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三萬紅軍被十萬國軍緊逼,戰士想到渡江的方法,毛主席:軍中神人

2024-01-13歷史

三萬紅軍被十萬國軍緊逼,戰士想到渡江的方法,毛主席:軍中神人

我們都熟知,遵義會議是毛主席一生中的關鍵時刻,這次會議確立了以毛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為紅軍後來走向勝利開創了新的篇章。然而,在抵達遵義之前,紅軍經歷了一系列艱辛,其中湘江一戰造成了慘重的傷亡,而渡烏江的過程更是千難萬險,特別是在面臨如何渡江的困境時。

正值危機關頭時,一位戰士提出了一個獨特的主意,創造了一項世界奇跡,成功幫助紅軍渡過了烏江。後來,連毛主席自己都對此感到難以置信。

紅軍時期的毛主席

烏江是否會成為下一個湘江呢?1934年10月,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遭受失敗,為了擺脫蔣介石設下的天羅地網,黨中央被迫進行轉移,紅軍開始了艱難的長征。

當時紅軍尚未到達遵義,毛主席也不是紅軍的主要領導人。在以博古和李德為首的「三人團」的領導下,黨中央未能清晰地認識形勢,在指揮作戰方面犯下了許多錯誤,導致紅軍在長征初期就陷入了不利的境地,尤其是湘江一戰,蔣介石調動四十萬兵力對紅軍進行圍剿,使紅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湘江血流成河。

在突破國民黨的第三道封鎖線後,紅軍原本還有六萬余人,但湘江一戰後,僅余三萬人左右。雖然敵軍也有傷亡,但當時紅軍的人力和物力明顯不敵國民黨,形勢十分嚴峻。

在這樣的背景下,接下來的作戰方針和即將面對的戰役顯得尤為關鍵,而強渡烏江的舉措就在此時展開。

1935年1月1日,黨中央在甕安縣猴場召開了會議,與會者各抒己見,商討接下來的行動方向。

這時的李德和博古尚未認識到他們的戰略錯誤,堅持讓紅軍主力抵達烏江後,再沿紅二軍和紅六軍的路線與其會合。

然而,毛主席卻指出蔣介石明顯已經洞悉了博古和李德的意圖,必然會在紅軍主力與另外兩個軍團之間布置兵力進行攔截。與此同時,紅軍背後還有國民黨的薛嶽率領的十萬大軍追擊而來。若堅持與另外兩個軍團會合,紅軍必將陷入被包圍的困境!

在最終的紅軍決策會議上,嚴厲批評了博古和李德的錯誤主張。會議決定紅軍不能按照原定計劃前進,必須勇渡烏江,同時制定在川黔邊區建立革命根據地的計劃。劉伯承被任命為總參謀長,負責指揮烏江強渡的相關事宜。

這場會議在紅軍陷入危機時及時發起,挽救了僅存的三萬余人,避免了走向錯誤道路。

然而,盡管會議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毛主席在會議結束後並沒有心情愉快。紅軍雖然有了明確的計劃,但接下來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難題——如何成功渡過烏江?

當天晚上,猴場縣風雪交加,毛主席獨自站在門口,抽著悶煙,心頭的憂慮如同寒風呼嘯一般難以散去。

眼前僅剩的三萬人是紅軍的最後力量,而烏江對岸肯定有國民黨的軍隊,烏江自古以來就是一道天然屏障,僅憑紅軍有限的兵力是否能成功渡過呢?

盡管剛剛的會議透過了決議,糾正了博古和李德的錯誤,但也有人在會上表達了擔憂。湘江戰役已經讓紅軍元氣大傷,萬一烏江成為下一個湘江,紅軍豈不是前功盡棄?

毛主席當時在黨中還未處於領導地位,雖然心懷憂慮,卻也無法改變現狀,強渡烏江勢在必行!

沒有足夠的材料和器材,如何在水流湍急的烏江架設浮橋呢?

任務既然下達,紅軍必須全力以赴執行,這一直是他們的鐵律。劉伯承迅速釋出攻占烏江的命令,紅十三、紅四、紅一三個軍團被指定為主攻力,工兵營則負責在烏江架橋,配合三大軍團完成渡江任務。

深夜時分,猴場鎮附近的工兵營營長王耀南接到了緊急命令:立即前往烏江邊的江界河渡口!

