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0年,當誌願軍在血戰長津湖時,蔣介石在台灣幹了些什麽?

2024-07-23歷史

【長津湖血戰】這部電影,將 我誌願軍戰士的英勇頑強,視死如歸,保家衛國的堅毅品質,體現得淋漓盡致。

每次看到電影裏真實還原了誌願軍戰士,在冰天雪地裏頑強戰鬥,最後被活活凍死的場景,心裏就忍不住一陣陣的熱淚淌過。

誰是最可愛的人,誰是最值得你紀念和緬懷的人,一目了然。

相反的,同樣都是中國人,在1950年誌願軍血戰長津湖的同時, 蔣介石 的做法,就相當地令人深惡痛絕了。

令人氣絕的是,我們的誌願軍戰士在跟美國軍隊血拼,蔣介石卻像個賣國賊,在跟聯合國軍的統帥 麥克阿瑟 拉拉扯扯,甚至打算反過來幫美國人打中國人!

1950年,誌願軍戰士血戰長津湖時,蔣介石都做了什麽賣國求榮之舉動,以至於直到半個世紀後的今天,都還要被民族大義釘在恥辱柱上?

毛主席:打!

抗美援朝戰爭從1950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誌願軍正式集結,跨過鴨綠江開始算起,結束時間是1953年7月27日。

在長達兩年零九個月,艱苦卓絕的戰役中,誌願軍戰士們經歷了數次大戰、血戰、苦戰和惡戰,有的勝利,是相當不容易的,在戰爭期間,單是陣亡將士,就有幾十萬人。

而除了陣亡人數之外,非戰鬥減員人數還要遠遠多於陣亡人數。

之所以非戰鬥減員遠遠多於陣亡人數,是因為誌願軍戰士在北韓的戰鬥,是經歷了各種嚴酷考驗的,零下十幾度的酷寒天氣,缺衣少食的後勤保障等,都會對戰士們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

抗美援朝戰役的勝利,是偉大的,是相當不容易的,反過來講,其實在戰役之初,在踏上超限戰主場,甚至是在決定是否要發起這場跨國抗戰時,中國領導人們做出這個決定,都是相當不容易的。

雖然最後拍板,決定出兵北韓的決策,是毛主席決定的,但是毛主席這個決定,也是十分的艱難的。

我們把時間撥回到1950年的夏天。

1950年6月25日,北韓半島南北韓兩國的內戰爆發,訊息傳到北京的時候,北京城正是炎炎夏日。

而聽聞了南北韓內戰的訊息的中國,也是對此相當關註。

北韓與中國的最近邊境,僅僅只有一江之隔,北韓如果被戰火摧毀,那對於當時建國也才一年不到的中國,絕對不是什麽好訊息。

因為客觀來講,北韓與中國有著共同的苦難歷史,都被日本侵略者侵略過,都曾付出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才把敵寇趕出國門。

所以,無論是從政治意義上,還是從兩國人民的感情上,都更容易相互同情,兩國因為地理因素相接近,平時也是保持著友好關系。

甚至說難聽點,北韓的存在,相當於中國在東北沿海國境線,擁有一道政治屏障,無論是哪個鄰國想要發起戰爭,都要有所顧忌。

而且,以當時北韓剛經歷過抗戰,而南韓一直處於承平的狀態,南韓的戰力相比北韓,差的不是一點半點,而南韓居然主動挑釁北韓,並演變成內戰,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南韓必定是有所依仗。

這必定是以美國為首,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發起的一次陰謀。

可是,明知道是陰謀,我們卻不能無視北韓人民軍發出的求救電,兩國關系一衣帶水,唇亡齒寒,北韓如果被南韓合並,相當於南韓背後的美國,可以直接把手伸到中國的邊境線上。

那個時候,沒有了北韓這道政治屏障,剛剛成立一年,國內民生一片雕敝,國防力量比美國差兩三個檔次的中國,如何抵擋美國的侵略?

