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不光遊擊戰,還有運動戰,毛澤東是如何指導抗日運動戰的

2024-04-09歷史

文/ 吳楚嬰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廣泛地開展遊擊戰爭,給日軍以沈重打擊,抗日遊擊戰成為敵後抗戰的主要形式。日軍不得不哀嘆:八路軍、新四軍的遊擊戰實在是太厲害!

無論是日軍,還是中國軍民,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的人們,都認為八路軍、新四軍是遊擊戰的高手,甚至把八路軍、新四軍稱為遊擊戰之父,靠著遊擊戰打敗了日軍。尤其在一些影視劇中,一講到八路軍、新四軍,就自然地與遊擊戰聯系在一起。

其實,八路軍、新四軍打敗日軍除了靠遊擊戰外,還有另外一種重要的作戰形式,即運動戰,但人們很少提到。

1937 8 月,中共中央召開洛川會議,提出對日作戰的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爭,包括在有利條件下集中消滅敵人兵團,以及向平原發展遊擊戰爭。之後,明確了:基本的是遊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毛澤東關於對日遊擊戰論述得比較多,對日遊擊戰的思想集中體現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這篇著作之中。

◆【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

毛澤東對抗日運動戰也有論述。在忻口戰役中,國共兩黨軍隊對日軍作戰配合得比較好。戰役結束後,參與指揮忻口會戰的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到達延安,拜會毛澤東。毛澤東與他進行會談,在討論對日作戰方法時,毛澤東談到對日作戰采用的方法之一是與日軍打運動戰。毛澤東還曾與英國記者貝特蘭談話時指出:「現在八路軍采用的戰法,我們名之為獨立自主的遊擊戰和運動戰。」後來他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這篇著作第八章中,也專門論述了遊擊戰向運動戰發展的問題。但人們對毛澤東抗日運動戰的思想了解得不是很多,一講到八路軍、新四軍對日作戰,就與遊擊戰聯系到了一起。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新四軍究竟進行了哪些運動戰?怎樣地開展運動戰?毛澤東如何指導抗日運動戰?

一、抗日運動戰主要以正規軍的遊擊作戰方式表現出來

遊擊戰和運動戰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走,遊是走,運動也是走,遊擊戰和運動戰都是在走中殲敵,在遊動和運動中取勝。遊擊戰與運動戰又有著不同之處,主要有四點:一是遊擊戰走的路程短,可以是走幾裏路。遊的範圍小一些,可以是在一個鄉,甚至在一個村的範圍內。運動戰運動的路程長一些,可以「七百裏驅十五日」。範圍也大一些,可以忽南到烏江沿岸,可以忽北到長江南岸。二是遊擊戰的參戰部隊少一些,往往以小部隊,或非正規部隊參加作戰。運動戰參加戰鬥的部隊比遊擊戰的部隊要多一些,甚至多得多,多達 10 倍以上。三是遊擊戰的部隊是分散遊擊,有時出現多路遊擊,遊擊完了以後,又分散隱蔽起來,或做其它工作。而運動戰的兵力是相對集中的,往往是集中優勢兵力,而且大都是正規軍,戰鬥結束後往往是休整訓練,等待準備下一次的戰鬥。四是打擊的物件和任務也不同,遊擊戰往往是打擊小股敵人,或騷擾運輸隊,或誘敵深入,或鉗制一路敵人。而運動戰打擊的物件則是敵人的大股部隊,有時是敵人其中的一股,但這一股也是有相當數量的。

遊擊戰與運動戰的相同與不同,只是相對而言,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表現形式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表現形式是有所不同的,與解放戰爭時期相比,更是有所差異的。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運動戰,相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來講,運動的路程要短一些,運動的範圍也窄一些,集中使用的兵力也相對少一些。因為各抗日根據地都是在敵後建立的互相隔開的小塊根據地,展開受到地域的限制,集中使用兵力也受到部隊數量的限制。戰鬥方式往往是伏擊、奇襲、夜襲等,戰鬥速戰速決,並快速撤離戰場。雖然受到一些限制,但是八路軍、新四軍仍然打了許多漂亮的運動戰,只不過這些漂亮的運動戰往往被人們稱為遊擊戰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軍事大捷——平型關大捷,就是八路軍對日軍進行的一場運動戰的大勝利。

