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9年,蔣介石退守台灣,是誰在背後出的主意?又為何會選定台灣

2024-01-26歷史

1948年11月,三大戰役剛開始不久,蔣介石就嗅到了失敗的味道。他緊張地召開了秘密會議, 參會者都是親信。會議只有一個主題:如果打敗了,我們往哪裏跑?

其實,「如果」兩個字,可以去掉,國民黨政權走向失敗,瞎子都知道。去哪裏是個問題,蔣介石能選擇的路線並不多。

這次會議後,他最終將目光投向了台灣。他是怎麽想到的?其過程中的細節又如何?本期內容,將為你揭開歷史的面紗,看透蔣介石如何選中了台灣。

秘密會議上,有人建議,模仿當年抗戰,向川藏線那邊跑。後面不行,還可以去緬甸搞流亡政府。蔣介石皺了皺眉,心裏一陣翻騰:老調重彈。西南還可以考慮,但緬甸有什麽?除了密林還是密林,而且又是明朝亡國的路線,晦氣!

又有人說,可以考慮海南島,後面能退到菲律賓。沒等蔣介石說,另一幫人就反駁了,海南島耕地有限,向來又土又窮,怎麽養活軍隊,怎麽發展工業。這個提議,又被滅了。

宋美齡看場面難堪,就勸蔣介石說,總統你可以考慮去瑞士。蔣介石嗯了一聲沒說話,他對這個答案也不滿。他想,去歐洲是民國名人下野以後的路,我可不想總下野。再說,去了瑞士,那我能有軍隊嗎?一切的一切,不都回到以前,除了有點錢,我能有什麽?

氣氛陷入了冰點。這時,有位學者緩緩開口說,可以去台灣。蔣介石的眼睛亮了,一半因為學者,一半因為台灣。

先看學者。這個人,叫張其昀,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教育家,來自蔣介石最喜歡的浙江寧波,是正宗的老鄉。

張其昀出生於1900年,參加過五四運動。1927年,他進入南京中央大學任教。1936年,受竺可楨聘請,擔任浙大的史地學系主任。在竺可楨和張其昀的努力下,浙大揚名立萬,從普通的地方性大學,成為知名的綜合性大學。張其昀在浙大一幹就是14年,培養了眾多傑出弟子,其中院士就有5個人。張其昀和竺可楨,一個文科,一個理科,終究走上了不同道路。

張其昀認識蔣介石,過程有點諷刺,蔣介石雖然自命是全民族的抗戰領袖,但從沒忘了搞老鄉會。抗戰時,張其昀透過同鄉陳布雷,認識了老鄉群群主,蔣介石。很快,張其昀和蔣介石就走得越來越近,成了智囊團的成員。

蔣對張的學識、人品很欣賞,倍加信任。當然,也可能因為蔣身邊的飯桶太多,顯得張就非同一般。更何況,台灣這個方向,也受蔣介石的欣賞。蔣介石是什麽人?當年他在上海灘上身無分文還倒欠一堆債,後來攀上陳其美,在後來混到廣州,靠騙靠裝成了孫先生的大弟子,主管黃埔軍校。他治國理政沒啥大智慧,但打小算盤還是很有腦子的。

蔣介石知道,國民政府裏對逃跑路線早有討論,基本上分為西跑跑和東跑跑。西跑跑們認為,應該去大西南,東跑跑們認為,應該出海,方便跑遠。兩派有時候還吵得不可開交。蔣介石心想,吵什麽?小孩子才做選擇題,大人全都要!

於是,國民政府先做好了去西南的準備。後來到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後,國民黨還一度名義上搬到了重慶。但蔣介石要另一個答案,因為他自己都不信西跑跑們能守得住。而張其昀則是東跑跑的代表,他把答案說到蔣的心坎上,台灣!

張其昀繼續慢條斯理地說,選台灣,在下有幾個理由。

第一,地理上,台灣位於太平洋,和大陸之間隔著海峽,海闊浪高,解放軍現在沒有海軍,所以能夠暫時阻擋他們追擊。

第二,農業上,台灣島地處副熱帶和熱帶,氣候溫暖,物產豐富,島上土地利用率高,植被茂盛。糧食能滿足軍民所需。

第三,經濟上,清政府簽署【馬關條約】後,日本人占領了台灣,建造了很多軍事基地,打也有一定的工業基礎,這些都適合拿來利用,實作經濟起飛,建成我們反攻的基地。

第四,台灣島和太平洋之間沒有隔離,對美國很重要,是遠東防線的一部份。將來,美國肯定會重視這裏。說不定,還會保護我們。

第五,台灣島長期和大陸阻隔,革命力量薄弱,正好便於我們去穩定社會。

張其昀研究地理,對台灣考察了很久,把情況說得很詳細。同樣,他又研究歷史,最擅長推測封建帝王的想法。他知道,蔣介石的想法是既要跑得安全,又要跑得有面子、有希望。因此他才敢斷言,台灣就是最好的選擇。

