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胡適離開大陸之前,做了兩件事,致使偉人對他徹底失望

2024-06-03歷史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胡適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人物。

因為中國近代國共分野,文人墨客作為一個依附性階層,不是站左派就是站右派,不是英雄就是惡賊。

能被國共兩黨同時厭惡的,除了汪精衛,就數這位胡適先生了。

時至今日,胡適在中國互聯網上仍然充滿爭議。誇他的人,說他是人格獨立的民國大師,不畏強權、錚錚鐵骨;罵的人說他是公知鼻祖,崇洋媚外,一無是處。

胡適

事實上,胡適先生淪落到這個下場,純粹是咎由自取。

要知道,他也曾是毛主席年輕時的偶像啊。

後來,毛主席仍然對這位大師念念不忘,多次對他伸出橄欖枝。

如果他識相的話,是可以像黃炎培等人那樣,成為共產黨座上賓的。

可是,他在離開大陸前,卻做了兩件糟心事,讓毛主席對他徹底失望,從此徹底決裂。

那麽,胡適到底幹了什麽事呢?

所謂大師

胡適,1891年出生於上海浦東。據說他19歲的時候,曾經跟隨美國康奈爾大學杜威教授學習中國哲學史,最後以博士學位畢業。

但後來證明,他這個博士學位其實是造假的。

胡適

而且他在哲學史上,也沒有什麽過人的成就,唯一一部大作【中國哲學史大綱】更是飽受詬病,因其爛尾而被當時人稱為「太監文學」,意思是只有上面,沒有下面。

當時的文人更是嘲笑他,中國人連自己的哲學都沒有弄清楚呢,你竟然跟著一個美國人去學中國哲學,這不搞笑嗎?杜威一個美國人,能懂什麽中國哲學?

胡適後來之所以能夠聲名顯著,完全是因為他把握住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

蔡元培最出名的,就是他在北大任校長期間,搞的那個海納百川、包容並蓄的政策。

這個政策吧,你說它好,它確實挺好的。

得益於它,當時各界名流齊聚北大,百家爭鳴、文風薈萃、盛極一時,直接奠定了北大在中國教育界執牛耳者的地位。

蔡元培

但是你說它壞吧,這個政策難免有泥沙俱下之嫌。

因為要相容並蓄,所以他在招人的時候往往不加甄別,什麽阿貓阿狗都敢往裏面招,只要你有一家之言,北大就歡迎你。而胡適就是靠著這個,吃到第一口時代紅利的。

他當時僅僅只有26歲而已,根本就沒有什麽拿的出手的學術著作,在國內文壇毫無地位。

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嘛!你沒有實踐成果,又怎麽能證明你是個大師呢?

而胡適之所以能夠被北大看中,完全得益於他那個美國博士的頭銜。

畢竟美國留學博士,在當時還是比較稀缺的人物,而且也沒有什麽權威機構可以驗證真偽,很容易就可以瞞天過海,渾水摸魚。

胡適

胡適吃到的第二口時代紅利,就是北大發動的新文化運動。

當時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宗旨,就是反對孔子儒家為代表的舊文化。

只要你把住這條脈絡,無論你提出的主張有多離譜,無論你肚子裏有多少幹貨,只要反舊文化,那就是大師。

為什麽呢?

因為但凡社會運動,絕大多數參與者往往是沒有理性的,很容易情緒化的。

而當年的胡適,就是靠著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在那批不識真偽且急於破舊立新的青年學生群體中,圈了一大波的粉。

胡適也是毛主席年輕時的偶像。

1917年,毛主席在湖南反對軍閥獨裁,遭到了當時的湖南軍閥趙錫恒的追殺。

不得已之下,只好跑到北京投靠他的老師楊昌濟。

在楊昌濟的幫助下,毛主席在北京圖書館謀了個管理員的職位,暫時安頓了下來。

在北大當圖書管理員時期,他接觸到了陳獨秀倡導的新文化思想。

自此之後,他就拋棄了康有為、梁啟超的主張,轉而擁抱新文化運動,變成了陳獨秀、胡適等人的粉絲。

後透過嶽父楊昌濟的關系,毛主席也曾經跟胡適有過幾次面對面的交流。

據毛主席後來回憶,兩人談得很是愉快。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胡適先生的真面目,開始逐漸暴露於世人面前。

眾所周知,五四運動就是從北大學生的遊行抗議開始的。

可是,在這場運動中,身為北大教授的胡適先生卻一反常態,極力阻止北大學生上街遊行。

還冠冕堂皇的說什麽學生的第一要務是搞學術,不是搞政治。

可是這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的學術,於國於民有何裨益啊?

