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打響抗日戰爭第一槍的馬占山,為什麽後來「投敵」了?真相是什麽

2024-02-29歷史

九一八之變,天地變色,乃國難之際,而東三省政府之不抵抗,致使敵寇狼藉,駢蔽山河。然亦有誌士不願屈膝,馬占山者不顧上級之命,率部勇往直前,挺身而出,猶抱希望,執劍奮戰,一戰而勝,抗戰之旗由此初揚。

然當日寇強勢占領東三省,各種難題如潮水般襲來,馬占山軍孤軍奮戰,困境重重,何去何從?而此時,日軍派遣招降使者,錦囊妙計,欲勸降馬占山,面對身後孤軍無援,面前豐厚的投降待遇,馬占山又當如何抉擇?

少年馬占山,身負體弱之患,然卻因歲月磨難,培養出堅忍不拔之性情,膽略過人。年方七八,便在為地主放牧之際,獨自馭馬徜徉,漸成牧童之姿。更從蒙族鄰邦汲取騎射之術,貫徹其間,奠定了日後在戰場上的威名,綽號「東洋拿破侖」,遂由此定名,亦謂之命也。

一九零三年,馬占山因地主之誣陷,誤失良馬,不得已以家產典當,賠償之過。然馬雖遺失,禍不至終,馬返而復駕,惟地主固執,不肯歸還,縱使事有蹊蹺,馬心不甘,不欲淪為他人垂玩。遂欺父母妻兒,匿名躬途,削發為僧,以逃其咎。後遂加入奉系軍閥,憑借出眾才能,於一九二五年晉升為旅長。時值九一八事變臨近,馬占山已身居東北邊防軍第三旅之長,兼黑河警備司令,鎮守一方。

一九三一年九月,九一八事變驚雷激蕩,東北大地烽煙彌漫,滿目瘡痍。張學良頒抗令,全軍緩撤,戰火延燒,遍地風塵。十月中旬,日寇陰謀再起,張海鵬等勇士齊齊哈爾欲奪,馬占山兵鋒所向,鐵馬亮槍,強勢激戰,江橋之戰,名揚中外,被譽為「抗日第一槍」,功勛卓著,矢誌為國。

馬占山見勢洶洶,寧死不屈,率千騎強敵對峙,鐵騎奮勇,豪情萬丈。當時戰局險惡,日寇援軍接踵而至,馬占山雖然英勇抵抗,最終不得不撤退,然此役馬氏兵馬以騎兵對炮兵,斬敵將數百,敵陣狼煙四起,壯誌淩雲,威震敵膽。

齊齊哈爾城內,馬占山虎視眈眈,一意堅守,不顧撤退令,緊守城池,聚斂殘兵,日夜籌謀。數月間,千軍萬馬,聚集齊齊哈爾,一以對抗,悍勇無雙。十一月十一日,戰鼓再起,馬占山麾下之士,奮勇抗擊,展開慘烈搏鬥,戰火彌漫,硝煙四起。七日七夜,血戰不止,奮戰至黎明。

然而,逆境之下,馬占山亦不得不撤軍,決策艱難,卻避免了生力量損失。此戰雖死傷逾千,但日寇雖裝備精良,卻遭遇寒冬猛烈抵抗,數百人凍傷,戰果可觀。步騎兵混編,孤軍奮戰,無援無後,卻以勇氣和智謀,擊潰敵軍,立下赫赫戰功。馬占山以此大勝,贏得世人贊譽,更在黑龍江各處憑一己之力,抗擊日寇,堅守神州。

東三省淪陷,馬占山孤軍無援,心憂國家存亡,士兵雕零,糧餉匱乏,寸步難行。日軍使者來勸降,言辭誘人,聲色動人,欲將馬占山招入偽滿洲國,為其一員。而對於馬占山來說,此舉簡直是如醉如癡之幸事,乃決然投降,一呼百應,武器糧食不乏,勝負已定,小日本竟還賠款。馬占山被封為黑龍江省省長,兼任滿洲國軍政部部長,一舉成名,風光無限。

休整之時,馬占山軍兵馬強盛,物資充裕,奮然反叛,發出徹底抗戰的呼號。四月七日,東北救國抗日聯軍成立,抗日之旗再次高舉,猶如烈火重燃,聲勢浩大。然而,友軍程誌遠背叛,抗日聯軍遭受挫折,步履蹣跚,陷於劣勢之中。至一九三二年底,東北抗日聯軍幾近覆滅,馬占山被迫西逃蘇聯。

一九三三年六月,馬占山自歐洲歸國,力主徹底抗戰,惜蔣介石視若無睹。西安事變後,馬占山力挺張學良,身負東北挺進軍總司令重任,率部迎戰,與日寇多次激戰。其巧妙遊擊戰術,使其獲得「東洋拿破侖」美譽,英名蜚聲。一次打獵,獵槍不幸爆炸,手指殘缺,緊急赴延安治療。毛主席聞訊前來,親自接待,盡顯禮遇,宣揚其抗日功績。此行令其受益匪淺,深刻感受革命精神。

日本投降後,國共內戰如火如荼,馬占山因病隱居北平。內戰末期,其擔任中間人,參與國共和談。一九五零年六月,受邀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然而,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因患肺癌,馬占山不幸逝世,享年六十四歲。他的離世,令國家哀痛,中央政府派代表送花圈,以示哀悼。馬占山終歸於萬安公墓,其豐功偉績,流芳百世,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