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瞬間就掀起了盛世,他怎樣做到的呢

2024-08-01歷史

明朝有位皇帝,他擔任皇太子達九年之久,在太子位上歷經近二十年的風雨,然而登基後不滿一年便突然駕崩;這位皇帝文雅而具有卓越的策略,施行仁政,贏得臣民的敬仰,他短暫的統治期間便開創了明朝罕見的盛世——他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明仁宗朱高熾。

首先來看一段歷史記載:

他的母親,仁孝文皇後徐氏(徐達之女),在懷孕期間夢見一位頭戴禮帽、手持白圭的人來朝見,醒來後不久便生下了朱高熾。朱高熾自小就表現得沈穩而莊重,行為舉止典雅適宜。隨著年歲增長,他開始練習射箭,箭無虛發。他熱愛學習,常與儒士共論古今,討論不休。

一言以蔽之,他天生吉祥,博覽群書,文武雙全,綜合才能卓越。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他被冊封為燕王世子,從此踏入明朝的政治舞台。

冊封後不久,朱元璋命他與其他幾位王位的世子一起檢閱軍隊。朱高熾因為做事考慮周到,總是最後一個完成任務。

朱元璋對此不太滿意,詢問其原因。朱高熾解釋說:「冬晨極寒,將士空腹,我讓士兵先行用餐,然後再檢閱,因此稍有耽擱。」朱元璋聽後十分高興。

這一點便顯出了他的仁心。

此後,朱元璋讓他近侍左右,參與審閱奏章——這對一個藩王的世子來說是極大的榮耀。

朱高熾的處事方式成熟穩重,他會將文武奏章分類,根據內容的重要性調整順序,擺放在朱元璋的案頭。對於文字有誤的奏章,他要麽親自校正,要麽就不呈遞。

朱元璋得知後,詢問他是否有所疏漏。朱高熾回答說:「不敢有任何疏漏,只是考慮到官員們可能有小失誤,不願因此觸怒陛下。」朱元璋聽後感到意外,不太能看透這位年輕人的心思,但感受到了一種君主的氣度。

這就是朱高熾的人品與才幹。

當朱元璋去世後,他將皇位傳給了太孫朱允炆,即建文帝。建文帝上位後立刻著手削弱諸王的權力,在全國引起一場大動蕩。不久,這場風暴也波及到了燕王朱棣。

次年,朱棣起兵反抗,掀起了長達四年的壯闊戰役——靖難之役。

朱棣提出的反叛口實,恰好給了朱允炆一個機會。於是他派大將軍李景隆率領大軍包圍北平。

當時,朱棣正忙於籌集兵力,遠在數百裏之外。北平城危在旦夕。

朱高熾作為燕王世子,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了領導責任。

他首先發動士氣,召開軍事會議,發誓與北平共存亡;他分配燕王府的武器和火槍,命令將士們晝夜守護城墻;他讓母親安排後勤和醫療,用弱小的力量激勵士氣;他本人手持長劍站在城墻之上,以必死的決心激勵戰士們。

李景隆的軍隊如潮水般攻來。

朱高熾的智謀和勇氣,加上北平的寒冷氣候和朱允炆的時運,都為燕軍所利用。

朱高熾命令士兵連夜往城墻上澆水,寒冷的氣候使得城墻變得滑不留手,燕軍因此多次擊退李景隆的進攻;李景隆將大軍駐紮在北平城外十裏,僅派少量兵力進攻——他並不真心想戰,擔心朱棣的援軍突然到來,全殲他的部隊。他認為北平城難以攻下是因為朱家父子堅不可摧,朱高熾更是非凡人物。第二天,他竟帶領主力撤退,留下了靖難之謎。

無論如何,朱高熾贏得了這場保衛戰,北平城得以奇跡般保住。這成為朱高熾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也奠定了他未來的帝王之路,盡管前路仍充滿挑戰和艱難。

