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王采玉:若不是「貴子可期」,歷史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

2024-07-24歷史

歌德說:永恒的女性,引領我們上升。縱觀歷史上每個偉大男性的一生,在他們輝煌生涯背後,都有一些默默付出的偉大女性。

每每提及蔣介石,必然繞不開宋美齡。但真正對他影響更深遠的,卻是他鮮為人知、又一生坎坷的母親王采玉。王采玉一直勉勵兒子奮發向上,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著重培養他,督促他樹立將來做出於國於民有利的事業,為國家和家庭爭光的理想。

王采玉原本是一位普通的村婦,但後來被國民*政要尊稱為太老夫人,她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早年生於大戶人家,祖父是朝廷九品大員,後家道中落,柔弱的肩膀扛起一家子的生計。和她的生活一樣坎坷的,還有她的婚姻。她曾遁入空門,後還俗再嫁,生下「貴子」蔣介石,成為中國歷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筆。如果當初王采玉執著於做尼姑,恐怕歷史又是一番景象。

命運坎坷的王采玉

1863年,大清同治二年,九品官王毓慶家裏添了孫女,起名王采玉。王氏祖先於明朝洪武年間,由奉化連山遷居到葛竹村,成為浙江溪口葛竹村的大戶人家。王毓慶育有三子二女,長子王有則是王采玉的父親。

王有則熟讀詩書,向往仕途,考取功名,但屢試屢敗。好在王有則精明能幹,曾以販賣土產為業,後來在皖南、浙江召集流亡人口,開墾戰亂棄留的荒地致富,晚年回到家鄉葛竹村。

王采玉出生的時候,他的家庭逐漸走向衰落。但父親王有則過慣了少爺的生活,即使家裏無米下鍋,也不願意出門勞作。

王采玉還小的時候,由於家庭富裕,父親閑來無事喜歡教她吟詩,所以王采玉也略通文墨。只是在當時的年代,到處充斥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所以王采玉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女紅做得很好。家庭破敗以後,王采玉就靠自己熟練的女紅代替父親來維持一家的生計。她心靈手巧,又刻苦耐勞,善於安排家庭生活,顯出非凡的勇氣和堅韌,家庭竟然靠她一個人而生存下來。

婚姻不幸

轉眼,王采玉到了18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而在封建社會,18歲未嫁對於女性來說已經成為剩女。

於是王采玉迎來了生命中第一次婚姻,由父母做主,嫁給離葛竹村只有20裏地的曹家田村的長工俞某。

俞某家境一般,曾在王有則一個本家家中打工,因身強力壯、手腳勤快,幾年工打下來也有一些積蓄,東家見他本分勤快,在他的委托下,同意為他牽線做媒。

於是已經到了婚嫁年齡、且家道中落的王采玉,成為這位本家心中的最佳人選,在村人的眼裏,一個貧民的女兒和一個長工真是天生的一對。

父母向王采玉介紹了俞某的情況,王彩玉是個聰明而且懂事的女子,她看到家境的困頓,理解父母的苦衷,就由父母做主,嫁給了俞姓長工。

婚後,雙方的矛盾漸漸顯露出來,俞某雖然質樸勤勞,但性情急躁,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會使他爆發。王采玉雖然現在家道不比從前,但自小也是在父母的疼愛中長大,比起普通農家女子,仍然多了幾分嬌氣,怎能一味容忍丈夫的蠻橫?

於是他們時有爭吵,甚至俞某對他大打出手。每次王采玉受了委屈,就跑回娘家哭訴。這時,俞某總是主動前往嶽父家認錯,在嶽父的教訓下,以及勸說女兒之下,一對小夫妻也就和好如初了。漸漸地,俞某和王采玉也不再打鬧。

第二年春天,王采玉生了一個兒子,夫妻倆十分高興,但不幸的是,這個孩子只活了幾個月便突發急癥而夭折。禍不單行,同年秋天,霍亂突襲了曹家田村,俞某不幸感染瘟疫而猝死。

對於王采玉來說,一年之中痛失生命中兩個重要的男子,密集經歷了人生的大悲,無論身體還是精神,都受到了很大刺激。而此時村裏又流行風言風語,鄰居們說她克夫克子,導致王采玉的精神幾近崩潰。

此時的王采玉,在夫家已無牽無掛,卻背負著沈重的流言,便萌發了遁入空門的念頭。但又一樁不幸的事情發生了,王采玉的父親也因感染疾病而去世。

王采玉回家奔喪,看到與自己同父異母的三個哥哥,一個早死,兩個已成家分居,家裏只剩下中年孀居的母親和兩個同胞弟弟,大的14歲,小的10歲,尚在讀書,三口人生計成為大問題。於是,面對萬念俱灰的現實,王采玉決定搬回娘家,幫母親共同撫育弟弟長大成人。

