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老蔣敗退台灣時,為何要帶走正一派63代天師?背後原因可不簡單

2024-01-21歷史

在閱讀此文後,麻煩您點選一下「關註」,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49 年,伴隨著國民黨政權在南京徹底垮台,以蔣介石為首的一眾殘部也逃至台灣。

鮮為人知的是,跟隨蔣介石赴台的這批人中,除了國民黨余孽以外,還有一位特殊的同行者——「正一派」天師張恩溥。

蔣介石為何要帶走張恩溥?來到台灣之後,張恩溥的境遇又是怎樣的?

戰敗赴台 「天師」同行

1947年6月開始,隨著解放軍全面發動戰略反攻,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連戰連敗,徹底喪失了戰爭的主導權。1948年底,眼看著戰爭局勢對國民黨愈發不利,蔣介石深思熟慮之後,決定采取幕僚建議,開始著手部署撤台工作。

彼時,盡管國民黨的現有力量已經無法再迎戰,也不能再撤到更安全的西北、西南地區,但不代表蔣介石的狼子野心會就此消失。撤離台灣看似是窮途末路之舉,實際上他早已做好兩手準備。只要蔣介石帶去台灣的軍事力量發展起來,國民黨反攻大陸之日,便指日可待了。

除了帶走軍事裝備外,蔣介石還派人從淞滬地區運走1500多船物資,一並帶走的還有1500萬元銀洋和1.5億元美鈔。物資基礎解決後,蔣介石聽從一位「高人」建議,開始挑選隨他赴台的人。被他選中的大多身份不凡,但也絕非什麽富豪權貴。

那麽,他們都有誰呢?有「正一派」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喇嘛教第七世活佛章嘉、著名教育家傅斯年、畫家張大千和襲奉三十一代「衍聖公」的孔德成。他們或者精通宗教,或者在教育領域有所建樹,總之各有各的強項,都是各自領域的「大紅人」。

不難預見,蔣介石為何要點名帶著道教、佛教和儒教的三位話事人,以及學術界大咖一同赴台。他畢生最熱衷於傳統經學,尤其酷愛【論語】、【孟子】和宋明儒學。之所以要這樣做,正是為了利用中國傳統學術控制大陸,從而幫助他更好的達成「東山再起」的最終目的。

事實也確實如此,章嘉所屬的蒙古活佛自清朝康熙帝開始便大受尊崇, 一直在朝廷霸占著國師的地位。清末民初後,章嘉又榮獲民國大總統的「宏濟光明大國師印」。而另一邊作為道教掌門人的張恩溥也不遑多讓,他能夠被蔣介石選中,也是有著相同原因的。

道教後人 得蔣重任

張恩溥,1904年生人,是「正一派」第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的兒子。自從清王朝覆滅後,正一教的輝煌也蕩然無存,成了清皇室的隱形「遺產」。不幸中的萬幸是,雖然張元旭彼時領導的正一派境遇艱難,但因為有了袁世凱的竭力擁護,倒也沒發展到落魄不堪的地步。

袁世凱接掌民國政府的權力後,為了鞏固自身地位,軍閥出身的他派使者和張元旭會談,還親賜其「道契崆峒」的匾額。有了袁世凱的撐腰,正一派姑且尋得了一處「避難所」,然而,隨著袁世凱的倒台,作為道教新一代接班人的張恩溥,又再次陷入了舉步維艱的困局中。

張恩溥雖然是根正苗紅的張氏嫡系長子長孫,但從小就先天駝背,一直承受著家族長輩的質疑。為了挑起父親的擔子,張恩溥十幾歲就學通了道法和符箓,二十歲時便執掌天師道之玉印和法劍。然而縱使已取得如此成績,年輕的張恩溥心中,卻還有個未了的心結。

眼下,正一派雖然在張恩溥的運作下慢慢有了起色,但仍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失傳危機。在當時的國內,人們對道教的關註度微乎其微,更不必說是否信任道教的實力。而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盡快擴大正一派的影響力,如此才能讓民眾信服,穩住正一派的地位。

1927年秋,上海遭遇了罕見的特大火災,連續七日都未曾停止。蔣介石多方嘗試未果,心急如焚,只得向張恩溥求助。張恩溥抵達後,在龍華廟設定步罡踏鬥,沒成想這一作法竟真的讓天空下起了暴雨,止住了火情。

為了嘉獎張恩溥的這次「救世之功」,心情大悅的蔣介石任命他為國民黨第二十軍的副軍長。而親眼目睹張恩溥求雨成功的老百姓們,從那以後也爭相湧入道觀祈福,落魄的正一派終於重煥往日榮光。

張恩溥的地位有了質的提升,然而面對唾手可得的名利,那時一心想要復興道教的他卻並不太在意。直至抗戰前,他一直在江西貴溪上清鎮的「祖傳之嗣天師府」居住,偶爾會去上海、蘇州兩地從那家道教活動。戰爭爆發後,張恩溥更是退隱龍虎山,期間從未露面。

那段時間,張恩溥就像「人間蒸發」一般,沒有任何訊息。他再一次出現,是在抗戰後「上海市道教協會」成立之時。這個想法是他提出來的,但也離不開國民黨官員、上海民政局局長張曉松的幫助。就這樣,張恩溥又和國民黨勾結到了一起,直至國民黨撤往台灣。

余生落魄 潦草而終

解放戰爭進入尾聲後,自知大勢已去的蔣介石開始籌備撤台事宜,而張恩溥是他頭一個勢在必得的拉攏物件。一方面,張恩溥早年便已被蔣介石授予官職,雖然沒參與過戰事,但也是國民黨的一份子;另一方面,張恩溥和兒子如若能到台灣,國民黨也能更好的操縱正一派。

因此,在出發前往台灣前,蔣介石特別叮囑張恩溥,要他和兒子張允賢務必要帶著祖傳的玉印和法劍。那時的張恩溥只當蔣介石是想助他振興道教,欣然同意,卻並不知後者暗中的「如意算盤」。自始至終,張恩溥的正一派只是蔣介石的政治棋子,又豈會真的那般好心呢?

