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司馬氏雖滅了曹魏,但曹操生前留下一策,把司馬懿的後代坑慘了。

2024-07-22歷史

曹操是一代英雄,統一北方,奠定了魏國的基礎。然而,他為了防範"馬家"威脅,采取了一個看似合理的舉措,誰料到最終將會給他的對手司馬懿的子孫埋下禍根?司馬懿又是如何在曹丕的重重防範下仍然最終奪取大權的?這背後蘊含著怎樣一段精彩的故事?

天下三分,曹操統一了北方,建立起了魏國。這位開國之君,自小便飽讀詩書,既有雄才大略,亦有過人智謀。年少時,他遠涉江東,一介布衣,白手起家,最終憑借自身過人的軍事指揮和謀略才能,納徠群賢,扶搖直上,一路打敗袁紹、呂布等一眾豪傑,一統華夏。

功勛卓著的曹操,極富王霸之氣,在他麾下,不乏忠貞之臣、賢良之才。惟獨曹操性格之剛,往往急於求成,不免有失時疏。盡管如此,曹操明白要穩固江山,就必須倚重名將謀臣。於是,他廣納賢士,不拘一格。只要識才愛才,不論貴賤、門閥、體面,皆可錄用。在曹操手下,由此匯集了大批謀臣良將,其中不乏袁績、程昱、荀彧、夏侯淵等賢貴之人,更有出身卑微的郭嘉、程曾、蒯越等名將俊傑,加入曹營後備受重用。這不免引來舊臣的非議,但曹操視之如兒戲,只是笑著說:"彼可用也!"

曹操無疑是一位英雄主公,但任何偉人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他的功績有賴於謀臣良將的輔佐。不僅是統帥大軍征戰沙場,更是朝中謀篡布局。諸如郭嘉"襲擊呂布於許都"、"火燒袁軍糧草"等一系列精妙計策,都出自於郭嘉之手。程昱更是多有功勛,為曹操屢立戰功。即便到了晚年,曹操時常便有程昱陪伴左右,或與之商議國事。如此賢臣佐理,正是曹操賴以成就霸業的關鍵所在。

司馬氏起家自北地,初為階下囚。司馬懿,本是華陰人氏,其祖先曾為漢朝名門,官拜衛尉。但逮至曹魏時期,司馬家日久風流,已不復當年的富貴。司馬懿父親早亡,家中只余一老母及幼弟,生計艱難。好在司馬懿自幼聰慧過人,通經史,尤精謀略。

適逢曹操逐鹿中原,正廣納英賢。司馬懿年方弱冠,便自薦投身於曹營,被委以編修史書之職。曹操最初對他不甚重視,但漸見司馬懿機警過人,乃大加賞識,委以重任。時人有言:"曹公智過諸子,獨不如司馬公也。"蓋曹操英明是也,但論及謀略,司馬懿尤有過人之處。

自是司馬懿由階下囚一躍成為曹魏朝野重臣,漸露鋒芒。惟曹操雖識司馬懿之才,卻也忌憚之,蓋前者夢見"三馬食草",疑心有馬氏後人將篡奪漢室,恰與司馬氏名字相近,遂生疑慮。因此,曹操時加防範,使司馬懿窺見絲毫異樣,便連夜攜家人遁逃他鄉,竟數年無歸。直至曹操臨終,才釋然令其復職。

及至曹丕繼位,司馬懿素有聲望,乃受任命秘書監,掌管機務,權傾朝野。然曹丕年幼無知,好大喜功,每每驕橫跋扈,召集親信狎昵耳熱。司馬懿輒勸諫之,但國之根基曾坐大亂,為穩固江山,曹丕不得不倚重司馬懿。是以司馬氏遂乘虛而入,逐步擴大權柄。

時有兄弟十余人,皆懷私心,各自擁兵韜光養晦。司馬懿窺其態度,乃為曹丕出謀劃策,消弭異己,坐收漁人之利。可謂是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裏之外也。於是曹丕橫行無忌,竟遺臭萬年。而司馬氏由階下囚一步步窺探權勢,最終一統天下,開創晉朝基業。

晉武帝司馬炎,乃司馬懿之曾孫也。及其登基稱帝,江山穩固,四海從之。從此,司馬家操縱政局,專權朝野。惟晉武帝性情反覆,好大喜奇,奢侈無度,禍亂生民。

武帝初年,尚能勤恪政事,恪守師友遺誌。奈何其性驕縱,酷好聲色犬馬,終難勿疏於朝綱。每日宮中,鋪張奢靡,傾巷役役,不啻要超越先帝後世。且軍國大事,屢屢擱置不理,只戀戀於佳人歌舞。進酒動移花,花欺花時,總是令武帝陶陶樂此。