在葛竹村附近有個名叫「金竹庵」的小型尼姑庵,是當地信佛的百姓集資修建的,庵裏還開墾出足夠一個人吃用的田產與菜園。一日,庵裏的老尼姑仙逝,身為佛教徒的母親,召喚王采玉去幫忙料理老尼姑的喪葬事宜。進入尼姑庵的那一剎那,王采玉遁入空門的想法再次萌發。

作為母親,怎能忍心看著自己年輕的女兒出家為尼呢?對於信奉佛教的母親來說,女兒當尼姑未必是最令她心痛的,真正揪心的是這選擇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年輕人對世界與生活的絕望。最終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母親同意王采玉帶發出家。這也為日後王采玉能夠還俗嫁與蔣家埋下了伏筆。

期待「貴子可期」,還俗再嫁

王采玉入庵後,將這個寄托了自己余生的小庵堂,收拾得清靜異常。庵裏的田產和菜園足夠她自給自足,並且還可以時常接濟家裏。青燈黃卷、粗茶淡飯,王采玉享受著久違的靜謐時光。然而,一位相面先生的一句話,打破了王采玉內心的平靜。

一天,一位相面先生路過庵堂,進去討水喝。他仔細端詳為他端茶的年輕尼姑王采玉,斷言她面透福相,貴子可期,晚年風光,不如舍庵再嫁!

年輕的王采玉,雖然經歷了喪子喪夫,但經歷兩年清修時光的修復,內心漸漸平靜。在相面先生話語煽動下,又重新冒起了熱煙。

遊歷江湖閱人無數的相面先生,是因深諳凡人心裏,為飲茶而投女子所好,才對王采玉說那番奉承話嗎?日後的事實否定了這一點。

正巧,溪口玉泰鹽鋪老板蔣肇聰喪妻,家中一子一女無人照料,有意再娶。時間就是這樣剛剛好,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冥冥中已經註定的緣分。

蔣肇聰幼年讀過四書五經,為人精明能幹,極具生意才能。喪妻後,店鋪裏的賬房就琢磨著為老板續弦,以慰人生寂寞。

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則,賬房先生想到了自己帶發修行的堂妹王采玉。經過一番工作,23歲的王采玉嫁與45歲的蔣肇聰做繼室。

加入蔣家以後性情溫和樸實,知書達理、手腳勤快的王采玉很快在蔣家為自己贏得了贊譽和口碑。她勤儉持家,幫丈夫將玉泰鹽鋪打理得井井有條、對年邁的公公悉心照顧、對繼子繼女關愛有加、對店鋪夥計十分照顧,連左鄰右舍都謙恭有禮。蔣肇聰能娶到這樣的賢內助,自然內心歡喜。

第二年,王采玉為蔣家生下一名男嬰,起名瑞元,就是後來的蔣介石。在「貴子可期」的期待中,王采玉對瑞元格外疼愛,並在他身上寄予厚望。之後,王采玉又相繼為蔣家誕下二女一男,但後來就活下來一女,也就是說,王采玉給蔣家留下的就是蔣介石和他的一個妹妹。

可能王采玉是真的克子克夫,嫁入蔣家第九個年頭,丈夫也因瘟疫離世。

王采玉再次守寡,生活異常艱難,但她心中仍有一絲希望,就是當年相面先生留給他的話:「貴子可期」。於是無論生活多麽艱難,她都盡力培養瑞元,送他上學堂,找最好的老師,讀四書五經,而且還接受新式教育。而王采玉自己,為了讓兒子一心向學,家務事半點不用兒子操心,自己再怎麽苦,也能夠輕松微笑的面對兒子。

縱然瑞元一時頑劣,但在她心裏,堅信自己的兒子將來能成大器。所以她拿出所有的耐心教育兒子,既扮演慈母的角色,又兼任了嚴父的角色,她鼓勵兒子一定要發憤圖強,將來為國為民做出一番事業。

結語

由於接受過新式教育,對於風起雲湧的革命浪潮,年輕的蔣介石也深受感染,所以他主動剪去辮子,決心出國留洋,接受更先進的教育。

盡管王采玉不舍得兒子遠渡重陽,但她仍堅定地為兒子籌措學費,準備送兒出國,這也是王采玉不同於普通女人的地方。

苦難坎坷的王采玉,她的經歷讓她超越常人,超越世俗去判斷事物。因此,說她是蔣介石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也不為過。如果沒有她的智慧和勇敢,恐怕歷史就要重寫了。所以,這個傳奇的女人,在一定程度上,寫出了今天的歷史。

參考資料:【嫁入蔣家的女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