1951年,在蔣介石的操縱下,張恩溥於台北創立「台灣省道教會」,並出任理事長一職。考慮到張恩溥常住的天師府離台太遠,蔣介石大手一揮,又給他在台北造了個「仿制品」。在張恩溥的發揚下,信仰道教的台灣民眾僅過幾年便飆升至85%,碾壓了靈寶派等本土教派。

為了方便張恩溥處理道教教派的相關事務,台當局還為張恩溥成立了「嗣漢天師府駐台辦公處」,這更加激勵了張恩溥在台灣發揚道教的野心。得益於蔣介石這個「靠山」,他在隨後數年裏三度擔任台灣省道教會理事長,還會定期到東南亞國家宣傳教義,可謂忙得不亦樂乎。

然而好景不長,蔣介石傾盡全力的支持沒能換得他預期的效果。張恩溥的正一派雖然有了名聲,卻依然沒找到多少信徒。鑒於成效不佳,1957年,台當局讓立法委員趙家焯接任理事長。被踢出權力圈的張恩溥不甘於此,很快便又組建了「道教居士會」和「道教大法師會」。

可彼時的張恩溥已是「日落西山」,再也不是當初那個呼風喚雨的國民黨「座上賓」了。隨著孔子之孫、儒教話事人「衍聖公」孔德成的崛起,張恩溥的影響力愈發大不如前。1969年12月25日,在茍且強撐十年之後,張恩溥抱憾病逝於台北,終年65歲。

諷刺的是,盡管「正一派」早已不復如初,可圍繞這個教派的紛爭卻遠沒有結束。張恩溥死後不久,正一派便掀起了「天師之位」的爭奪戰,在理事長趙家焯和張家族人的商議下,堂侄張源先最終成為第六十四代正一派天師。

儒家正統 得以善終

相比於張恩溥的落魄退場,身為孔子第七十七代孫的孔德成就幸運多了。1920年2月,孔德成臨出生之際,北洋政府為了保護他和母親不出意外,不僅派出重兵看護產房,還特別指派了一位大將軍坐鎮。正因如此,孔德成才能夠成為孔家第三十一代「衍聖公」。

北洋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視孔德成,其實並非是真情流露,而是為了借助其孔氏後人的身份證實,北洋政府是正兒八經的「正統」政府。後來,隨著蔣介石「尊孔活動」在全國各地鬧得如火如荼,孔德成出於私人利益,和蔣介石結為同盟,並在1935年於南京宣誓就職。

這之後,因為有了蔣介石的保護,孔德成的日子一直過得安穩又順遂。1948年解放戰爭結束後,自知留在大陸不保的他來到台灣,不久後被蔣介石任命為「總統府資要」。同時,孔德成還兼任著「大成至聖先師祭祀官」等職,但從未插手過台灣政事。

這多少和蔣介石敏感多疑的性格脫不開幹系,雖然蔣介石一直將孔德成視為行走的「國寶」,可除了給了後者一個「國大代表」的頭銜外,他從來沒讓孔德成參與過任何會議。相反,孔德成一直在台大擔任教授,明明是儒家正統的他,最後卻兜兜轉轉成了一名「教書匠」。

1966年,孔德成、陳立夫等1500余人向台當局提出設立「中華文化復興節」的倡議,蔣介石批準後,孔德成又先後出任「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常務委員」和「孔孟學會理事長」。自那以後的幾十年間,他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宣揚儒家文化上。

2008年10月28日,孔德成因肺炎並行敗血癥、心肺功能衰退病逝於台北慈濟醫院,享年88歲。他離世後,時任台灣領導人馬英九親臨追悼會現場,為孔德成發表追思感言。不僅如此,孔德成還得以身批「國旗」下葬,不難看出台當局對孔德成的重視,依然一如既往。

佛教領袖 因病早逝

至於章嘉,他自從歸為蔣介石麾下後,便一直和國民黨相互勾結,在內蒙古地區加強著他的喇嘛教領袖地位。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後,章嘉領著一眾佛教弟子在台灣竭力宣揚佛教,並主持召開了第二次中國佛教會代表大會,為藏傳佛教在台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952年9月,章嘉以「中國佛教協會」理事長的身份,率領台灣佛教代表團赴日出席「第二次世界佛教徒大會」。在他的據理力爭下,玄奘大師的頂骨回歸台灣,此後一直被供奉於台灣日月潭的佛塔。

這或許是章嘉畢生唯一做的最正確的決定,畢竟這位佛教領袖的大半生都在和國民黨同流合汙。佛家提倡「慈悲為懷」,可他卻始終秉持著地主階級立場,作出了很多不利於人民和國家統一的壞事。1957年3月,章嘉於台灣離世,終年67歲。

當初的蔣介石,懷著用學術復辟國民黨政權的野心來到台灣,自以為有朝一日終能奪回總統之位。然而「邪不壓正」,即便帶走道家正統張恩溥、儒家後人張恩溥和活佛章嘉,蔣介石的陰謀也阻擋不了新中國的誕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又豈能掌握真正的「正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