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逃到金三角的國民黨殘軍,反成了緬甸土皇帝,留下6萬後代

2024-04-20歷史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01

1950年,李國輝帶領的國軍殘部外逃,竟在緬甸成了土皇帝。

解放戰爭時,李國輝的部隊一直被解放軍追趕,直至他逃至境外緬甸,解放軍戰士們才饒了他一條性命。

可未曾想,他竟帶著手底下這支殘軍在金三角地區打響了自己的名聲,甚至使得緬甸政府不得已與其開戰。

起初,得到片刻喘息之余的李國輝卻並未放棄攻入大陸的想法,他急忙派遣手下與台灣當局蔣介石等人連上搭上聯系,希望對方能給其增援,助其反攻大陸。

但他實在是高估了對方,此刻的蔣介石哪有精力去管這支小股部隊呢?

曾經手握百萬雄師的他都敗給了英勇的解放軍們,僅僅靠李國輝這支小股部隊,又能興起多少風浪,所以他根本不對這支隊伍抱有任何希望,只是差人給他打過去了5萬泰銖,便徹底和其斷了聯系。

可對於這一千余人來說,這5萬泰銖簡直就是杯水車薪,連滿足起碼的溫飽都成了問題。

眼下,李國輝所要面臨的問題不是如何攻回打回雲南,而是怎樣能保證這一千余人的性命,如何在金三角這片熱帶雨林地區生存下去。

由於此地瘴氣叢生,蛇蟲鼠蟻更是數不勝數,李國輝手底下的這幫戰士們,不少人也因此而病倒,不得已,李國輝只能下令要求戰士們放棄輜重,輕裝上陣,以便尋得棲息之所。

也就是在這時,他們在行軍路上遇到了一個小村莊,居住之人皆為土著。

見狀,李國輝上前想和對方洽談,以此獲得戰士們所急需的補給,可面對這群手持火器的軍人,土著們卻把他們當成了敵人,為首的部落首領更是直接抄起了棍棒,帶人朝著李國輝他們席卷而來。

李國輝本不想大動幹戈,可由於語言不通,再加上土著也沒打算給他解釋的機會,不得已,他只能命令戰士們將子彈上膛,血染了這片村莊。

完事之後,李國輝命令戰士們進行補給,隨即便帶軍離開了這片是非之地,以防緬甸政府發現此事。

而後續在逃亡路上,他更是遇到了同樣被打出國內的一支部隊。

這兩支隊伍的負責人分別為譚忠,何述。

起初,大家原本打算推舉在三人之中官職最高的參謀長何述為總指揮,可在後來的行軍中,眾人卻發現,相比較何述而言,李國輝無論是指揮能力,還是對潛在危險的嗅覺都要遠遠高於對方,故而後期李國輝又從何述手中接過了大任

三軍兵合一處,在找尋落腳點的過程中,李國輝更是一路招兵買馬,吸收前來逃亡的惡霸及其他散兵,此刻,李國輝手底下的隊伍已壯大至將近2000人,如何養活這支隊伍也成了他的難題。

既然大陸回不去,台灣也並不打算接收自己,權衡利弊之下,李國輝只能盤算起在緬甸定居。

可雖然李國輝手底下有槍,目前也已經滿足了生存需求,可任憑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任由一支武裝部隊在自己國內駐紮。

為了使緬甸政府放下警惕,李國輝特地給部隊起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中華民國復興部隊總指揮部。」以此來表明自己的目的是返回中國,而並非在緬甸地區稱王稱霸,與此同時,李國輝更是對手底下的戰士們下令,準許其與緬甸原著居民通婚,透過這種方式來獲得當地百姓的認可。

