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當年蔣介石若能回歸大陸,會得到什麽職務?周總理曾公開給過答案

2024-05-10歷史

蔣介石當年其實是有回歸大陸的想法的,毛主席和周總理心胸寬闊,以大局為重,也曾多次表達歡迎蔣介石回歸。如果蔣介石回歸大陸,會得到什麽樣的待遇呢?周總理曾就此問題明確給出過答案,並一度在國際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關於蔣介石回歸大陸待遇的問題,周總理是如何回答的呢?蔣介石最終又為何沒能如願回歸大陸呢?

令蔣介石陷入沈默的一封信

1949年,蔣介石敗退台灣。

起初,兵敗的蔣介石依然抱有「反攻大陸」的幻想,與美國走得很近,成為美國企圖搞分裂的工具。然而,美國雖然是當時的世界頭號軍事強國,卻是外強中幹的「紙老虎」。美國侵略北韓期間被我軍迎頭痛擊之後,哪裏還敢再與中國輕動刀兵?

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幻想破滅,才徹底明白美國佬根本靠不住,對奉化老家的思念日漸濃郁。新中國成立以後,一直心系全域,以祖國統一為重,盼望著「浪子回頭」。

原本血脈同胞之間,永遠不會有化不開的幹戈,若蔣介石能夠顧全大局,早日促成祖國統一,既能滿足自己的思想情結,又能將功折罪,取得人民的諒解。可惜,蔣介石心中一直有顧慮,他擔心若踏出這一步,未來境遇難有保障。

1956年春,一直在香港主持【香港時報】的許孝炎先生突然飛抵台灣,將一封大洋彼岸的信交給了蔣介石。原來,前些日子章士釗帶著新中國的誠意專程去香港找許孝炎,將毛澤東對台灣的「和為貴」態度,以及周恩來盼望著早日和平解放台灣的態度轉達給他。

1955年5月,周恩來總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明確提出:「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

許孝炎將他與章士釗此次會談的情況詳細匯報給蔣介石後,蔣介石沒有表態,而是拆開來信閱讀起來。蔣介石手持信件,反復看了又看,隨後陷入沈默。蔣介石的這次沈默,時間很長,似乎是在思索著非常重要的問題。

許孝炎原本還有自己的觀點想要表達,但望著長時間沈默的蔣介石,自知此時多說無益,也只好轉身默默地離開了。

在這封信之中,中共中央提到了「兩岸統一」的4條具體辦法,表達了對國共第三次合作的誠意與和平解放台灣的期許。

尤其是寫在最後的那句話,「奉化之墓廬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簡簡單單的十余字,表述的是對蔣介石能回家看看的期望,勾起了蔣介石無盡的鄉愁。

促成和平解放台灣,於公,是維護祖國統一大業,是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承擔的責任;於私,是蔣介石故土難離,來自血脈的召喚。「墓廬依然,花草無恙」,更是對蔣介石本人的尊重,也是表明對他回歸大陸的期盼。

蔣介石反復看這封信後陷入沈默,不知道真正原因是什麽,或者是出於當時局勢的考慮,也可能是對家鄉的思念,再或許,兩者各有一些吧。不論他當時在想著什麽,還是在猶豫什麽,但可以確定的是,他是有回歸大陸的想法的。

1957年初,距離上次許孝炎給他送信的時間已經過去一年之久。期間,蔣介石一直都沒有就此事表達過自己的態度,令一心希望促成兩岸統一的許孝炎頗為失望,以為此事可能會就此擱置。

令許孝炎出乎意料的是,正是在這個時候,蔣介石突然與他秘密取得聯系,召他立刻前往台北密談。許孝炎接到蔣介石的秘密邀約,頓時明白了蔣介石的意圖,不敢耽擱片刻,即刻動身前往台北。

蔣介石疑慮重重

果然,蔣介石秘密約見許孝炎後,重提和平統一之事。他雖然有心回歸大陸,卻疑心頗重,與許孝炎促膝長談許久,仍然難以釋懷。最終,蔣介石決定找一個可信之人前往北京,替自己打探一下中共的真實意圖。

蔣介石心中暫無人選,便讓許孝炎給自己推薦幾人。許孝炎思索片刻,說出了三個人的名字,分別是童冠賢、陳克文和宋宜山。蔣介石仔細斟酌之後,在三人之中選定了宋宜山。

蔣介石選定宋宜山去北京打探虛實,其實是費了一番心思的。他對去大陸的人選要求頗高,為了不授人以柄,既希望這個人不出自國民黨,又盼望著此人能夠得到大陸方面的信任,所以最終選擇了宋宜山。