◆第115師主力開赴平型關前線。

1937 9 月中下旬,沿平綏路向西推進的日軍進入山西北部,占領天鎮、廣靈、大同。為配合國民黨友軍在山西對日軍作戰,八路軍主動出擊打擊日軍。此時八路軍 115 師主力部署在晉東北,八路軍總部指示 115 師從東面配合友軍作戰。怎樣才能配合友軍打擊日軍呢? 115 師師長林彪的腦子一直在盤算著。林彪對日軍的進軍情況不斷地派人去偵察,加以分析和研究。他看到日軍很驕橫,沒有把中國軍隊放在眼裏。而且他有一個重大發現,即日軍的後勤運輸隊在公路上大搖大擺地走動,沒有派足夠的部隊護送,疏於防範。林彪決定首先從日軍輜重運輸隊下手,在平型關設伏,給日軍來一個迎頭痛擊,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 1937 9 24 日, 115 師主力冒雨由冉莊向平型關東北的白崖台前進,在小寨村至老爺廟公路附近山地設伏。 9 25 日晨,日軍板垣師團第 21 旅團輜重部隊進入 115 師伏擊區。八路軍利用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對日軍突然發起猛烈攻擊。八路軍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對日軍實行分割包圍,戰鬥到最關鍵時刻,與日軍進行白刃格鬥。此次伏擊戰,我軍殲敵 1000 多人,擊毀敵汽車 100 余輛,繳獲一批輜重和武器。平型關大捷,是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取得的第一個大勝仗,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全國軍民抗戰的信心。

平型關戰鬥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抗日戰爭時期對日軍打的一場運動戰,這次戰鬥集中八路軍幾倍於日軍的兵力,利用有利地形對日軍進行突然襲擊,使日軍措手不及,戰鬥結束後又及時撤出,積累了八路軍在運動中殲敵的經驗。隨後 115 師與 129 師協同作戰取得的殲敵 1000 多人的廣陽伏擊戰,以及後來的八路軍 120 師取得的殲敵 1000 多人的陳莊大捷,都是以八路軍主力開展的對日作戰的運動戰,這些運動戰主要是以遊擊作戰的方式表現出來。正如毛澤東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這篇著作中所說:「現在許多地方的遊擊戰爭,例如五台山等處,是由正規軍派出強大的支隊去發展的。那裏的作戰雖然一般是遊擊戰,但開始即包含了運動戰的成分。隨著戰爭的持久,這種成分將逐漸增加。」

二、抗日運動戰最關鍵的是建立在「有利條件」的基礎上進行的

毛澤東「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這一戰略方針,體現著最根本的一條是運動戰必須是建立在條件有利的基礎上。這些有利條件包括地形、地理位置、天氣條件、兵力等各種因素,這些條件都具備了當然很好,但實際中往往不是所有的條件都好,著重要看的是總的條件或關鍵的條件對於我軍來說是有利的話,則可以與日軍打一場運動戰。在實際對日軍作戰中,一些有利條件往往是靠八路軍、新四軍去創造,沒有好的條件,經過自己主觀的努力創造出好的條件,同樣可以達到消滅日軍的目的。如陳賡率部在神頭嶺伏擊日軍則是一個創造條件殲滅日軍的典範。

1938 3 5 日, 129 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親自來到 386 旅,與旅長陳賡商議,準備在邯(鄲)長(治)公路的黎城、東陽關、涉縣之間尋找敵人的弱點,伺機予以伏擊。陳賡與劉鄧首長商議後,決定采用「吸打援敵」的戰術,制定了襲擊黎城,吸引潞城的敵人來援,在潞河村地區埋伏殲滅援敵的作戰方案。

