入了俄羅斯的版圖。其中就包括了海參崴這塊肥沃的土地。

可以說,香港和海參崴的割讓,都是在列強的武力威脅下,清政府無奈作出的痛苦選擇。這兩塊中國的領土就這樣被外國強權強行掠奪,成為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傷痕。

2. 人口構成與民族認同的差異

香港和海參崴在被割讓後的命運可謂天壤之別,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兩地人口構成和民族認同的巨大差異。

說到香港,雖然在英國殖民統治期間,確實有不少外籍人士前來謀生,但香港的主體人口始終是華人。無論是富人或貧民,他們都保留著中華文化的根基,用著漢語交流,過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即便在英國人的壓迫下,香港人也沒有遺失自己的文化認同。

相比之下,海參崴的人口構成就復雜得多。早在清朝時期,這裏就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荒野。俄國趁亂將其占領後,不僅將原本稀少的漢人趕盡殺絕,還大量移民俄羅斯人前來墾荒定居。短短幾十年,海參崴就徹底淪為俄羅斯的"租界"了。

到了20世紀初,海參崴的人口已經完全"俄羅斯化"。這裏的居民大多是從西伯利亞等地遷徙而來的俄羅斯農民和工人,他們對於中國文化了解甚少,自然也就無從產生任何民族認同感。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中國政府有心收復海參崴,恐怕也難以得到當地人的擁護和支持。畢竟,在他們眼中,海參崴才是他們的家園,而中國則是一個陌生的國度。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香港重新回到祖國懷抱時,這裏的絕大多數居民都懷著激動的心情,迎接著屬於自己的血脈文化的重新融合。香港人民對於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正是推動香港順利回歸的重要原因。

3. 地理位置與戰略意義的重要性

除了人口構成的差異,香港和海參崴在地理位置和戰略意義上也存在著天壤之別,這直接導致了兩地最終命運的分野。

香港雖然是個重要的港口城市,但它畢竟只是中國這片廣袤國土上的一個小小角落。即便失去了香港,對於英國這個遠在大西洋彼岸的列強而言,也不會造成什麽實質性的戰略損失。

相反,海參崴對於俄羅斯的重要性則是不言而喻的。作為俄羅斯在遠東地區唯一的溫水港口,海參崴不僅是俄國遠東地區最大的商業港口,更是俄軍在太平洋地區的主要軍事基地。

從地理位置來看,海參崴坐落在西伯利亞東部,瀕臨日本海,氣候溫和適宜,是俄羅斯在太平洋沿岸罕見的良港。在寒冷的北冰洋沿岸,俄羅斯很難找到像海參崴這樣的絕佳港口。

因此,自從沙俄強占海參崴後,就將其視為俄國在遠東地區的戰略要地,投入大量資金加以開發和軍事建設。到了蘇俄時期,海參崴更是被重點規劃為蘇聯在太平洋的主要海軍基地,駐紮著大量海陸空軍力量。

可以說,海參崴之於俄羅斯,就相當於珍珠港之於美國,呂宋之於法國那樣,是一個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不可或缺的軍港。失去了海參崴,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軍事力量和影響力將大打折扣。

4. 國力變化與戰略需求的轉移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隨著時代的變遷,英國和俄羅斯這兩個曾經的列強國家,其國力和戰略需求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直接導致了它們對待香港和海參崴的態度出現了180度大轉彎。

說到英國,不得不提及它在19世紀中葉的鼎盛時期。那時的英國,憑借工業革命的成就,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強國,被人尊稱為"日不落帝國"。為了滿足不斷擴張的殖民統治需求,英國開疆拓土,在世界各地建立了眾多殖民地和租借地。

香港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被英國強行割讓的。作為東方重鎮,香港對於英國來說,不啻是一個賺錢的重鎮,一個可以為其輸送源源不斷財富的"搖錢樹"。因此,英國人對香港是如此的垂涎三尺,不惜發動殘酷的鴉片戰爭,強行將其掠奪於手。

