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不離粟,粟不離陳」是對解放戰爭時期陳毅和粟裕珍貴革命友誼的概述,他們兩人在南昌起義余部轉戰中相識,此後便成為親密的戰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兩人開始搭檔,陳毅負責統戰工作方面,而粟裕則主要負責作戰、訓練方面,他們配合遊刃有余,也讓眾人連連稱贊。
不過即使兩人合作默契,在戰略上依舊會產生分歧。1945年10月,在毛主席要求下陳毅擔任新四軍軍長,與粟裕等老部下重新碰面,期間兩人多次因對抗戰略起爭執,蘇中戰役大獲全勝也使雙方定位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一、華中部隊抽調問題起爭執
解放戰爭時期,粟裕躋身戰略謀劃者行列,在戰役選擇上,他與陳毅發生了三次分歧。第一次分歧緣起抽調華中部隊。當時為完成東北運兵等戰略任務,華中部隊進行了多次調動,新四軍對各部采取抽調方法,葉飛、王必成、陶勇各縱隊作為華中軍隊主力已經形成相互協助整體,但新四軍依舊先將葉飛縱隊3個旅調至山東,接著又下令要求王必成縱隊入魯,同時要求已到達山東的第二師第四旅回呼華中。
對新四軍的這個決定,粟裕表示不理解,一是葉飛、王必成縱隊作為華中主力,將他們調走必然威脅野戰軍的戰鬥力;二來回呼動軍隊徒勞沒有意義;三無論如何調動都應該保全主力建制。粟裕的觀點同劉少奇一致,之後粟裕便用一個月時間重新完成了華中野戰軍的組建工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中國境內的抗日戰爭並沒有立即結束,仍有部份成建制日軍拼死抵抗,例如高郵等地,高郵邵伯戰役也由此產生。高郵是個極為特殊的位置,連線著兩淮地區和長江流域,同時還制約隴海路東段部份,拿下高郵城對後期與國民黨對戰極為有利。
考慮到高郵的地理優勢和戰略要點,12月5日,粟裕命令王必成率領第六縱隊、姬鵬飛率領第七縱隊、陶勇率領第八縱隊向高郵挺進。
部隊執行計劃後,中央得到訊息國民黨將沿著津浦路北上,要求陳毅率領山東野戰軍進行組織,對高郵戰役是否繼續進行則由陳毅決定,之後再告知粟裕具體安排。
得到中央命令後,陳毅十分高興,他一直希望將華中野戰軍納入整個作戰體系。12月11日,華中分局下令終止高郵戰役並指示粟裕率領第六、第八、第九縱隊迅速集合到津浦路南段進行戰略破擊。
陳毅強調六八縱隊應專力應付津浦。12日,軍委同意陳毅部署。15日,粟裕接到陳毅電報後距離預定的攻擊高郵時間僅剩三天,這時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部隊準備已經全部就緒,只差時間到來。同時國民黨第二十五軍也在由揚州向高郵前進,如果放棄高郵,那華中解放區將處在國民黨軍隊的合擊之下。
面對如此命令,粟裕心急如焚,他不管不顧立即起草了一封發給軍部的電報,電報內容直指軍部,請求他們準確判斷頑軍真實意圖並表示抽調華中主力破擊津浦路南端不現實,如果直接與頑軍對抗,恐怕華中三個縱隊不能勝任。最後電報建議將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聯合破擊時間推遲到1946年1月,完成高郵戰役後再進行。
陳毅接受電報,同意了粟裕的部份請求,批準第七、八縱隊攻打高郵,但第六縱隊要協同山東野戰軍在津浦路作戰。這個指揮使得整個指揮部議論紛紛,還有人建議延後再打。粟裕之後又表示可以打,但需要調整作戰方案。
原定方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攻打高郵、邵伯,第二階段打第二十五軍北上援兵。粟裕改變打法後依舊分為兩個階段,只是改為第七縱隊先攻擊邵伯鎮,控制第二十五軍北援的通道大提,之後轉入第二階段由第八縱隊向高郵發起總攻。
二、二次爭執毛主席加入論戰
高郵戰役如期進行,但華中方面作戰情況略顯無力,為了擺脫這種情況,軍部再次抽調王必成第六縱隊到山東解放區,此時華中分局與陳毅出現了爭執。相比前兩次,這次要更直截了當。當時華中分局五大常委(粟裕也在其中)致電陳毅提出建議,要求一請示中央確定華中軍區和野戰軍的建制和指揮系統,同時確定下達命令透過哪方;二要求保證華中部隊的基本數量,華中奉調入魯的部隊已經夠用,不必再調入一個旅;三要求給予華中方面機動權。
電報發出後,1946年1月2日得到了中央回復,電報內容顯示華中野戰區在建制上屬於華中軍區也需受陳毅指揮。復電內容明確要求戰略應由陳毅指揮並且要求戰略行動同時上報軍委,這樣軍委仍然同步透視華中、山東兩區,戰略意見不一致時依然有最後決定權。