◆陳賡

作戰方案確定後,陳賡心裏反復琢磨,把伏擊戰場究竟設在哪裏為好。第二天上午,陳賡召開了團以上幹部參加的戰前準備會。參會人員不約而同地來研究分析地圖,最後大家把目光都集中到了地圖上標註的神頭嶺。從地圖上看,神頭嶺確實是一個設伏的好地方,地圖示識出那裏有一條深溝,公路從溝底透過,公路兩旁山勢陡峭險要,既有利於隱藏,又有利於出擊,大家都說把伏擊地設在神頭嶺。陳賡問大家:「神頭嶺的地形有誰到實地看過?」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因為誰也沒有到實地察看過。陳賡決定帶大家親自到神頭嶺實地察看一下再定。來到神頭嶺實地一看,大家都驚呆了。原來神頭嶺跟地圖上大不一樣,圖上顯示公路在溝底,公路兩邊有山梁,可現場實地是公路不在溝底,而是在山梁上。山梁寬一二百米,路的兩邊沒有任何隱蔽物,僅有一些國民黨軍隊殘留的破舊工事。看到這一幕,很多同誌認為,這樣的地形根本不利於打伏擊戰。陳賡認真地察看地形,尤其對那些廢棄的工事看得特別仔細。從神頭嶺實地察看回來後繼續開會討論,有的人默不作聲,發言的也都是主張另外選擇地方。最後陳賡站起來說:「我看,這一仗還是在神頭嶺打!」大家都楞住了。陳賡接著說:「一般來看,神頭嶺確實不是一個打伏擊的好地方,我們這樣認為,敵人肯定也會這樣認為。地形不險要,敵人就會麻痹,這正是我們出其不意地伏擊敵人的好地方。」他仔細分析給大家聽:「打伏擊嘛,要是有隱蔽迎敵的地形那是最好的,雖然那兒沒有這些,但有國民黨軍隊給我們留下的破舊工事,近的離公路幾十米,遠的也不過 100 來米,鬼子對這些東西早已司空見慣了。如果我們把部隊提前隱蔽在工事裏,敵人有可能發現不了。山梁狹窄,不利於我軍展開,也不利於敵人展開。大家說說,在獨木橋上打架誰更有利?」聽到這裏,大家心裏都明白了。陳賡的部署是:在有破舊工事的公路一側設伏,在公路的另一側、離公路有一定距離的申家山,派 2 個營隱蔽在山中,戰鬥打響以後,讓這 2 個營快速運動,繞過大溝,從另一側攻擊敵人,形成兩面夾擊之勢,把日軍堵在狹長的公路上,猛打猛揍。會後,陳賡要部隊利用廢棄的工事好好地偽裝一下,要求讓敵人根本看不出有一點偽裝的痕跡。正如陳賡所料, 3 16 日, 769 團開始對黎城日軍發動攻擊,駐守在潞城的 1500 多日軍果真出城去增援黎城。當潞城日軍進入神頭嶺後,只註意遠處的申家山,對腳下的「情況」一點也沒有察覺。當日軍全部進入伏擊圈後,陳賡發出攻擊命令。剎那間,平靜的山梁變成了噴發的火山。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除 100 多日軍逃回潞城之外, 1400 多日軍被消滅,還俘虜 8 人,繳獲長短槍 550 余支,八路軍僅傷亡 240 余人。神頭嶺伏擊戰是典型的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取得勝利的運動戰。

作戰的有利條件有時要創造,有時還要抓住,一些有利條件稍縱即逝,能否善於捕捉戰機打一個漂亮的勝仗,是衡量一個軍事指揮員指揮才能高低的重要標準。 1938 4 月進行的晉東南反九路圍攻,是抗日戰爭時期最標準的運動戰,可以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或解放戰爭時期的運動戰相媲美。

1938 4 月初,日軍以第 108 師團主力,第 16 、第 20 、第 109 師團及酒井旅團各一部共 3 萬余人,分九路對晉東南抗日根據地進行圍攻,妄圖消滅根據地的八路軍。八路軍在朱德總指揮和彭德懷副總指揮的統一指揮下,以八路軍第 129 師一部兵力在地方遊擊隊配合下,在內線牽制,消耗日軍,以第 129 386 769 團和第 115 344 689 團由遼縣以南東進至日軍合擊線外的涉縣以北地區,伺機殲敵,其他各部隊按預定部署阻擊當面進攻的日軍。

