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宋濂是明朝初期的重臣,經常惹得朱元璋不高興

2024-06-01歷史

宋濂是明朝初期的重臣, 經常惹得朱元璋不高興

宋濂是明朝初期的重臣,也是明朝有才幹、有學問、有見識、有擔當的忠臣。這樣的人,行事但求順天應人,合符中節,並不一味地阿附君上,因而,常會拂逆主上的意誌,直言諫諍。「諫諍者疏,諂諛者親。」既是人之常情,也是千古不易的規律。然而,所謂卓異之士,就是要克服這種常情對自己的羈絆,為常人所不能為、不敢為。

宋濂經常惹得朱元璋不高興。當然,也不是所有諫諍都對,不見得提意見就都能提到點子上。終於有一回,朱元璋抓住宋濂的毛病。氣急了,派錦衣衛去宋府抓人,要砍頭。朱元璋脾氣大、性子烈,朝中大臣嚇得鉗口噤聲,無人敢為宋濂說話。訊息傳到內宮,皇後馬氏安排午膳,全部點素菜,且一身素凈的裝扮。朱元璋見了,問:你今天怎麽了?吃得也素,穿得也素。

馬皇後面色平糊安靜地施禮奏道:臣妾聽說今天要斬宋先生,臣妾不能救他,就吃素穿素,為他祈求到陰間平安吧(「聊為持齋,以資其冥福耳。」)說完,她眼皮不擡,默默地為朱元璋布菜。

朱元璋聽馬皇後如此說話,沈吟片刻,心有所悟,揮手叫人:騎快馬傳旨,赦宋濂。(「即弛驛赦之。」)

明朝首位亂政的官宦王振,任司禮太監,權傾朝野,不可一世,其為人極其狡黠,很有心計。王振為了結黨營私,籠絡朝中大臣,他看中了自己的同鄉、進士出身的官員薛瑄。薛瑄是理學家,秉持讀書人的氣節,不屑與宦官結黨,不理王振。

朝廷任命薛瑄為官,王振在皇帝面前也說了好話 ,但薛瑄認為自己有德行和能力,朝廷能用就用,不用自己並不著急,靠內監而用,對讀書人來說是十分羞恥的。就像後來的陜西高陵人、狀元呂柟一樣,與宦官劉瑾是同鄉,劉有意結交,呂卻不予理會,連頓飯都不屑與之同吃,更不要說拉攏組織同鄉會了。

薛瑄因此深深地得罪了王振,王振找了個機會,陷害薛瑄,要殺頭。薛的門人學生紛紛奔走求告,希望能免老師一死。王振家有個燒火的老仆人,邊燒火邊哭,有人報告王振,王振問老仆為何痛哭。老仆回話:老奴聽說薛先生今天就要被殺頭了,忍不住……王振見先前已經有朝中大臣紛紛為薛瑄講話說情,現在看見自己家的老仆人都為之由衷地啼哭,善於伺察人意的王振見眾怒難犯,就沒有將薛瑄處死。

尊貴如馬皇後,卑賤如燒火老仆,在他人危難之時,都各自量力而行人間大「義」,此德此義,無高下多少之分,皆可浩然長存於天地之間。

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即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做壁上觀望,是怯懦自私的小人。人人都如此怯懦自私,這個世界就沒法生存了,必然災害並至,加速消亡。

公權所在,道心仁義所在,一旦職掌公權力者有絲毫偏私,不公不正,即失道虧心,傷仁害義,天下必有反應。在上者失道虧心、傷仁害義毫厘,民必差之千裏相隨,正所謂「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墨子認為,天的意誌是:「賞善伐暴」,用以維持世界的平衡,否則,善良易被欺負,人就不從善良了,世界就很快消滅了。所以他認為:「天欲義而惡不義」。就是說,做了不義之事,見義不為者,不僅是儒家所鄙視的「無勇也」,而且是要遭到天譴的:「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

人之樂為仁義,其實是為自己儲存仁義,天下仁行義舉者多,則惠及人人。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