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耿炳文:大明帝國最強「防禦戰大師」,朱元璋留給孫子的「底牌」

2023-12-20歷史

耿炳文守長興,而吳人不得肆其誌。締造之基,其力為多。——【明史】

明朝初年,是一個武德充沛的時代,有擅長大兵團作戰的徐達、有擅長攻堅戰的常遇春、有擅長運動戰的李文忠,以及馮勝、鄧愈、傅友德、沐英、藍玉等文武雙全的名將,大明開國武將集團無疑是一個群星璀璨的團隊,環顧二十四史,估計也就是唐初貞觀武將團隊可與之媲美。在這些名動天下的將領中,他們都是攻城略地的佼佼者,無法評價誰最牛。但要評價誰是最擅長防守的將領,則非耿炳文莫屬,相對知名度低的耿炳文是那個時代大明帝國最強「防禦戰大師」,本期文章就來聊一聊耿炳文的故事。

耿炳文,濠州(今安徽鳳陽)人。耿炳文出身將門,其父耿君用是早期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老班底」,並官至管軍總管。至正十六年(1356年),耿君用率軍在宜興與張士誠所部交戰,耿君用於此戰中戰死。耿君用陣亡後,朱元璋以耿炳文承襲父職,並接管耿君用留下的部曲。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率部攻取長興(今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長興地處太湖口,是江、浙的門戶,也是防禦張士誠的第一道防線,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因為長興的重要性。朱元璋在長興設立永興翼元帥府,並以耿炳文為總兵都元帥,劉成、李景元為副手,鎮守長興。朱元璋占領長興後,無疑是插向了張士誠的一顆釘子,張士誠自然想著除之而後快。至正十八年(1358年),張士誠派自己的弟弟張士信率大軍攻打長興,耿炳文大敗張士信,並俘虜張士誠麾下悍將宋興祖。而後,張士誠親率10余萬大軍再攻長興,當時耿炳文所部不過萬人,眾寡懸殊,但耿炳文臨危不懼,組織明軍打退張士誠的進攻。張士誠又以圍困之計,將長興團團圍困,當時朱元璋主力皆在西線與陳友諒等部角逐,無力馳援長興,眾人皆以為長興將不保。

但耿炳文卻奇跡般地堅持了下來,並以突襲戰術大敗張士誠麾下主將費聚,粉碎了張士誠的圍困,張士誠只得無奈地撤出長興。此後,張士誠又組織了多次進攻長興的戰役,卻都無功而返,而耿炳文在長興一守就守了整整10年,10年內,使得張士誠不得越長興一步,保障了朱元璋的東線安全,也為朱元璋最終戰勝頭號勁敵陳友諒做出了巨大貢獻。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同時發動了北伐戰爭,耿炳文被任命為鎮國上將軍兼右率府副使,跟隨徐達北伐中原,接連攻克山東沂、嶧等州以及北宋舊都汴梁。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耿炳文被提拔為秦王府左相兼陜西行省右丞,並冊封長興侯(以其鎮守長興十年故),食祿一千五百石。朱元璋執政晚期,朱元璋大肆屠殺功勛宿將,那些擅長攻城略地的名將,如馮勝、傅友德、藍玉等皆被處死,只有擅長防守的耿炳文和能力相對平庸的郭英幸存。朱元璋的想法是,天下太平,不需要進攻型將領,留下擅長防守的耿炳文給自己孫子朱允炆保駕護航,足以應對局勢,耿炳文也成為朱元璋留給孫子朱允炆最後的「底牌」。

朱允炆即位後,耿炳文成為大明朝廷少有的老將,也備受朱允炆重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側」名義起兵叛亂,朱允炆遂以耿炳文為征虜大將軍,統率副將軍李堅、寧忠等30萬大軍北上平叛。彼時的耿炳文已經65歲,而朱棣正值盛年,且朱棣長期鎮守北平(今北京),多次率軍北伐北元,又深得嶽父徐達真傳,是當時最能打的名將。朱棣趁耿炳文立足未穩之際,率軍突襲耿炳文,耿炳文大敗。但耿炳文畢竟是老將,他迅速收攏軍隊,退守真定,依托城池做長期防守,朱棣只得望城興嘆。

蔡東藩評價:「炳文系偏將才,非大帥才也,滹沱河一役,事事不出燕王所料,其才之劣,已可概見。然耿炳文敗回真定,燕軍攻城不下,三日即引還,意者其猶以炳文為宿將,未易攻取乎?」

如果按照耿炳文的策略,明廷可以依靠全國的資源拖死朱棣,但是朱允炆急功近利,以李文忠之子曹國公李景隆為大將軍代替耿炳文,李景隆不過是一紈絝子弟,沒有上過戰場又好大喜功,結果被朱棣大敗,30萬明軍全軍覆沒,朱棣一舉奪得靖難之役的主動權。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攻入南京,成為大明帝國新的主人,即明成祖。因為耿炳文此前給朱棣造成很大的被動,刑部尚書鄭賜、都禦史陳瑛則「識趣地」彈劾耿炳文,耿炳文聞訊後,在驚恐中自殺,一代名將就此結束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