一來,宋宜山昔日曾出任過國民黨中央候補委員,又是蔣介石的學生,對蔣介石的忠誠方面沒有問題;二來,宋宜山是國民黨高級將領宋希濂的胞兄,當時宋希濂是戰犯身份,正在北京進行改造,宋宜山正好可以借探親之名前往北京。

1957年,身負蔣介石重托的宋宜山輾轉抵達北京,周恩來得知後,在北京東興樓飯店設宴為宋宜山接風。席間,宋宜山也不拐彎抹角,坦言自己此次被派進京,就是為了打探中共方面對於和談的意向。

宋宜山此話一出,周恩來放下手中的筷子,雙眼望著宋宜山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

「我們都是一家人嘛!抗戰勝利後在重慶談判時,蔣先生就說了,大革命時代,國共兩黨的同誌們曾在一個房間裏開會,共一個大鍋吃過飯。希望我們未來還會在一起合作。」

彼時,宋宜山與蔣介石一樣,心中都對和談充滿疑慮。此刻,他開門見山的發問,得到了周恩來誠意滿滿地回答,當下大感滿意,此前心中所有的疑慮頓時煙消雲散。

事後,李維漢主動與宋宜山取得聯系,兩人就此事進行了一次商談。李維漢提出四項合作條件,條條都對國民黨和蔣介石表達了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足可見和談的誠意之深。

宋宜山見到這樣的4個條件後,並未提出任何異議。經過此次進京,宋宜山對大陸方面的印象大為改觀,不禁生出敬佩之情。

宋宜山覺得不虛此行,返回香港後,寫了一份近萬字的報告,詳盡地說明了大陸方面的誠意,其中不吝贊美之詞,但都是中肯的形容。可惜,這份極具參考價值的報告落入蔣介石手中後,令蔣介石頗為不滿,以國共談判時機不成熟為由,終止了進一步接觸。

明明宋宜山是蔣介石信任之人,他又帶回了中共誠意滿滿的訊息,為何蔣介石在看過宋宜山的報告後仍會大為不悅?恐怕他的惱怒,與宋宜山在報告中對大陸的贊譽脫不開關系,說一千道一萬,蔣介石的心胸還是不夠寬廣。

縱然蔣介石顧忌頗多,猶豫再三,但祖國統一乃是必然,許多愛國的仁人誌士都在為促成此事不斷奔走,曹聚仁就是其中之一。

曹聚仁是章太炎的高足,與魯迅是暢談古今的朋友,既是陳毅的至交,又是葉挺在新四軍時期的座上賓。同時,曹聚仁與蔣經國的交情也很深。身為舊中國時期的著名文人,曹聚仁雖然交友廣泛,卻始終沒有借所謂的「人脈」為自己牟利,心中裝著的始終是祖國。

1956年7月,在章士釗為了祖國統一而奔走之時,曹聚仁也曾為此事進過京。對於曹聚仁的到來,周恩來十分重視,親自在頤和園設宴招待,陳毅也親自赴宴作陪。

席間,舊交故友開懷暢談,當曹聚仁談及國共合作時,周恩來明確表態,只要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任何事情都可以坐下來共同商量。

周恩來的態度明確、誠懇、堅定,只要是為了祖國統一,他願意做出讓步。周恩來是以國家利益為重,以民族利益為先的人,為了顧全大局,他願意與蔣介石坐下來商談,聽取蔣介石的想法。

10月3日,曹聚仁又在中南海得到了毛澤東接見。毛澤東與曹聚仁見面後,對曹聚仁表現出足夠的尊重。彼時,新中國發展欣欣向榮,舉國上下一片歡騰,毛澤東卻沒有向曹聚仁誇贊新中國的發展,而是謙虛地對曹聚仁說:

「你可以多看看,到處走走,看我們這裏還存在什麽問題。」

毛主席這番話,一字未提新中國如今的發展,其實又字字不離新中國的發展。如今的新中國如何,毛主席自己不說,讓曹聚仁自己「多看看,到處走走」。同時,此舉又不是想炫耀什麽,而且還向曹聚仁請教,讓他幫忙看看還有什麽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曹聚仁提及蔣介石時,毛主席不僅沒有一味貶低蔣介石,反而明確肯定了他在特定歷史時期的貢獻,並主動表示,他想與蔣介石再握手。

無論是毛主席言語間的謙虛,還是對蔣介石的部份肯定,以及表達願意和談的意願。這些舉動,處處體現出毛主席心胸之寬廣,為了祖國統一大業,願意不計前嫌的偉大。與蔣介石的狹隘相比,可謂是高下立判。

正因為如此,曹聚仁與周恩來、毛主席接觸後,深深地感受到了大陸方面的誠意和胸懷。他對實作和平統一,抱有極高的希望。曹聚仁返回香港後,迫不及待的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自己的判斷毫無保留的轉告給國民黨方面。