烏江

王耀南並不清楚自己的具體任務是什麽,但傳達命令的戰士強調任務緊急。他吹響了緊急集合的號角,整個營的工兵戰士醒來後立即集結,跟隨營長王耀南徒步趕往烏江邊界,沒有一個人提出疑問,也沒有怨言。

紅軍一向奉行嚴明的紀律,工兵營的戰士更是將任務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盡管他們不需要上前線與敵人交戰,但他們的任務同樣至關重要。在戰爭中,天時地利都是至關重要的,而工兵們的任務就是為整個部隊創造有利的地理條件!

到達烏江後,王耀南才了解到自己的具體任務:在1月3日晚之前,必須成功架設能夠支持主力部隊渡江的浮橋!

盡管王耀南之前完成過多次工兵任務,戰績卓越,但面對這次任務,即便經驗豐富的他也不禁倒抽一口涼氣。要在湍急的烏江水流下成功架橋,著實不容易。

紅軍常年貧困,架橋的物資一直是個大問題,更加棘手的是,他們必須在1月3號之前完成橋梁的搭建,時間緊迫,僅有30多個小時,這幾乎是一個地獄般困難的任務!

盡管面臨巨大壓力,王耀南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項任務,並開始著手制定計劃。

他首先帶著被紅軍俘虜的國民黨工兵專家何滌宙前往烏江邊進行勘察。當他們站在江邊,眺望湍急的江水時,王耀南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何滌宙在仔細觀察江水後直言不諱,根據他所了解的知識,烏江的流速已經超過每秒四米。權威機構的數據表明,只能在流速低於四米每秒的河面上架橋,而完成這個任務幾乎是不可能的。

屋漏偏逢連夜雨,河水流速的問題尚未解決,王耀南又發現了其他難題:紅軍缺乏足夠的架橋材料和器材。

原本想要利用周圍的材料,然而國民黨早就有所準備,在紅軍到達之前就焚毀了江邊的所有船只。紅軍沒有可用的材料,更糟糕的是,敵軍還摧毀了十多個渡口,使紅軍渡江的難度增加。

薛嶽率領的十萬大軍在身後追逐,烏江對岸還有王家烈帶領的黔軍守備森嚴。如果在接下來的30多個小時內不能成功渡過烏江,紅軍將陷入包圍。

面臨如此危急的局面,王耀南心急如焚。

然而,一位紅軍戰士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主意,為創造世界奇跡提供了可能。

就在王耀南對湍急的江水感到無助的時候,一名名叫石長階的工兵戰士站到了他身邊,聲稱自己有一個解決辦法。

石長階年輕貌美,看上去只有十八九歲,讓王耀南有些懷疑,年輕人又怎麽可能有高招呢?

然而,石長階不負眾望,他提出利用烏江附近豐富的竹資源,制作篾繩。經過浸水處理後,竹子更加堅韌,可以沿著篾繩鋪設竹竿,構建一座簡易的浮橋。

石長階的建議讓王耀南茅塞頓開,他進一步完善了這個想法,提出使用竹子制作竹筏,再將竹筏鋪設在篾繩上,就能構成一座臨時浮橋。

紅軍向來以果斷行動著稱,王耀南立即組織人手開始砍伐竹子。

石長階被王耀南選中作為提議者,帶領紅軍戰士進山砍伐竹子。他告訴同誌們,竹子分為公竹和母竹,砍伐時要選擇公竹,將母竹留給當地百姓,以保持竹子的繁衍。

紅軍戰士們多數來自貧苦家庭,深知百姓的艱辛生活,因此秉承王耀南的指示,只砍伐公竹,留下母竹供當地百姓使用。然而,王耀南發現紅軍短時間內無法完成所需竹子的砍伐任務,於是帶著資金沿岸尋找助手。幸運的是,許多苦力紛紛前來協助,附近百姓聽聞紅軍需要幫助也紛紛前來支援。

在眾誌成城的團結下,所需的竹子和材料於1月2日上午終於湊齊。王耀南指揮戰士們將竹子制作成六十多個竹筏以及各種架橋配件。接著,他選擇了一條寬度僅有350米的河段進行橋梁搭建。彭德懷司令還特地從紅十三團中挑選了一千多名士兵前來助力。