按照胡適先生的這種說法,士農工商各有本分。

農民只需要耕田,工人只需要擰螺絲,商人只需要本分做生意,大家都莫問國事,那麽請問誰來關心國家大事?

當然是以胡適先生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階層啦!

可當時國家搞成那樣,就是那些文化人士大夫的責任呀。

要不是他們無能,把國家搞得昏天黑地,學生又何至於放下書本上街遊行呢?試問哪個學生願意沒事找事對抗政府啊?

筆者認為,胡適大概就是擔心惹怒了北洋政府,封了北京大學,讓自己丟了飯碗而已。

五四運動之後,像陳獨秀、李大釗這些率先覺醒的新文化持旗手,紛紛開始尋找別的道路來拯救中國。

最後他們把目標釘選在了俄國十月革命後,傳過來的馬克思主義。

李大釗

可對於這些同僚提出的革命學說,胡適先生嗤之以鼻。

為此,還給出了那句經典的評價:少談些政治,多研究些問題。

可政治的本質是什麽?政治的本質就是站隊,就是明確自己為哪個階級說話。

你連該為誰做事,為誰說話,都沒弄清楚,你怎麽研究問題,怎麽解決問題?

所以,胡適先生這句被後人廣泛傳誦的話,實際上就是一句假大空的謬論。

不過,胡適先生也不是一無是處的,他對毛主席的人生還是有那麽一點貢獻的。

當時胡適寫過著名文章,叫做【非留學篇】,目的就是告訴你留學怎麽怎麽地不好。

彼時的毛主席對此深以為然。

1920年,中國各地的共產主義小組,打算組織一批旅法留學生。

像周恩來、聶榮臻、鄧小平、蔡和森等人,都在此次赴法留學的行列之中。

毛主席本來也是準備去的,結果就是因為看了胡適先生這篇文章,才決定留了下來,準備在中國本土尋找藥方。

這是毛主席人生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如果沒有這個決定,他恐怕很難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樣的本土化主張。

後來,隨著毛主席親自深入基層,親歷過底層百姓的生活狀況之後,對胡適的那套主張就不怎麽熱衷了。

1927年,毛主席上井岡山之後,兩人就徹底斷了聯系。

躲進小樓成一統,哪管國破與家亡

就在毛主席走上實踐救國的道路時,胡適先生卻仍舊還在搞他那套嘴炮安邦。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他投靠了國民黨蔣介石。

這也就罷了。

可他卻一邊端著蔣介石的碗,一邊罵著蔣介石的娘,還給自己撈了個直言敢諫、不畏強權的美名。

其實這哪裏是什麽不畏強權啊,他不就是看準蔣介石不敢殺他嗎?

蔣介石對這幫酸腐文人的要求是很低的,只要不給共產黨說話,不阻撓他打內戰,就算你罵他,蔣介石也會把這口惡氣給忍下去的。

除了聞一多之外,蔣介石真的很少傷害所謂的民國大師。

因為蔣介石深深的知道,這幫酸臭文人根本威脅不了他的統治,殺了他們還臟了自己名聲,何必呢?

喜歡罵就罵唄,反正我身上又不會掉一塊肉。

胡適先生既不支持共產黨,也不反對內戰,怎麽罵都不會有性命之憂的。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舉國上下抗日熱情高漲,胡適先生又發表了驚世駭俗的言論:我寧願亡國,也不抗日。

對於這幫文人而言,他們只想過好自己高高在上的小日子,什麽鬥爭,什麽革命,什麽抗日。都是些血淋淋的東西,太殘忍了!