可惜,蔣介石看過曹聚仁轉達的情況後,表現得並不如曹聚仁所希望的那般熱忱。蔣介石再次聯系曹聚仁時,並沒有談及和談的事,而是派曹聚仁再走一趟大陸,去蔣介石的奉化老家,看看蔣氏祖墳的情況。

可見,蔣介石猶豫再三,遷延日久,思來想去所擔心的,還是自己回歸大陸後的境遇。

此番他讓曹聚仁去奉化老家看蔣氏祖墳,囑咐曹聚仁一定要多拍照片。他這樣做,不禁讓人聯想到此前許孝炎給他送去的那封信,這是對信尾的那句「奉化之墓廬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存疑的表現。

1957年5月,曹聚仁重返大陸後直奔浙江奉化,抵達溪口鎮後,先後到了豐鎬房和文昌閣仔細檢視,又進入蔣母的墓園掃墓,期間相機不離身,可謂是處處留影。曹聚仁事畢後返回香港,將溪口拍攝的照片整理好後上交,又借機在信中提及和談之事,卻並未得到回應。

蔣介石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不同意,就這樣拖著、晾著曹聚仁。此前打探到了中共有足夠的誠意,此番又確定了奉化老家一切如故,與信中所言無異。但種種證言、證詞、證物擺在面前,蔣介石依然狐疑,始終猶豫不決。

歷史遺憾

那麽,蔣介石如何才能完全相信國共和談呢?直到一個人回歸大陸後,這才讓蔣介石下定決心。

1965年,李宗仁重返大陸後,受到了熱烈的歡迎。親眼見證李宗仁回歸大陸的蔣介石,這一次是真的相信了國共和談的可行性。因此,蔣介石迫不及待地派王君通知曹聚仁,他要親自前往香港,與曹聚仁密談。

曹聚仁得知此訊息後喜出望外,立刻動身前往北京,確定了此次談判的大綱,又急匆匆地返回了香港。一日中午,曹聚仁午睡時被突然響起的門鈴聲驚醒,他連忙起身去開門,發現來者不是別人,正是他一直在等的王君。

王君的樣子略顯狼狽,見到曹聚仁時還在氣喘籲籲,不等自己把氣喘勻了,就連忙開口:「經國到了,不方便登岸,在海上等你。」曹聚仁等得就是這句話,王君剛說完話,他就連忙出門,跟著王君坐進了來接他的轎車裏。

曹聚仁抵達碼頭後,先是乘上了一艘小快艇,又航行了一陣子,這才來到一艘豪華輪船。曹聚仁登船後,小快艇就離開了,有人走上前來,將曹聚仁引至一間客艙門前。曹聚仁剛走進客艙,蔣經國就面帶笑容地迎面走了過來。

蔣經國之所以如此熱情,其實是蔣介石已經有了和談的意願,他提前與曹聚仁秘密約見,就是希望曹聚仁能夠將雙方的情況吃透,這樣才有利於即將展開的談判。輪船邊航行,他們邊談,輪船很快就行進一處隱蔽的小港停泊。

兩人下船後,早已經有人等在岸邊,將他們一路送進蔣介石的官邸。三人經過很長時間的商討,終於達成了六項共識。事情經過多年時間,輾轉發展至今,六項條件才終於出爐,對於國共和談來說是一次歷史性地推進。

曹聚仁離開時,格外的欣喜,畢竟他多年以來的努力,總算是有了進展。遺憾的是,此後蔣介石疑竇再生,而曹聚仁、章士釗數年後又相繼離世,導致國共雙方之間的「橋梁」崩塌。

1975年,隨著蔣介石突然病逝,國共第三次合作就此擱置,祖國統一也只能由後人來繼續完成了。

雖然蔣介石因為種種顧忌和猜疑,最終沒能如願回歸大陸,但他當年如果順利回歸大陸,將會享受什麽樣的待遇?這個問題始終是後世熱議的話題。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周總理曾經就給出過。

1956年12月9日,周總理在加爾各答重申,會努力爭取蔣介石,盡全力促成和平解放台灣。當時有一位記者提問時,便直言詢問周總理,如果蔣介石回歸大陸,會不會給蔣介石一個部長職務?周總理聞言,笑著回答道:「部長太低了。」

可惜,蔣介石始終不肯相信,對於回歸大陸這件事謹小慎微,不以國家利益為重,始終考慮自己的私利。

結果,先是派人進京打探訊息,又派人去老家拍照檢視情況,等到下定決心時,又猶豫不決改變主意。終於導致國共第三次合作沒能實作,留下了歷史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