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勤於國事還是人菜癮大?奧匈帝國法蘭斯•約瑟夫一世的是非功過

2024-05-11歷史

1837年,18歲的維多利亞成為英國女王,開啟了英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然而在長達64年的君主生涯中,維多利亞女王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什麽也不做,忠實了履行了一個憲政君主的職責。1848年,另一位18歲的少年君主法蘭斯•約瑟夫一世成為奧地利帝國皇帝,當時正值歐洲大革命,法蘭斯•約瑟夫沒能認清形勢,順應時代推行憲政,反而將大量的權力握於手中,執掌國政。然而其所作所為卻背道而馳,奧地利帝國在他的一通微操下也分崩離析。

1848年12月,從維也納革命大潮中出逃的皇帝斐迪南一世因其懦弱無能的表現被手下將軍們的要求退位。作為哈布斯堡家族近親聯姻的產物,斐迪南一世患有嚴重的癲癇病和口吃,也不關心國事,在位的大部份時間都在沈迷於植物學。斐迪南一世的伯祖父約瑟夫二世也是一位植物學愛好者,在美泉宮中建了一座相當規模的植物園,為子孫的植物學研究配置了豐富的資源。但植物學救不了帝國,在軍方和母親蘇菲大公的支持下,年輕、健康、英俊且誌在國事的法蘭斯•約瑟夫越過了父親弗蘭茨·卡爾大公,接替了伯父斐迪南一世的皇位,成為了奧地利皇帝法蘭斯•約瑟夫一世。

法蘭斯•約瑟夫一世

法蘭斯•約瑟夫即位時,帝國境內的動亂基本平息,溫迪施格雷茨將軍先後撲滅了波西米亞和維也納的革命,拉德茨基將軍挫敗了撒丁王國統一北意大利城邦的企圖,只有匈牙利的革命者還在抗爭。1849年5月,佛朗茨•約瑟夫一世親自出面請求沙皇尼古拉一世出兵相助。俄、奧兩國曾經一起對抗過鄂圖曼土耳其、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法國的拿破侖,有著深厚的傳統友誼,尼古拉一世也不想看見歐洲革命蔓延,就同意了出兵,幫助法蘭斯•約瑟夫擺平了匈牙利。

由於是被軍隊擁戴上台,采取武力手段鎮壓了革命,法蘭斯•約瑟夫幾乎否決革命時期的一切成果,廢除憲法和議會,實施專制統治,奧地利帝國進入了十年「新專制政體」時期。法蘭斯•約瑟夫精力充沛的投入工作之中,親自制定外交政策和戰略決策,1852年首相費利克斯·施瓦岑貝格去世後,法蘭斯•約瑟夫不再任命首相,自己獨攬大權。頗有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的魄力,然而在治國能力上法蘭斯•約瑟夫與朱元璋差得遠了。

法蘭斯•約瑟夫上台之初意氣風發,哈布斯堡幾百年的權勢和高貴讓年輕的皇帝有些飄飄然,簡單的認為國家的混亂是伯父斐迪南一世無能懶政的結果,憑借自己勤奮(每天早晨五點鐘之前就開始辦公,每天辦公12小時以上)和雄才大略,哈布斯堡帝國中興可望。

奧地利帝國

然而事實是他的決策往往朝令夕改,蔑視一切制度和現實因素,自顧自的陶醉於自己的超凡智慧中,更為糟糕的是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造成了一系列荒唐事件,比如在1852年,法蘭斯·約瑟夫不顧眾人的危險警告,執意決定冒著嚴重霜凍天氣,在美泉宮前的鵝卵石地面上檢閱騎兵方陣。不出所料,受閱馬匹發生了翻傾事故,造成兩名胸甲騎兵身亡。

1850年,平息革命之後的法蘭斯•約瑟夫迎來了第一個重要挑戰—普魯士。拿破侖戰爭結束後,原神聖羅馬帝國各邦組成了德意誌邦聯,哈布斯堡王朝在其中擔任領導角色。1848年的法蘭克福議會上,各邦國就德意誌統一提出了大德意誌(包含奧地利)和小德意誌(不包含奧地利,以普魯士為首)的兩個方案,最終推選了普魯士的腓特烈•威廉四世為德國皇帝。雖然腓特烈•威廉四世拒絕了來自革命者的皇冠,但普魯士用自己的方式建立了埃爾福特聯盟來領導德意誌的統一。奧地利帝國斷然不能接受由普魯士接替德意誌邦聯的領導權,盡管這只是一個組織松散、各邦成員保持獨立的邦聯。

1850年11月,普魯士與奧地利的盟友巴伐利亞幾乎就要開戰,這時沙皇尼古拉一世再次出面,幫助法蘭斯•約瑟夫擺平了普魯士。11月29日,普奧簽訂了【奧爾米茨條約】,普魯士被迫解散了埃爾福特聯盟,放棄邦聯的領導權,並向奧地利稱臣。此時「歐洲憲兵」沙俄在大革命後的歐洲猶如救世主和話事人的存在,但沒過多久尼古拉一世就從歐洲大哥淪落到眾叛親離。