4 10 日前後,三路日軍進入抗日根據地的腹地。由於抗日軍民實行清室空野,日軍一路上見不到一個人,也找不到糧食、雞羊和水源。這些日軍行進在荒涼的土地上,沈默寡言,毫無生氣。 4 15 日黃昏,日軍第 117 聯隊只好放棄武鄉,連夜沿濁漳河向襄垣方向撤退。八路軍 129 師師長劉伯承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命令第 129 師主力及第 115 344 旅的 689 團沿該河兩岸平行追擊,於 16 日拂曉將日軍夾擊於武鄉以東長樂村地區,斃傷日軍 1500 余人。此後各路日軍紛紛撤退,八路軍乘勝追擊, 27 日、 28 日,第 115 344 旅和決死隊第 1 縱隊在屯留的張店及高平以西的町店,截擊由長治向同蒲路南段撤退的日軍第 108 師團,斃傷其 1000 余人。至此,日軍對晉東南地區的九路圍攻被徹底粉碎,此役共斃傷日軍 4000 余人,收復縣城 19 座。

在反九路圍攻作戰中,八路軍采取了內線與外線,廣泛的遊擊戰與運動戰相結合的方針,在運動中及時地發現並抓住了已被削弱的日軍之一路,適時集中兵力,於運動中殲滅之。殲滅敵人的任務完成以後,又不貪戰,立即撤出戰鬥,撤走部隊,從而取得了擊破敵之主要一路,震撼其他各路,粉碎敵人圍攻的效果。

三、攻擊敵後之敵後是抗日運動戰的重要表現形式

在百團大戰中及其以後的反「掃蕩」反「蠶食」鬥爭中,八路軍、新四軍抗日運動戰的形式主要表現為攻擊敵後之敵後。從全國戰場來看,國民黨軍隊在正面與日軍作戰,八路軍、新四軍在敵人的後方作戰,開辟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但這些根據地與日偽軍占領區呈現出犬牙交錯的狀態,是互相包圍和反包圍的,日軍各占領區和據點又成為各抗日根據地的敵後之敵後了。當日偽軍從占領區向根據地進攻時,為了粉碎敵人的進攻,八路軍、新四軍以同樣方法向敵占區進攻,尤其是攻擊日軍的核心地區或據點,從而達到粉碎日軍進攻,並消滅日軍的目的。具體主要有三種形式。

(一)「圍魏救趙」戰法在抗戰中的運用

這種戰法是當日偽軍進攻抗日根據地核心地帶,另一個抗日根據地的八路軍或新四軍則乘日軍主力外出之際,伺機進攻日偽軍據點,摧毀日偽軍的老巢。百團大戰第二階段的任河大肅戰役,就是典型的襲擊敵後之敵後作戰,也就是「圍魏救趙」戰法。

◆冀中八路軍三克肅寧城。

百團大戰進入第二階段後,晉察冀軍區根據八路軍總部的命令,集中 8 個團、 3 個遊擊隊、 2 個獨立營等約 2 萬人部隊,組成左翼隊、右翼隊和預備隊,攻打河北省的淶源與山西省的靈丘兩城及附近的日軍據點。當淶靈戰役打得緊張激烈的時候,冀中平原的日軍被抽調一部份向西支援淶源和靈丘的日軍作戰。此時留在冀中的日軍大部份被束縛在重要的交通線上,日軍腹地守備較為空虛。為策應淶靈戰役,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政治委員程子華抓住這個有利時機予敵以有力打擊。任丘、河間、大城和肅寧是冀中平原中心區域上的 4 個縣,位於津浦鐵路和大運河以西,平漢鐵路和瀦龍河東面,南靠沱河,北臨大清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冀中軍區集中 10 個營,共約 8500 人的兵力,對這四個地區的日偽軍進行攻擊,發起任河大肅戰役。這次戰役采取內線和外線部隊密切配合,使日軍顧此失彼,完全處於被動,在近 20 天的時間裏,冀中軍區的部隊英勇作戰 112 次,連續攻克東固賢、良村、西劉莊等 29 個日偽軍據點,殲滅日偽軍 1456 人,繳獲迫擊炮 1 門、輕重機槍 6 挺,破毀鐵路 5 公裏、公路 159 公裏。任河大肅戰役有力地牽制了日偽軍的兵力,積極配合淶靈地區的八路軍的作戰,並同時開啟了子牙河兩岸地區及任河大肅中間地區的局面,縮小了敵占區,鞏固與擴大了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

