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朝的戶籍制度真的限制了社會的流動性嗎?

2023-12-07歷史

提到明朝的戶籍制度,很多人會覺得明代的戶籍制度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度,限制了人身的自由,以至於影響了社會的階級流動,更有甚者拿出來跟印度的種姓制度相提並論。然而事實真的這樣嗎?

其實,明代的戶籍制度整體而言一直在盡力適應社會經濟的變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主要表現在戶籍制度的制定者、踐行者、參與者都對此做出了相應的努力。這從明代附籍政策的制定、執行及落實中可以看出。在面對流民問題時,明朝的中央政府制定了附籍政策,並視流民的規模、區位做了相應的調整。明代的地方政府在執行的過程中,也會因地制宜,並非一味的執行中央附籍政策,而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流民作為附籍政策的參與者,利用附籍政策甚至可以為自己謀取科舉和經濟利益。

明代出身軍籍、匠籍的名臣眾多

到了明代中期之後,隨著社會商品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明代商人的社會地位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明朝政府甚至為了讓鹽商子弟能夠參加科舉考試,而單獨設定了商籍,並且商籍擁有單獨的科舉名額。這和我們以往刻板印象中那個「重農抑商」的明朝完全不一樣。而以明代的南直隸為例,一共有77科進士,各個戶籍的進士數量由高到低是:民籍進士2421人,占比為68.24%;軍籍780人,占比為22.01%;匠籍184人,占比5.19%;官籍75人,占比2.11%;竈籍42人,占比1.18%;儒籍17人,占比0.45%。

明·【南都繁會圖】

明代77科南直隸進士統計表

而我們一般印象中的官籍和儒籍進士數量竟然不是最多的。而在眾多進士之中,嘉靖朝的內閣大學士趙貞吉就是匠籍出身,另一位我們熟悉的一代名臣張居正是軍籍出身。而這些都不是特例,比如葉向高、趙誌臯、王家屏等等都是出身軍籍,數不勝數。總的來看,明代出身軍籍官員其實一直占科舉很大比重,至少有四成之多。這和近些年來互聯網上傳播的那種「明代軍籍都是打仗的農奴」的謬論所描述的大相徑庭。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縱觀整個明代唯一沒有軍籍官員名額的是眾正盈朝的崇禎時期。

張居正

總之,明代的戶籍制度是一個彈性十足、富有張力的制度,並且在整體上能夠做到和與明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麽呆板和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