德意誌邦聯

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是沙俄從歐洲強國淪落為「帝國主義鏈條最薄弱的一環」的轉折點,也是俄奧關系裂痕的起點。在這場戰爭中英國一貫的奉行大陸均勢政策,誰是歐陸最強我就打誰。除此之外,英國與沙俄在鄂圖曼帝國也存在沖突,沙俄作為東正教國家一心要收復拜占庭舊都君士坦丁堡,肢解鄂圖曼帝國,控制土耳其海峽。一旦俄國黑海艦隊沖出土耳其海峽,將會對英國在地中海的霸權造成嚴重挑戰。

1833年,沙俄逼迫鄂圖曼秘密簽訂了【帝國碼頭條約】,俄羅斯可以隨時要求鄂圖曼封鎖連線黑海和地中海的海峽,不讓外國軍艦透過。所謂的外國,指的就是在地中海擁有強大海上力量的英法兩國。鄂圖曼官員借力打力,將密約內容透露出去,引發了輿論嘩然。法國的拿破侖三世對於叔叔拿破侖兵敗俄國一事耿耿於懷,並迫切的希望透過遏制沙俄讓法國重回歐陸霸主之位。

1853年,在英法的支持下,鄂圖曼帝國一反常態的強硬要求沙俄撤出侵占的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多瑙河公國。10月16日,沙俄向鄂圖曼宣戰,在錫諾普海戰中全殲了鄂圖曼艦隊,但這也是俄國黑海艦隊在戰爭中的唯一勝利了。裝備先進蒸汽戰艦的英法艦隊已經透過了土耳其海峽,俄軍的風帆戰艦在不久後迎來了滅頂之災,水兵們失去了戰艦,只得退入陸地要塞戰鬥。

克里米亞戰爭

感到被孤立的尼古拉一世向普魯士和奧地利求援,普魯士在鄂圖曼帝國並無利益關系,選擇中立。鑒於【奧爾米茨條約】的恥辱,普魯士沒有落井下石就已經算仁義了,尼古拉一世倒也沒有在意。但法蘭斯•約瑟夫的行為就是兩個字—背叛,名義上奧地利帝國沒有加入任何一方,卻在匈牙利與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的邊境陳兵二十萬。並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國立即從兩公國撤軍。

由於擔心奧地利真的加入反俄陣營,切斷兩公國內的俄軍退路,尼古拉一世只能下令撤退。法蘭斯•約瑟夫的行為讓尼古拉一世深受打擊,俄奧關系也從此破裂,普法戰爭後,德意誌首相俾斯麥為了防止兩面受敵,極力撮合德、奧、俄組成三皇同盟,但都未能長久,在一戰中俄奧還是成了對手。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站在國家的角度上,盡管埋下了之後俄奧結仇的隱患,但阻止俄國對巴爾幹半島的滲透也符合奧地利的利益。如果法蘭斯•約瑟夫能夠與俄國開戰,也不失為明智之舉。可他又兩面三刀,在逼退了俄國軍隊以後又阻止鄂圖曼軍隊追擊俄軍。此舉看似聰明,既沒有對俄宣戰,徹底撕破臉。又充當了調停人,利用英法的軍事壓力來迫使尼古拉一世做出一些讓步。英法可不是來做慈善的,想不勞而獲,沒門。英法根本不理睬法蘭斯•約瑟夫的小心思,在俄軍撤退後依舊窮追猛打。

塞瓦斯托波爾戰役

1855年9月,塞瓦斯托波爾陷落,俄國已無力再戰,新任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準備與英法進行談判。第二年【巴黎和約】簽訂,戰爭正式結束。奧地利希望得到戰爭期間已經占領的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但兩頭不討好的奧地利遭到了戰爭雙方的一致反對,最終只得退兵,兩公國在名義上仍屬於鄂圖曼。法蘭斯•約瑟夫所帶來的外交災難還不止這些,法國借助這次機會成功斬斷了俄奧關系,沒了俄國的支持,拿破侖三世透過盟友撒丁王國動搖了奧地利在意大利的統治。

撒丁王國是北意大利強國,在1848年大革命時就曾企圖統一意大利北部城邦,卻被奧地利擊敗。1852年11月,精於外交的加富爾出任撒丁王國首相,克里米亞戰爭開始後,加富爾寄希望於英法幫助統一意大利,也派兵參戰。