(二)要點爭奪與敵進我進相結合

這種戰法是當日軍向抗日根據地中心腹地進攻,八路軍、新四軍一方面堅守根據地重要地點的鬥爭,另一方面用以牙還牙的方式,趁著日軍向我中心地域進攻時,乘機向日偽據點進攻,從而打破日偽軍的進攻,並不斷開辟和擴大抗日根據地。

1941 12 月上旬,日偽軍重點進攻蘇中新四軍抗日根據地中心地點三倉和豐利,妄圖尋殲蘇中新四軍和黨政指揮機關。同時,對蘇中區開始冬季全面大「掃蕩」。為粉碎日偽軍的陰謀,粟裕制定了要點爭奪與敵進我進相結合的方針。當敵人進攻根據地的要點三倉和豐利時,栗裕派出一部份主力在廣大民兵的配合下,阻止日偽軍的進攻,與日偽軍進行爭奪。同時組織發動了十團大戰,指揮第 1 旅、第 2 旅、第 3 旅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共 10 個團,在廣大民兵和人民群眾的配合下,向日偽軍守備薄弱的據點主動出擊。北自東台,南達長江,西至泰州、興化,東抵黃海,作戰地域縱橫跨達數百裏,作戰時間持續 1 個月,向日偽據點如臯、古溪、李堡、栟茶、舍西、二甲、掘港、雙甸、岔河、臨澤、時堡、福鎮廟、王家營等處主動攻擊,攻克掘港、臨澤等日軍據點,殲敵 500 多人。要點爭奪與敵進我進相結合方針的實施,成功地粉碎了日偽軍對蘇中的「掃蕩」和「蠶食」,三倉鎮始終掌握在抗日軍民手中。經過五晝夜的激戰,日軍雖然暫時占領了豐利,但付出了傷亡 800 多人的慘重代價,日軍督戰代表小野大山也被擊斃。新四軍透過向敵占區發動進攻,開辟和發展了廣大新的抗日根據地。要點爭奪與敵進我進相結合的方針,實際上是栗裕創造的遊擊戰、阻擊戰與運動戰相結合的戰法,辯證地解決了軍事鬥爭與根據地建設的關系問題,成功地粉碎日偽軍的「掃蕩」與「蠶食」鬥爭,不僅堅守了抗日根據地的鬥爭,而且使根據地得到了發展。

◆華中抗日根據地軍民積極開展反「掃蕩」、反「清鄉」作戰。

(三)被毛澤東稱為戰略的「翻邊」戰術

「翻邊」戰術是由羅榮桓提出的對付山東日偽軍「掃蕩」和「蠶食」的一種戰術,是把敵進我進原則與山東抗戰實際相結合的另一種運動戰的作戰形式。當敵人「掃蕩」時,在弄清敵人的動向後,趁敵人的包圍圈尚未緊縮、尚有較大空隙時,選擇敵之弱點,由根據地經邊沿遊擊區,「翻」到敵人後方去,打亂敵之部署,粉碎敵之「掃蕩」。