然而,歷史車輪的滾滾前行,終將改變一切。進入20世紀後,英國的國力開始走向沒落,在兩次世界大戰的重創之下,英國已經漸漸喪失了當年的霸主地位。相比之下,中國這個曾經被英國欺淩的國家,卻在艱難的探索中漸漸走上了振興的道路。

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英國也不得不做出相應的戰略調整。香港這塊曾經的"搖錢樹",如今已經成為了英國的一個包袱。畢竟,香港離中國內地太近,英國根本無力長期把持。更何況,香港對於英國來說,也早已失去了當年的戰略價值。

因此,當中國提出收回香港的堅決要求時,英國也就沒有太多理由拒絕了。1997年,香港終於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實作了長期以來的夙願。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俄羅斯對待海參崴的態度。作為一個曾經被沙俄強占的領土,海參崴對於俄羅斯來說,意義非凡。

早在19世紀中葉,為了尋求在太平洋地區的出海口,沙俄就垂涎這塊臨海的肥沃土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沙俄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強行將海參崴等地並入了自己的版圖。

進入20世紀後,盡管沙皇政權被推翻,但海參崴的戰略地位並未因此而削弱。相反,在蘇聯時期,海參崴更是被重點規劃為蘇聯在太平洋的主要軍事基地,駐紮著大量海陸空軍力量。

時至今日,盡管蘇聯已經解體,但俄羅斯對於海參崴的重視程度絲毫未減。作為俄羅斯在遠東地區唯一的溫水港口,海參崴不僅是俄國遠東地區最大的商業港口,更是俄軍在太平洋地區的戰略要塞。失去了海參崴,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將大打折扣。

5. 歸還前景:香港成功,海參崴仍遙遙無期

透過前文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香港和海參崴雖然都曾被外國列強強行割讓,但由於種種歷史和現實原因,兩地最終的命運卻判然有別。

香港在1997年7月1日,終於如期回歸祖國懷抱,實作了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夙願。這一切,要歸功於中國政府的堅定決心和英國方面的理性作為。

回顧香港回歸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從一開始就堅持"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這不僅有利於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也為香港的平穩過渡贏得了廣大市民的擁護。

與此同時,英國也意識到,香港離中國內地太近,自己根本無力長期把持。更何況,香港對於已經沒落的英國來說,早已失去了當年的戰略價值。因此,在中國提出收回香港的堅決要求後,英國也就沒有太多理由拒絕了。

1984年,中英兩國政府正式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為香港的回歸確定了具體方案和時間表。聲明規定,1997年7月1日,香港將全面回歸中國主權,實行"一國兩制"和"港人治港"的政策。

在中英雙方的通力合作下,香港終於如期回歸祖國懷抱。這不僅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夙願,也標誌著香港開啟了全新的發展篇章。

然而,與香港的成功回歸相比,海參崴的前景卻依然渺茫。盡管中俄兩國政府曾就此問題進行過多次磋商,但由於雙方分歧太大,迄今為止仍未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

對於俄羅斯來說,海參崴不啻是它在遠東地區的命脈所在。作為俄羅斯在太平洋沿岸唯一的溫水港口,海參崴不僅是俄國遠東地區最大的商業港口,更是俄軍在太平洋地區的戰略要塞。放棄海參崴,等於是割斷了俄羅斯在這一地區的根基。

因此,無論是在蘇聯時期,還是如今的俄羅斯聯邦,海參崴都被視為俄國在遠東地區的戰略要地。放棄這塊領土,對於俄羅斯來說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與此同時,中國雖然一直堅持要求收復海參崴等被俄羅斯非法占領的領土,但由於雙方力量對比懸殊,中國也無可奈何。更何況,海參崴如今已經完全"俄羅斯化",當地居民對於中國文化也缺乏認同感,即便收復也難以有效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