在戰後談判中,撒丁王國雖未得到任何實際利益,加富爾卻成功的與拿破侖三世形成了盟友關系,後來俄國也被他拉入共同對付奧地利的同盟。俄國在大戰之後並無意願卷入一場新的戰爭,但沙皇很樂意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一旦撒丁王國與奧地利開戰,俄國也會陳兵俄奧邊境,以武裝中立牽制奧軍,使其無法南下增援意大利。法國也對撒丁王國不吝支持,更何況撒丁王國還把薩伏伊和尼斯割讓給法國作為報酬。

撒丁王國

1859年,加富爾鼓動撒丁國王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二世煽動民意,並開始了軍事動員。法蘭斯•約瑟夫感覺受到了冒犯,在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二世拒絕取消軍事動員令後,皇帝魯莽的挑起了戰爭,這使得奧地利陷於不利地位。英國和普魯士都默許了法國出兵參戰幫助撒丁王國,俄國也在奧地利邊境保持著軍事壓力。

奧地利軍隊在意大利失道寡助,節節敗退,法蘭斯•約瑟夫憤怒的斥責帝國元帥居萊無能,自己親自上陣指揮軍隊。1859年6月24日,法蘭斯•約琴夫率領12 萬名奧軍與拿破侖三世和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二世率領的11.8萬聯軍在索爾費利諾展開決戰。無論是拿破侖三世還是法蘭斯•約瑟夫都不是當統帥的料,開戰不久就失去了對部署的控制,打成了亂仗。最終,法國的將軍們技高一籌,擊敗了奧地利軍隊,法蘭斯•約瑟夫被迫承認失敗,從此再也沒有親自指揮過軍隊。

奧意法戰爭的失利幾乎讓奧地利完全失去了意大利,好在拿破侖三世也不願意看到意大利的統一,在敲打過奧地利後就單獨和談,結束了戰爭。加富爾對法國的出爾反爾怒不可遏,但也無可奈何,最終不情願的結束了戰爭,撒丁王國只得到了倫巴底,威尼斯仍處於奧地利的統治下。

在索爾費利諾戰役戰敗的同一年,奧地利的財政也走到了崩潰的邊緣。由於缺乏對現代金融體系的了解,法蘭斯•約瑟夫一直把國家銀行當做可以隨意支取的皇家金庫。到1859年時,奧地利國家銀行倒閉,拒絕兌現本國貨幣。佛朗茨•約瑟夫派人前往倫敦金融市場貸款,但沒有一個資本家願意把錢借給一個毫無信用的皇帝。倫敦銀行家安塞爾姆·羅斯柴爾德直接對奧地利人說:「無憲法,不貸款。」沒有一部憲法作為依據,去約束皇帝的行為,貸出去的款就是一筆要不回的爛賬。

在種種壓力倒逼下,法蘭斯•約瑟夫只得結束自己的專制統治,頒布憲法,成立議會,選舉制度也被完善。但軍事、外交和任命內閣官員的權力仍在皇帝手中,這使得法蘭斯•約瑟夫在之後的皇帝生涯中對帝國仍舊有著強大的影響力。1866年普奧戰爭、1867年奧地利帝國改組為奧匈帝國、1914年對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在這些重大歷史事件中,盡管有屬下官員各種建議,但最終下決定的還是皇帝,帝國就在這一次次的決定中走向了崩潰。

客觀來說,奧匈帝國的崩潰是舊時代哈布斯堡王朝覆滅的歷史必然,把這一切都推給法蘭斯•約瑟夫有失公允。作為一個勤政的君王,如果他能更好的聽取臣屬建議,放在中世紀或者專制時期的歐洲絕對稱得上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但在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泛濫的近代歐洲,國王把持權力就有點引火燒身了,更何況奧匈帝國是一個民族成分極為復雜的集合。

奧匈帝國復雜的民族

在這種情況下,實行君主立憲,做一位象征國家的虛君不僅能夠保全王室,對於國家的穩定與統一也起著巨大的作用。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已經離去了一個多世紀,日不落帝國也早已日落西山,但英王作為英聯邦的元首依舊擁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將現在和曾經的英聯邦成員國聯系在一起。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伊莉莎伯二世女王出面維護統一,最終蘇格蘭決定留在聯合王國,女王的影響力依然不可小覷。

虛君看似沒有權力,但也超脫了世俗權力,成為更高層級的存在。如果法蘭斯•約瑟夫能夠放權於內閣,即使國家動亂,也是罪在內閣,不在王室。內閣倒台了還可以重新組閣,但作為國家象征的王室一旦毀了形象,丟了王位,國家可能就此散夥了。

佛朗茨•約瑟夫若是將全部精力用於維系與民眾的關系,督促內閣執政,而不是親自制定政策,完全可以在民眾中樹立起不亞於維多利亞女王的威望。一旦國家陷於動亂,皇帝可以利用自己的聲望彌合分歧,為帝國續命。總之,無論法蘭斯•約瑟夫個人能力如何,終究是時代變了。沒能順應時勢,及時調整自己的歷史角色和位置,皇帝和他的帝國就必然走向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