為什麽要「翻邊」?到 1941 年,在日偽軍集中重兵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反復「掃蕩」「蠶食」的情況下,山東抗日根據地進入最困難時期。尤其是魯南根據地被「蠶食」得只剩下「南北十幾裏,東西一槍穿」的狹長地帶。由於敵後根據地地域變得越來越狹小,缺乏回旋余地。如果仍然照搬以前「敵進我退」的辦法,那就沒有地方可以退了,就很難突破敵人的包圍。羅榮桓提出了「翻邊」戰術,當日偽軍進行「掃蕩」時,我軍主力部隊不是部署在根據地的腹部,而是部署在靠近一路敵人的根據地的邊沿地區,便於較快地「翻」到敵人那裏去;同樣是為了便於「翻」,要靠近一路敵人,便於弄清這股敵人的狀況,避免同敵人遭遇或被敵人合圍。

羅榮桓利用「翻邊」戰術,取得了反「掃蕩」和反「蠶食」的一系列勝利,羅榮桓指揮的郯城戰鬥的勝利,就是「翻邊」戰術的成功運用。 1943 1 月,日軍第 32 師團師團長石井嘉穗中將由兗州至棗莊,指揮日偽軍加緊對魯南根據地進行「蠶食」,打通了從臨沂經郯城到新安鎮的公路,隔斷了魯南抗日根據地和濱海抗日根據地的聯系,並在臨(沂)青(口)公路上的重要集鎮醋大莊等地修築碉堡,安紮據點,妄圖打通臨青公路,並修築由臨沂東南面的重溝至郯城的堡壘封鎖線,以縱橫分割濱海南部抗日根據地。 115 師教導 2 旅旅長曾國華、政委符竹庭認為,醋大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日軍一旦在這裏修築了堅固的碉堡和據點,將對我濱海抗日根據地造成嚴重的威脅,於是就寫信給 115 師代師長陳光、政委羅榮桓,建議拔除醋大莊據點,並要求把主攻任務交給他們。出乎曾國華、符竹庭兩人的意料,陳光和羅榮桓交給他們的任務卻是繞到日偽軍的屁股後面,「翻邊」去攻打日軍據點郯城,卡斷醋大莊等據點的日偽軍的歸路,並策應當時正在進行的冀魯邊、清河的反「掃蕩」鬥爭。

曾國華、符竹庭接受任務後,派人偵察了郯城的敵情,發現郯城日軍經營的工事十分堅固,易守難攻。但同時又發現日軍兵力不多,只駐有日軍一個小隊,另加偽軍約一個連。郯城北邊離臨沂日軍據點、南邊到隴海路上的新安鎮日軍據點都不過百裏路程。郯城西面的馬頭鎮也駐有一個小隊日軍。為了防止這些地方的日偽軍前來增援,曾國華、符竹庭首先動員群眾徹底破壞臨(沂)新(安鎮)公路,並派一個連的八路軍監視馬頭鎮的日軍。

1 18 日夜,曾國華、符竹庭率領教導 2 旅透過一道道封鎖線,直撲郯城。 19 日夜,總攻開始,八路軍采用連續爆破,把日軍一個個炮樓炸得橫飛四起。經一天激戰, 20 日夜八路軍攻進郯城,全殲日軍守軍。臨沂和新安鎮的日軍得悉郯城被攻,自感兵力單薄,加上道路不通,不敢前來援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同夥被八路軍全殲。

郯城戰鬥中被俘的日軍。

郯城戰鬥結束後,曾國華、符竹庭又乘勝率部打下郯城周圍的馬頭鎮等 18 個據點。在醋大莊等地修築據點的日軍看到後路被抄,被迫全部撤退。日軍企圖修築縱橫兩道封鎖線的計劃徹底破產。

隨後,「翻邊」戰術陸續推廣到山東各個根據地。在膠東,從 1942 11 12 日起,日軍集中 2 萬人,采用拉網戰術,對根據地進行大「掃蕩」。膠東軍民運用「翻邊」戰術,機動靈活地挫敗了日偽軍的拉網「掃蕩」,根據地建設也不斷得到發展。

毛澤東充分肯定「翻邊」戰術:「敵人蠶食了,是面向根據地,還是背向根據地?羅榮桓的‘翻邊’戰術,不是戰術,是戰略。他掌握山東局面以後,敵人越‘蠶食’,根據地越擴大。」

本文為【黨史博采】原創

未經特許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