出兵北韓,似乎迫在眉睫。

然而,即使已經到了不出兵,就要有覆滅之險的境地,以毛主席為首,黨和國家的領導人,軍方的代表人物們,還是拿不定主意。

其實,綜合當時中國的現實處境來看,毛主席等人的顧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原來,當時的中國,是實打實的內憂外患,大事小事一大堆。

一來,當時新中國成立僅僅一年不到,解放戰爭看似告一段落,其實還有許多地方,沒有充分解放,比如蔣介石盤踞的台灣,又比如尚未和平解決的西藏問題,都可以變成掣肘我們後方穩定的因素。

我們先來說說西藏問題。

當時,雖然對於解放台灣,我們只有決心而沒有實際成算,但是西藏問題是可以十拿九穩地解決的,可是如果大量精銳部隊出兵北韓,跟美國陷入僵持戰,甚至打輸了,對於我們國內的局勢而言,都不會是好訊息。

屆時,本來手拿把抓的西藏問題,可能會再度橫生波瀾。

還有台灣問題,當時我們國家,是有為解放台灣,而進行過前置準備的,比如先是解放海南島,然後著手炮轟金門,把蔣介石安插在我們家門口的炮兵陣地拔掉,然後還有其他幾座島嶼的解放,爭取清除蔣介石的爪牙。

不過饒是如此,當時我們也沒有解放台灣的成算,一來,當時我軍沒有登陸作戰的裝備,很難做到有效的兵力投送,當時的台灣,可是有十幾萬國民黨殘兵,如果我們的登陸兵力不足,那戰士們的登陸作戰就等於送死。

二來,蔣介石敗退台灣以後,由於勢力縮水太厲害,只能把大量的籌碼,押在美國人身上。

而美國為了安撫蔣介石這個傀儡,也給予了他許多武器裝備,以及所謂的「防衛保障」,比如派遣太平洋艦隊,出入台灣海峽,一來彰顯美帝國主義的存在感,順便挑釁中國,二來則是保護蔣介石。

要解放台灣,我們不僅是同蔣作戰,更是與美帝國作戰。

在這樣的局勢下,我們如果出兵北韓,有可能陷入「一處堵不住,處處堵不住」的局面的。

而且,相比起這些政治顧慮,軍委領導們更多還會從雙方戰力比方面,來考慮是否能打過美國這個問題。

在沒有實際過招之前,這種問題誰都不敢下結論。

是我們的意誌更強,還是美國的鋼槍更強?

倒行逆施的蔣介石

不過思慮到最後,毛主席還是決定要出兵。

就像電影【長津湖血戰】中的一句台詞說的那樣,「 我們把該打的仗打了,下一代就不用打了 ,」毛主席的意思也是大同小異,趁著我們部隊士氣旺盛,把問題留到這一代,總好過把留煩惱留給子孫後代。

在毛主席的命令下, 彭德懷 老總從中南軍區提前趕到了東北軍區,而軍委下定決心參與抗美援朝之時,則正是彭老總領兵出征之時。

而相比起我們的國家領導人,為了是否出兵北韓,而慎而又慎地反復考慮、舉棋不定、苦心孤詣的時候,同為我們華夏人一奶同胞,但是背刺我們的蔣介石,他的想法,則要自私自利地多。

韓戰還沒開始進入實際階段以前,蔣介石就已經迫不及待地站了隊。

我們這邊剛剛出兵,蔣介石那邊,就已經跟麥克阿瑟勾肩搭背,高調地出現在同一張報紙的同一版面,照片中蔣介石笑得燦爛,麥克阿瑟也笑得如同狐貍。

兩人是有理由高興的。

因為麥克阿瑟從蔣介石這裏,得到了蔣介石會出兵北韓,支援聯合國軍作戰的承諾。

而蔣介石,他的心情更好,甚至可以說是興高采烈,蔣介石那一年的日記中,有一篇曾經這樣寫道,「 天賜韓戰,最應感謝上帝……使美國仗義抗共,不放棄遠東,以轉移整個局勢也!