七七事變之後,抗日已經成為主流之際,這位胡適先生居然還在唱反調。

他跟汪精衛、陳公博、周佛海等人搞了一個低調俱樂部,經常在汪精衛家的地下倉居里頭竊竊私語,指責政府的抗日主張。

這幫人都是什麽人?都是後來的大漢奸啊!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胡適是個什麽角色,不已經是和尚頭上的虱子了嗎?

要不是抗戰爆發之後,蔣介石想借助他美國留學生的身份去拉援助,而把他調任駐美大使的話,他極有可能會跟著低調俱樂部那幫難兄難弟,走上錯誤道路的。

抗戰爆發之後,軍民血戰,伏屍千裏,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每一個中國人都在奮不顧身的跟日本人拼命。

可胡適在美國幹什麽呢?

讓蔣介石出來發言吧:「駐美大使胡適對於彼使命與任務之成敗,幾乎毫不在意,此等官僚與政客,無膽、無能而不願為國家略費心神,凡事只聽其成敗,是誠可痛、可悲之至也。胡適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結果,不惜借外國之勢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損害國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彼使美四年,除為其個人謀得名譽博士十余位以外,對於國家與戰事毫無貢獻。甚至不肯說話,恐其獲罪於美國。文人名流之為國乃如此而已!」

毛主席深感失望

對於胡適先生的可恥行徑,遠在延安的毛主席一無所知。

他對於胡適的印象,還停留在20年前。

1945年國共談判的時候,國民黨議員黃炎培等人到延安拜訪毛主席。

毛主席還特地委托隨行的傅斯年等人,代他向胡適先生問好。

考察團回到重慶之後,特地在報紙上刊登了毛主席對胡適的問候之意。

胡適在看到這篇文章後給毛主席寫了一封回信,信的內容可以歸結為16個字: 放下過去,展望未來,放棄武裝,歸順黨國。

毛主席看到信後就知道不是一路人,對他大失所望,幹脆連回信都不寫了。

1948年,平津戰役後期,毛主席透過其他中間人的關系給胡適捎了話:只要留下來,給個圖書館館長還是可以的。

顯然毛主席這次就沒有上次那麽客氣和熱情了,但是還是留有余地的。

可胡適是什麽人啊?

他跟亮劍中李雲龍的嶽父 田墨軒 是一個類別的人。

【亮劍】中田墨軒

有網友評價說,田墨軒這種舊知識分子啊,對革命不屑一顧,卻對革命的果實垂涎三折。

這句話同樣可以用到胡適先生身上。

胡適天天罵蔣介石,表面上對獨裁者不屑一顧,心底裏卻對獨裁者的權力垂涎三尺。

這種人表面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是一個權力欲望極重的人。

像胡適先生這樣的曠世大才,你不給個國務院副總理,他怎麽可能舍得留下呢?給個圖書管理員,那不是「屈就」他了嗎?

拒絕了共產黨給出的最後一根橄欖枝之後,胡適繼續睜著眼睛說瞎話,為蔣介石的假和平張目,說什麽和難戰易,中國要和平,不能繼續打。

都什麽時候了,還看不清形勢!

到了1949年的時候,眼瞅著蔣介石已經是無力回天了,識相的人都已經準備跳船了,可他還是受命跑到美國,去幫將死的國民黨拉贊助。

由於美國人不看好國民黨政權,胡適先生拉贊助的任務,一如既往的失敗了。

1961年,胡適在台灣去世。

這時候他在大陸那邊已經身敗名裂,在台灣這邊也落不到什麽好。

蔣介石日記記載:晚,聞胡適心臟病暴卒。

你瞧,話裏話外都是掩飾不住的大快人心之感呀。

至於蔣給胡適的蓋棺定論,那就更是入木三分了: 蓋棺論定,胡適實不失為自由評論者,其個人生活亦無缺點,有時亦有正義感與愛國心。惟其太偏狹自私,且崇拜西風,而自卑其固有文化,故仍不能脫出中國書生與政客之舊習也,胡適之死,在革命事業與民族復興的建國思想言,乃除了障礙也。」

一個人能活到這種神憎鬼厭的地步,也怪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