蔣介石對此非常滿意,頻頻點頭,誇贊一番張其昀,會場上的氣氛變得輕松起來。搞得不像是計劃敗退,而是要慶祝大獲全勝。

張其昀畢竟只是文人,沒搞過軍事,政治經驗也有限。他提出建議可以,但具體執行由誰來?蔣介石需要找個人。他找了誰,請向下看。

向台灣撤退,存在一個困難,那就是台灣的治理基礎。本來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和澎湖列島交還給中國。中國政府將之劃為第15受降區,由陳儀掌管台灣。陳儀帶著幫軍官幕僚,就任台灣警備司令。

論輩分,陳儀算蔣介石學長的學長,1907年,他在日本士官學校第五期炮兵科畢業。此時的蔣介石,根本連這所學校的門都摸不到。即便後來,蔣介石也只上了日本士官學校的預科班振武學校;論資歷,陳儀算國民黨元老,是辛亥革命浙江省光復領導者之一。1924年,他倒戈孫傳芳,蔣介石在浙江的北伐因此成功。後來,陳儀又成了福建省主席、行政院秘書長。

但是陳儀的能力不行,在福建,他就搞得民怨四起。掌管台灣後,國民黨駐軍風氣亂七八糟,文官又想著過來撈一把,社會治安反而變差了,陳儀卻不斷提高稅收,擴大專賣,造成惡性通貨膨脹。

1947年2月28日,台灣人民開始遊行示威,陳儀處置不力,居然要求對民眾開槍掃射,二二八事件發生了。事後蔣介石對陳儀很有看法,把他撤職,即將到來的接替者是陳誠。陳誠是蔣介石的親信,這份關系,來得很走運。

1925年,陳誠跟著鄧演達進入黃埔軍校,擔任教育副官。一天清晨,陳誠訪友歸來,因為玩得很興奮睡不著,寢室又沒通電,陳誠就幹脆拿了一本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跑到操場邊閱讀。

正巧,蔣介石巡視,碰上了陳誠。蔣介石很詫異,還有這樣努力的好學生?他隨手翻了翻陳誠手中的書,看到上面確實有筆跡。再一問內容,陳誠對答如流,蔣介石贊許地點了點頭。

第二天,蔣介石當眾宣布,陳誠任少校炮兵隊長。當然陳誠是浙江人,算是進了老鄉群,這同樣是加分項。抱住蔣介石的大腿,陳誠青雲直上,很快就成了黨政軍重要人物。甚至有人偷偷給他起了外號,叫小委員長。

1948年12月24日,蔣介石突然下令,對台灣省政府改組,將陳誠任命為台灣省主席。這個訊息很突然,陳誠自己事先都不知道,他的第一反應是這個責任太重大了,還是推了好。蔣介石很快又發來電報,「著即接任,毋庸推諉」。意思很明白,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第二天,蔣介石任命蔣經國,擔任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陳誠這才懂了老校長的意思,這是讓我和太子一塊經營好台灣啊。沒辦法,放手幹吧!

陳誠雖然打仗不行,但是執政管理還是有一套的。他到台灣後,立即搞了軟硬兩手。硬的是治安整頓。此時,從大陸來的軍民越來越多,為了避免出亂子,他要求凡是軍人,必須交出武器、集中整訓、聽從調遣。凡是民眾,都要嚴格審查,避免有革命分子混入。軟的,是經濟發展。

陳誠知道,二二八之後,雖然表面上的反抗沒有了,但台灣人心裏還是有氣。他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又放出口號「人民至上,名聲第一」。隨後,陳誠開始主抓台灣經濟。陳誠說,經濟是最重要的,不搞好經濟,這個島就會沈了。

他剛來時,台灣物價指數是二戰前的11倍,到1949年6月,物價指數上升到二戰前的131倍。看來,不進行幣制改革不行了!

我們都知道,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在大陸推行過幾次幣制改革,從法幣到金圓券、銀圓券,結果越改越亂。陳誠在台灣的幣制改革,還真的成功了。

他冒險跑回了南京,找到國民黨政府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好說歹說,終於在上海解放前夕,拉到了八十萬兩黃金運到台灣。有了黃金儲備,就有了底氣。陳誠宣布,嚴厲打擊金融投機,隔斷台幣和金圓券的聯系。

同時,從上海運來台灣糧食8700多噸,又從國外購買了1萬噸。有了錢、有了糧,經濟起死回生,蔣介石的退路總算是暫時保住了。

後來,陳誠甚至還學起了老對手,在台灣搞了減租運動、土地改革、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陳誠做的這一切,當然是為了蔣介石和國民黨反動派逃跑準備。但客觀上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他的努力,也確實讓台灣人民有所收益。

1949年6月1日,蔣介石正式到台。第二年,他宣布復職,做起反攻大陸的美夢。

然而,歷史潮流不可阻擋。無論張其昀選的退路多好,無論陳誠把退路經營得多好,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中國站了起來,人民也站了起來。台灣,也終將回到祖國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