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戰勝利後,劉少奇提出的發展政策,為何得到中央肯定?

2024-02-01歷史

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中國人民面臨著兩條道路的選擇,一種是國民黨蔣介石提出的「中國之命運」,即繼續實行國民黨一黨專政,排斥共產黨和其他民主力量,可能會把中國引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老路。

而另一種是中國共產黨毛澤東提出的「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即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一個包括各黨派、各階層、各民族在內的民主聯合政府,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國家。

在此基礎上,國共內戰不可避免產生。而這時劉少奇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

這種策略到底是什麽?為什麽有人說這個策略是決定新中國勝利的關鍵性決策?

所謂的「向北發展,向南防禦」即大力向東北華北地區發展,建立根據地,同時將江南的部隊轉移到江北,向南做好防禦。

向北發展就是要繼續打擊敵偽勢力,完全控制熱、察兩省,尤其是要發展東北力量,盡可能控制東北地區。向南發展其實就是要收縮戰線,集中兵力準備對付國民黨的大舉進攻,從而保障主力完成「向北發展」的任務。

從1944年下半年一直到日本投降,中央的戰略方針一直都是全面擴大解放區,重點就是向南發展。

但是,抗戰勝利之後,日本投降以後,中國的命運就變成了如何建立新中國的問題。到底是接著國民黨的老路,還是跟著共產黨開辟一條新道路。

這個時候就需要考慮未來的發展,如果還是一味向南發展,甚至是到國民黨統治的腹地進行發展的話,勢必會遇到困難。

更進一步地說,當時的東北地區反而因為各種勢力交織,國民黨的勢力並不算強大,而且「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關鍵就在於東北。

那麽,為何東北在那時如此重要呢?

當時,毛主席在進行政治報告的時候,就多次強調:「東北四省淪陷時間最長,又是日本侵略者的產業中心和屯兵要低,我們要加緊在那裏的工作。」

抗戰勝利之後,毛主席更是愈發覺得東北地區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我們現在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還有東北,那麽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

因為在日本投降之後,東北的戰略地位就變得更加重要了。

東北地區不僅僅幅員遼闊,土地肥沃,更為關鍵的是交通和各項基礎設施都比較發達和成熟,可以直接利用的軍事設施也比較多。

更為關鍵的是,東北臨近蘇聯,如果能夠徹底控制東北,那麽就意味著可以改變解放區長期被敵人包圍的困境,而且還可以有一個強大的後方基地,可以為全國的戰場及時做好各種補充。

與此同時,如果東北再次落入國民黨之手的話,上述的優勢不僅不復存在,更為關鍵的是,解放區就會處於國民黨部隊的南北夾擊之下,對於整個解放戰爭的勝利是極為不利的。

所以, 在1945年9月17日,劉少奇電聯毛澤東、周恩來:「東北為我勢所必爭,熱、察兩省必須完全控制,為了實作這一計劃,全國戰略必須推進‘向北推進,向南防禦’方針。」

這也是劉少奇第一次提出的戰略方針,後來毛主席在復電之後,正式確立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

同時,劉少奇也指出了當前面臨的兩個問題,一個就是要堅決舍棄南方其他根據地。因為對於當時的共產黨來說,全國的力量和國民黨仍有較大的差距,雖然經過了抗日戰爭的洗禮,中國共產黨已經有了比較大的規模,但是和國民黨相比起來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

更為關鍵的是,對於不少的南方根據地來說,本來就是共產黨辛辛苦苦拿下的,而且不少的根據地也都是當地的共產黨人苦心經營非常多的時間才做好的,而這個時候要直接放棄,很多人在開始是不太理解的。

但是,在他們聽完劉少奇的解釋以後,也同意了。

因為,對於當時的國民黨來說,他們的主要兵力都在南方,尤其是在長江以南地區,國民黨的腹地有著大量的軍隊部署,如果這個時候不能夠把兵力集中起來,那麽就難以抵抗國民黨的大舉進攻,向北發展就無從談起。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發展東北,因為當時的東北地區大部份依然在蘇軍的控制下,可以說莫斯科和東北蘇軍對於共產黨在東北的發展在當時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的。

在二戰之後的雅爾達會議上,可以說是對於中國的主權也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當時對於東北地區的劃分,蘇聯也有著自己的考慮。

在日本人被趕走之後,史太林曾經公開宣布支持蔣介石,因為當時蘇聯對於中國一直是兩頭押寶,尤其是在抗戰勝利之後,他更加看好國民黨,並且希望能夠拉攏到蔣介石。

不過,美國自然不會同意蔣介石和蘇聯走得太近,所以很快便從中作梗,而且蔣介石態度也比較搖擺,而且1945年10月1日,蔣介石更公開要求蘇聯同意一艘美國艦船在大連停靠,蘇聯方面對此極為憤怒。

因此,這樣的情況下,蘇聯的態度對於共產黨方面就變得更加親近了。所以,就在十月份,蘇聯把大部份的軍隊都撤了出去,而且絕大部份的管理權都移交給了共產黨。

自此,東北的主動權就轉移到了共產黨手中,東北的局勢也變得逐漸明朗起來。

「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是經過歷史證明是正確的。它是以東北為重點,充分利用蘇聯紅軍的援助和東北的工業基礎,迅速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為後來打敗國民黨創造了有利條件。它根據抗戰勝利後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而及時確定的,更是體現了黨中央的高瞻遠矚和靈活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