可見,蔣介石是從未放棄過「重返大陸」的野望的,他雖然龜縮於台灣島一隅,面對解放軍,只能被動防禦,但如果解放軍入朝作戰,蔣介石覺得,自己未嘗無機可乘。

這是蔣介石直白明了的想法。

1950年6月25日,北韓內戰開啟戰端的當天,蔣介石都沒等南韓求到自己頭上來,就「慷慨」地表示:如果李承晚向台灣發出求救,自己一定傾力相助。

這是蔣介石等待已久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蔣介石這樣倒行逆施的想法和做法,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都是不能原諒的。

1950年11月20日,蔣介石收到了麥克阿瑟的電報,正式邀請蔣介石派出台灣兵力參戰北韓。

這一天,正是1950年11月27日發起的長津湖戰役的前一周。

蔣介石打算在我軍背後來一刀

長津湖戰役,歷時28天,我軍共投入兵力第9兵團第20軍、26軍、27軍共15萬人。

而美軍的參戰部隊,則是第10軍(陸戰第一師),共有海軍陸戰隊第1師、第3步兵師、第7步兵師等三個師,兵力10萬余人。

之所以調了陸戰第一師,這個美軍王牌部隊,擔任長津湖戰役的任務,是因為此時的麥克阿瑟,早已經被中國人民誌願軍打迷瞪了。

麥克阿瑟有個綽號,「五星天皇」,這個綽號充分顯現出麥克阿瑟這個人的驕狂傲慢。

在我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戰役即將發起的時候,麥克阿瑟就說,「聖誕節前」我們就能回家過節。

意思是在聖誕節以前,他手下的美軍就能結束戰事,打道回府。

可現實卻把麥克阿瑟的臉扇腫,從10月25日,我軍發起第一波攻勢,到11月5日第一次攻勢的結束,我軍不僅把敵軍從鴨綠江邊,趕到了清川江以南,而且還擊斃、俘虜了敵軍1.5萬余人。

不僅如此,別說聖誕節了,在接下來的長達半年多的攻防節奏中,我軍都是壓著麥克阿瑟的部隊在打,尤其是11月27日的長津湖戰役,歷時28天,徹底把抗美援朝戰爭的局勢,給扭轉了過去。

經過初期的較量,麥克阿瑟不得不承認,誌願軍的戰鬥力,是十分強大的,為了不再吃敗仗,麥克阿瑟便在1950年11月20日當天,找到蔣介石,讓蔣介石一起出兵。

無論是驅狼吞虎,還是保存實力,總之麥克阿瑟跟蔣介石也沒客氣,讓蔣介石派出精銳部隊,參與對付誌願軍。

收到麥克阿瑟的訊息,蔣介石立馬興奮了,他認為,這是在盟軍美國人面前露臉,讓麥克阿瑟承自己的情的大好機會。

於是蔣介石馬上命令最精銳的52軍做好戰前準備,隨時支援美國人!

不僅如此,他還在軍隊開拔之前,提前派出了一個「高參」去韓城,跟麥克阿瑟商量聯合作戰事宜。

11月30日,長津湖戰役的第四天,是整場持續28天的戰役中,最為慘烈的一仗,第9兵團主力部隊在冰天雪地中,跟美軍頑強作戰,誓死不退一步。

在全戰過後,統計戰鬥減員時,第9兵團因戰鬥傷亡而減員19202人,此外凍傷減員多達28954人,直接在陣地上凍死的誌願軍戰士,多達4000余人!

在後來1988年晉升上將軍銜的遲浩田將軍,在長津湖戰役中,就是27軍的某營級教導員,後來他回憶這場戰役時,曾流淚著淚難過地說,「當時全營,只有我一個人沒有凍傷。」

長津湖戰役的勝利是可貴的,但代價也是可怕的,如此一來,企圖在此戰中,助紂為虐,背刺誌願軍的蔣介石,其行其言,則更是令人深惡痛絕。

不過好在是,蔣介石的計劃最後並沒有得逞,原來,麥克阿瑟雖然找到蔣介石,希望聯合作戰,蔣介石也答應了,奈何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他擔心美國此舉,會帶來新的國際爭端,因此否定了麥克阿瑟的提議。

雖然蔣介石曾在此後的一兩年裏,數次對杜魯門表「忠心」,說好話,希望能夠為美軍在北韓的作戰「錦上添花」,可杜魯門並不領情,甚至連個口實都不願留下。

後來,麥克阿瑟連戰連敗,被美國又一員將領克拉克取代後,蔣介石「襄助美軍」的想法,更是變成了可笑的一廂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