當天,戰士們將架橋所需的材料運到江邊,開始了龐大的架橋工程。

敵軍察覺到工兵營的活動,立即看出紅軍的意圖。為了破壞紅軍的架橋計劃,敵人立刻展開猛烈火力,上百挺機關槍火力全開,火舌肆虐,不停地掃射江邊。子彈如雨般飛過,有的擊中江水濺起水花,有的射中戰友身體,鮮血染紅江面。扛著竹筏的戰士們一個接一個倒下,但緊接著又有其他同誌趕來,用生命繼續架橋。

1935年1月,嚴寒的冬季,工兵營的戰士們除了面對敵人的火力威脅,還得與冰冷的江水抗爭。

據說在架橋過程中,很多同誌一入水就被凍得手腳麻木,四肢僵硬,有些人甚至皮膚被凍裂,鮮血直流。

盡管如此,沒有人選擇退縮,大家咬緊牙關堅持下去。與此同時,紅軍主力積極展開攻擊,吸引敵人的火力。

在眾多勇士的抵擋下,一座以竹筏構建的橋悄然形成,緩緩延伸向對岸。一只突如其來的「神兵」從天而降,為工兵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事前,紅軍中享有「虎膽英雄」美譽的毛振華率領八名戰士自願承擔突擊任務。在1月1日,他們勇渡寒冷刺骨的江水,試圖為架橋提供引導,但遺憾的是被敵人發現,繩索被擊斷,幾人被迫撤退。然而,毛振華當晚再度發動攻勢,借助竹筏成功渡江,並長時間隱匿在對岸。

天明時分,隨著架橋行動的啟動,毛振華率領四名戰士如「神兵降臨」,闖入敵人戰壕,雷霆般的力量鎮壓了部份敵軍火力,為工兵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與此同時,紅一團中以「神炮手」著稱的炮兵連長趙章成,在烏江邊迅速建立土炮,抓住機會齊射數炮,成功摧毀了敵軍多挺重機槍。趁機,紅四團的突擊隊員勇往直前,與敵人激戰。

炮火肆意釋放之下,工兵營的架橋工作始終未曾停歇。為了穩固竹筏的鋪設,石長階毫不畏懼地沖上竹筏,站在上面工作。然而,這一舉動卻將他置身敵軍槍口之下,混戰中,一顆子彈穿透他的身體,他跌入水中,艱難地遊回來,最後一絲力量緊緊支撐住竹筏。

在敵軍火力的夾擊下,眾多戰士以生命和堅強意誌構築起一道堅固的屏障。在這道「屏障」庇護下,一座由竹筏搭建的浮橋終於緩緩延伸至對岸。

當工兵部隊的勇士們成功將浮橋巧妙地固定在烏江北岸,高舉象征任務完成的巨大旗幟時,渡江的戰士們歡呼雀躍。彭德懷司令帶頭沖上浮橋,數千名紅軍戰士緊隨其後,毫不畏死。他們成功借助這座浮橋渡過烏江,讓黔軍完全失去了戰鬥意誌,潰不成軍。

經過眾多英勇戰士的不懈努力,烏江終於被紅軍占領。那位最初提出架橋構想的戰士石長階,在將竹筏巧妙固定後,微微睜開眼睛,靜靜地目送同誌們跨越烏江,然後永遠地合上了眼簾……

可以說,紅軍能夠成功渡過烏江,工兵部隊在架橋任務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整個架橋過程歷時三十六個小時,創造了在烏江上首次架橋的壯舉。

戰鬥結束後,中央領導包括毛主席和周恩來等於1月3日親臨烏江邊。

他們踏著戰士們用生命架起的橋梁,感受著顛簸的腳步。毛主席情不自禁地感嘆:「太了不起了!我們的戰士僅僅用竹筏就在湍急的烏江中架起這樣一座橋梁,哪怕放到全世界也是一個奇跡,我們紅軍中有著眾多不可思議的人物!」

是的,無論是執掌指揮權的劉伯承,還是沖在最前線的彭德懷,抑或是「神兵天降」的毛振華同誌,他們都是具備堅不可摧意誌的「不凡之人」。

而那位最初提出架橋構想,在渡江架橋中獻出生命的戰士石長階,他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史冊上,永遠值得後人崇敬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