陳毅和粟裕產生分歧的關鍵在於對自衛戰爭的發展情況分析和應對上。面對戰略區的協同形勢,陳毅想要將華中野戰軍歸入山東的整體作戰,主張開創大局面,但粟裕則認為兩者之間應相互配合,不宜較早進行大戰。
作戰方向上,陳毅將重點放在津浦路和徐州方向,粟裕則把重點放在了蘇中根據地上,準備消耗南線之敵。兵力調配上,陳毅認為華中威脅來自多方,想要將華野布置為蘇中和淮南兩個方向;粟裕則認為手中隊伍只能打一個戰役,想要連續對抗必須再調集隊伍。
6月16日,華中野戰軍前敵指揮所到達海安縣王家園子,隨後召開縱隊首長會議,權衡蘇中、淮南作戰的利弊。粟裕、陳毅分別用煽動性語言、數碼對比和戰事推演解說了自己的想法。
6月18日,粟裕向陳毅報告華野作戰策略,堅持將第五旅調至高郵。同日張鼎丞又以華中軍區名義強求第四旅南調,陳毅接到報告後認為不妥,判斷敵人目前會先對天長展開攻擊。而粟裕接到復電對陳毅設想不太認同,之後提出妥協方案:五旅繼續南調,之後再找時機將剩余部隊全部轉入淮南,解決淮南問題。
陳毅身為戰略指揮當然知道此時的粟裕依舊把重點放在蘇中上,第二天他要求華野不要按照預定圖式去使用和部署兵力。粟裕、陳毅爭執不下,此時毛主席加入了論戰。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準備調兵30萬攻打中共解放區,權衡當前局勢,毛主席提出了「蔣介石軍隊向北、解放軍向南」的南線出擊計劃。此次作戰計劃在形勢分析、戰爭構想、用兵方向上都與陳毅一致,陳毅得知計劃後更是自信,認定可以執行便電示華中野戰軍主力西進淮南。
接到陳毅的命令後,華中分局倍感壓力,27日張鼎丞等人發電報給正在蘇中前線指揮作戰的粟裕,電報中提出兵分兩路,一路在蘇中作戰,一路擔任淮南作戰任務。電報任務同時送達了陳毅和粟裕,但這時又遭到了兩人的同時反對,陳毅不想平分兵力,而粟裕反對兵力西移。
陳毅和粟裕雙方持有不同觀點,兩方說法也使得華中分局態度出現多次逆轉。毛主席見狀仔細分析,發出兩份電報,一份給陳毅「主力留在蘇中確保財源,而淮南作為鉗制方向以9個團擔任破路阻敵,此意見似有理由,你們覺得如何?」
另一份電報發給粟裕等人讓部隊暫緩調動,與陳毅商量後再做決定。陳毅見毛主席已經有傾向,不好再說只能同意王陶縱隊留在蘇中待機。
三、蘇中戰役大獲全勝,粟裕獲褒獎
7月4日,中央電令華野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7月13日指示蘇中蘇北各部現在內線打幾個勝仗看出敵人弱點。粟裕成功改變了毛主席與陳毅制定的作戰計劃。
蘇中戰役,與粟裕對抗的國民黨將領為李默庵,李默庵的作戰計劃分四路進攻蘇中,每路兵力配置都是一個旅獨當一面,但他們沒想到粟裕提前預知了他們的計劃準備專打一路,殲滅來自中路的第八十三師兩個團,形成戰場優勢。
7月13日淩晨,華野主力從如臯出發,王必成縱隊奔泰興,陶勇縱隊奔宣家堡,13日夜台州外圍據點被王必成縱隊清掃幹凈。
14日晚18時,全城遭到攻擊激戰一夜,敵方率殘部退守到制高點慶雲寺。15日,宣泰戰役結束,殲滅國民黨三千余人。
當然宣泰戰役僅是開始,之後期間粟裕指揮對慶雲寺圍而不攻,使得李默庵產生錯覺以使其進行兵力調整,之後粟裕命令陶勇第八縱隊向右路,王必成第六縱隊向左路同時發起進攻,右路攻擊相當順利。
21日,陶勇縱隊殲滅敵人右路部隊,相比之前,如臯一戰更是打得李默庵說不出來話。
蘇中打一仗後西移,這是粟裕和華中分局的集體承諾。7月16日,宣泰戰役結束後,陳毅就提醒適時西移,但當時粟裕脫不了身,接著組織了如臯戰役。
戰役結束後,粟裕再次提出建議,希望把五旅調到蘇中作戰。粟裕如此堅持是因為五旅問題關系到了華中野戰軍作戰的具體方向,陳毅對此當然不同意。
雙方爭執下,毛主席再次提出兩個作戰方案,一是主張采取防禦措施,集中力量開啟淮北的局面,二是八月份蘇中打一仗後再西移。8月8日,陳毅發出電報堅持南線三大主力外線出擊。隨後毛主席回復電報認可粟裕看法,認為粟裕在蘇中作戰一段時間更為有利。
當然最後事實也證明,蘇中是大有可為的,李堡戰役中粟裕僅用20個小時就殲滅了國民黨軍一個半旅。8月12日,毛主席發出電報表示粟裕軍前日在蘇中打贏了第二個戰役並對其進行了褒揚。塵埃落定,陳毅也終於認可粟裕做法,兩人爭執畫上句號。
蘇中戰役的勝利使得粟裕成功躋身中共一流軍事家行列,也因為這些事情使得不少人提到粟裕就會貶低陳毅,致使兩人定位發生了微妙轉變。不過無論怎麽看,陳毅、粟裕兩人都是良將之才,出現的爭論都是為了把仗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