接下來的幾年,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取得勝利,帶領大軍包圍南京。李景隆開城迎接燕軍,自此,朱棣登上政治舞台的頂端,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永樂大帝。

1404年,朱高熾正式被立為太子。

據我個人看來,雖然朱高熾正式執政不滿一年,但在其作為世子和太子的期間,已開始涉足國政——他的父親更多地忙於保持實力,發起靖難;忙於遷都和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投身於對抗蒙古和親征北伐。

在這段時間裏,朱高熾經常以世子或太子的身份監國,處理民間政事,救濟各地水旱災情,聲望大增。

但他與兩個親生兄弟朱高煦和朱高燧之間,展開了一場關於繼承權的激烈鬥爭。

漢王朱高煦因在靖難之役中屢建戰功,多次救助處於危機中的朱棣,朱棣對朱高煦的戰功念念不忘,在戰場上曾暗示他可能成為繼承人。因此,朱高煦與朱高燧的爭鬥變得更加激烈,他們在朱棣面前挑撥離間,使用各種策略對朱高熾發起挑戰。

一次,他們與宦官黃儼等人串通,計劃誣陷朱高熾。當時,朝廷正好下發給燕王世子的詔書。黃儼急忙騎馬去向正遠征中的朱棣報告,稱朱高熾與朝廷內部有秘密勾結,意圖背叛燕王,且有確鑿證據。正因為燕王剛出征,朝廷的使者便立刻趕到。

朱棣聞此大怒,準備廢除朱高熾的世子身份。正當此時,由朱高熾安排的信使也到達,呈上完整無失真的世子冊封詔書,朱棣開啟一看,深感羞愧,意識到自己的沖動差點導致大錯。

永樂十年,朱棣從北伐返回,因朱高熾安排的迎接使節由於種種原因延誤,朱棣憤怒之下將接待官員黃淮等人全部投入監獄,嚴厲斥責朱高熾。這一系列的事件成為對朱高熾的最後警告。

朱高熾在朝中以端莊沈穩、行為有禮著稱,他的忠誠大臣如胡濙、夏原吉、三楊等,都願為他赴湯蹈火,共赴國難。朱高熾多次代行皇帝職責,關心民生,成功化解了許多政治陷阱,幾乎與一國之君無異,這也是他能開創盛世的主要原因。

1424年九月,朱高熾正式登基,頒布大赦令,推翻了前朝的部份苛政,定下次年為洪熙元年。

他上位的第一天,便接受了戶部尚書夏原吉的建議,取消了朱棣原計劃的鄭和第八次下西洋;停止了邊境一帶的茶馬交易,將其納入中央控制;終止了向雲南和交趾(今越南)采購黃金和珍珠的使團,以減少不必要的財政開支。

接著,他赦免了建文朝和永樂時期受牽連的舊臣及其家屬,允許他們回到故土,並恢復了一些大臣的官職,為他們平反昭雪。這一政策不僅化解了兩朝的積怨,更讓新舊臣子融合,展現了政治的開明。

他還下令減輕沈重的稅收和勞役,讓農民重新看到希望,返回田間耕作。

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宣布將北平的所有政府部門遷為行政中心——他更喜歡南京。

然而,國家剛剛步入繁榮時期,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在位不滿一年便在欽安殿中突然去世,享年四十七歲。他的死留下了繼建文帝後明朝歷史上的又一謎團。

有傳言稱他因肥胖和過度勞累而猝死;也有傳言說他的兄弟漢王朱高煦仍心懷篡位之誌,在宮中安插內線,謀害了他;還有說法是他的兒子明宣宗朱瞻基識破了朱高煦的陰謀,為了國家的穩定,提前終結了他的生命。

當然,這些都只是傳言,真相仍然隱藏在歷史的迷霧中。

之後,他的兒子明宣宗朱瞻基繼位,繼續了這個盛世。父子二人的治理時期合稱「仁宣之治」,成為明史上獨一無二的盛世。

參考文獻:【明史】【明仁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