而李國輝獲取財富的渠道就顯得更簡單暴利了,在金三角這片地區,種植最廣泛的作物就是鴉片,李國輝靠著給毒販們充當保鏢,很快就賺取了豐厚的報酬。

但滿足物欲的他也並未懈怠,而是利用這筆錢繼續招兵買馬,以備不時之需。

1950年,緬甸政府多次要求李國輝撤出緬甸,可此時的李國輝毫無退路可言,台灣和大陸都不是他的去處,故此只能對緬甸的要求視而不見。

見李國輝如此,緬甸政府也徹底沒了耐心,組織了小2萬名政府軍,於同年6月13日朝著李國輝的部隊席卷而來。

可由於當時緬甸剛剛獨立不久,邊境地區民眾對於政府的信任感並不強烈,再加上緬甸政府軍多為新兵,戰鬥經驗不足。

反觀李國輝手底下的士兵,個個都身經百戰,而與緬甸軍作戰又是無奈之舉,所以士氣十分高昂。

戰鬥結果,不言而喻,李國輝手底下的2000名精兵輕易的就將緬甸政府軍打的抱頭鼠竄。

值得玩味的是,8月19日,緬甸方面的奈溫將軍主動聯系到了李國輝,並尊稱其為李少將,希望對方能夠在下次作戰時佯裝撤退,方便自己對上層有所交代。

對這種說法,李國輝大度的同意了,而作為代價,緬甸邊境也準許李國輝部隊駐紮在猛撒地區。

此戰在國際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泰國、新加坡媒體紛紛發表報道,甚至出現了李國輝是個戰神的說法。

這樣的結果很快引起了蔣介石的註意。

畢竟他也時刻夢想著能夠攻回大陸,滿足自己的政治野心,與此同時,身在台北的李彌更是主動找找到了蔣介石,提出了主動前往緬甸增援李國輝的想法。

臭味相投之下,蔣介石當即同意了李彌的想法。

那麽李彌來到了金三角又是怎麽做的呢?

02

1950年,李國輝在緬甸力量逐漸壯大,李彌卻在此時空降下來。

那麽李彌又是如何獲得對方信任的呢?

為了這次見面,李彌準備了足夠的誠意,保證此後每個月他李國輝所在的隊伍都會接到台灣地區的補給,每月高達14萬泰銖。

不僅如此,李彌個人還掏出了10萬美金用於改善士兵們的生活。

此舉很快獲得了戰士們的認可,不日之間,蔣介石也下令改任李彌為這支隊伍的總指揮。

李彌的到來,使這支隊伍更具有規劃性,沒過多久,就建成了一座小型機場,甚至還開辦了一所緬甸「黃埔軍校。」例如臭名昭著的毒販坤沙就是這所學校的第一批學生。

這時李國輝手底下的這支散兵英勇,也搖身一變,有模有樣起來。

而在交權過程中,李彌其實也對李國輝產生了懷疑,他認為,李國輝既是黃埔軍校出身,又頗具能力,組織這支隊伍綽綽有余,如今自己就這麽輕易的奪了他的權,肯定會引起不滿。

可令他心安的是,以軍人以服從為天職的李國輝並未因此而產生意見,在李彌到達之後,對於他的命令,更是十分盡職盡責的遵守下來。

這也使得李彌能夠更快的組織一支反攻隊伍,向雲南邊境發起進攻。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爆發,李彌知道,這是一個天大的機會,為了使作戰更加順利,李彌不費周章的找到了美國與泰國的話事人,商量著如何反攻雲南。

而身為美國海軍少將的厄斯金參與了此次會談,代表美國利益的他在會談中表示,願意對進入中國境內的國民黨殘部透過飛機進行補給,並寄希望於這支部隊能夠牽制住中國兵力,便於聯合國軍獲得北韓戰場上的勝利。

1951年5月,李彌派遣李國輝率領隊伍,共三千余人向滇西進發。

在最初那段時間裏,這支部隊相繼攻下了鎮康、雙江、瀾滄等八個縣。

看到進展如此順利,美國也並未違背諾言,多達五次對這支國民黨殘部投下了補給,甚至連遠在台灣的蔣介石都對這支奇兵寄托了厚望。

可有句話叫做胳膊是擰不過大腿的,在解放軍戰士們進入反擊之時,這支國民黨殘部也就成了甕中之鱉,沒過多久便又被解放軍打回了緬甸,而這也使得李彌認清了形勢。

此刻在打回雲南已經變得不現實,所以,他幹脆和李國輝上了一條賊船,打算在緬甸當個緬甸王。

這可把緬甸政府給氣壞了,畢竟當初同意他們留在這裏只是緩兵之計,若是讓他們引起了獨立,那麽恐怕緬甸政府都要受到威脅。

1953年,緬甸撕毀了與國民黨殘軍的和談協定,在一次發動了圍剿,這也是金三角地區出兵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