朝野上下,皆知武帝奢靡有失君道。然而,武帝狂態漸露,上賓於賢,下親於佞。於是,倡優宦官盡據禁中,朝局旋乾轉坤。至武帝昏聵無能,權柄盡歸奉常等閹黨掌控。彼等本非人臣,但卻號令朝野,中傷忠良,以致政通人不通。再有所亂民生於無朕也。

武帝奢華無度,其財賦征斂日增無疆。而荒年連借,農田棄置,丁壯入役,賦稅加增。由是,四方饑饉,妻離子散,民不聊生。即便朝野上下,屢有諫諍之言,武帝亦置若罔聞。百姓艱難,未幾滿門而去,爾後流離失所。

更甚者,武帝竟至於羞於是非,不恥行乎下流。宮中生育,以至馴養一幹妃嬪佳妾,不計其數。及至夜間,武帝又不知所往,乃命駕羊車徐步循行,羊止所在,即成其寢息之所。如此流於羊車望幸之夷,豈非朝野臭足區區!於是百姓怨聲載道,終為晉室開禍端也。

晉室漸衰,四方蜂起,八王之亂由是而生。當時,江山分崩離析,門閥世族無主效忠。諸王自立為王,皆有所屬,各樹旗幟,朝野大亂。

先是,晉武帝荒淫無度,朝政腐敗,閹宦當道。邊郡不守,百姓流離失所。時有董卓諸暴徒,擾亂中原,晉室深陷其中。次年,武帝崩殂,其子體乏英主之資,閹黨持權朝野,動輒便為奸猾所蝕。

由是群雄並起,莫主莫從。諸如西川劉淵、益州李特、河南王沈、京兆孫秀、冀州竇建德、陳泰、昌黎劉毅、京兆楊復,皆不為晉籍。乘機起兵叫闐,各自居於方圓千裏之外。皆曰:"晉祚日衰,當行自立,何慚受命!"遂爾分爭朝綱,各有所屬,鹹樹小旗幟。

先是李特據有益州,人望素著,曾出使北地,擁兵十萬。而西川劉淵乃昔武帝舊將,勇猛過人,手持重兵,威望隆重。兩人反目惺惺,皆欲奪取中原,一據江山。於是先遣河南王沈帥師北上,與楊復會同攻打許昌,以為聲張。竟遭到京兆孫秀粟金之師抵禦,戰事膠著。

而孫秀雖為宦宦子弟,實乃恃才放曠,飛揚跋扈。會同楊復痛殲河南王沈部眾,旋又窺中原之野心,率領大軍猝攻洛陽。然曰洛陽有陳泰鎮守,乃與竇建德逆料之。二人久攻不下,方退兵以去。

晉室衰微,八王混戰,中原陷於大亂。時宋武皇帝蕭繹,乃河東蕭氏旁支,英勇無畏。蕭繹趁亂攬權,奮力收拾殘局,最終中興漢室,定鼎中州。

當初蕭繹入主河東,乃曹魏世族。晉室內亂之際,蕭繹得救於冉閔,遂投靠劉淵。後被委以重任,鎮守關中要沖,權傾朝野。及至晉室徹底覆沒,蕭繹乃揮師平定八王,承平中夜,宗室歸順。

諒蕭繹勇武過人,加之冷靜睿智,方能禦亂紛擾,統一天下。先是在關中駐守時,蕭繹雖身在彀中,卻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每日練兵操練,將士縝密。軍民百姓,有加徭役,無不殫精竭慮。良將佐理則如曹冏、鮑勛等,謀慮過人,機警英勇。如此堅壁淮者,深入民心,故能號令四方。

凡此種種,皆為蕭繹日後征伐奠定了基礎。及至出師北伐,從關中平陸徙引外,掃平西川、益州等叛國,聲勢日振。諸如劉淵、李特等諸侯,無不臨陣投降。次年,蕭繹大軍壓境洛陽,諸王孫秀、楊復等陣亡沙場。陳泰、竇建德則被俘就擒。

由是,中原大定。而蕭繹乘勝追擊,揮師大舉,直趨北地。沿途所向披靡,將士奮勇,威風赫赫。會同東方諸侯,坌集人馬,徹底打垮冀州、昌黎等王族寇萊。遂平定八王,納叛僥宗。於是擁百萬雄師,威震華夏,中原重歸一統。

後人回看蕭繹恢弘功業,無不為之贊頌。其實,若非蕭繹縱橫捭闔,智勇兼備,斷難最終以一介布衣挾天子而朝於閽闔。故實為我朝再造河山之大功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