但這次的緬甸政府依舊是沒從李彌手裏撈到半點好處,在一次狼狽退回。

而在采訪中李彌的一句,「我要做雲南王不大容易, 要做緬甸王易如反掌。」更是引起了緬甸全國上下的一致聲討。

03

1953年,緬甸對李彌的部隊束手無策,最後只能找國外的救兵。

那麽他們又是怎麽做的呢?這支部隊最後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同年,他們再次向聯合國發表抗議,希望台灣當局立刻將這支隊伍撤離。

彼時的蔣介石仍對打回大陸抱有幻想,為了在國際上謀求口碑,無奈的他只能下令,命李彌率軍返回台灣。

當然,此次撤軍行動仍然是緩慢無效的。

在整整一年的時間裏,國民黨僅僅撤回了六千多人,其中更是不乏戰士們的家屬。

而後期接管這支隊伍的,則變成了當時的副總指揮柳元麟,這些剩余的部隊被柳元麟進行了重新整編,最終經過統計,共計2萬余人。

1960年,緬甸總理吳奈溫訪華。

在此期間,他曾和中國政府提出了清剿緬甸殘余的國民黨勢力一事。

由於這支殘軍經常會侵擾雲南邊境,所以此事很快獲得了中國政府的認可。

同年11月,解放軍入緬作戰,在兩方的夾擊之下,剩余的國民黨殘部不得已只能一退再退,抵達老撾邊境。

隔年,緬甸、泰國、老撾三國再次向聯合國,再次要求台灣當局撤離所有國民黨殘部,雖然這次蔣介石如實照做了,並撤走了總指揮柳元麟。

可令他意外的是,由於多年在緬甸留居的原因,此時的這支部隊,已有不少人在該處組建成了自己的家庭,根本沒有幾個人願意遵從蔣介石的命令。

無奈之下,蔣介石只能聲稱自己已經撤走全部的國民黨,可實際上,殘余在當地的仍有將近五千余名,身為將領的段希文帶著這些人來到了泰國邊境的一個小村子,並將其命名為美斯樂。

可饒是如此,段希文帶領的這支隊伍卻仍是無法改變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他們雖有落腳之地,但在泰國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們仍舊是行走於黑暗之中的反動派。

所幸就在這時,事情出現了轉機。

令段希文意外的是,面對他們的不請自來,時任泰國陸軍參謀長江薩就立刻派人與其對接。

段希文知道其實對方這麽做只不過是想收編自己手底下這批隊伍罷了,可自己已經是無任何後援,礙於時局,他只能接受了對方的邀請。

1980年,泰政府對國民黨余部許諾,只要他們能夠攻下考牙山,便給予國民黨參軍及其後代泰國國籍。

或許這只不過是泰國方面一句「玩笑話」,畢竟對方的實力也不容小覷,不然,也不會成為泰方的心頭大患,可對於段希文以及手底下的數千戰士而言,這就是他們能夠擁有身份,造福後代的希望。

再三考慮之下,段希文還是帶著這支隊伍上了戰場,而這也是他們人生中的最後一場戰役。

最後,這支部隊不負眾望的幫泰國打贏了這場艱難的戰役。

戰後,當泰國國王普密蓬得知訊息後,興奮的趕往前線,慰問傷員,可等他抵達之後,他才猛然發現,在醫院中正渾身是血,進行搶救的不是別人,正是當初那支無處落腳的國民黨殘軍。

而身為國王的他遵守了當初的諾言,下令在美斯樂地區設立了13個自治村供其居住。

如今,這個村子就坐落在泰國境內,經過長達幾十年的發展,人數已經高達6萬余人。

在這裏,無論是上課也好,還是正常生意往來也罷,老百姓說的都是普通話,而逢年過節,他們也和中國的老百姓無異,所以不少外來遊客更是把每次的這個地方叫做了中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