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介石敗退台灣時,帶走了多少兵力錢財?說出來讓人不可相信

2024-03-03歷史

蔣介石敗退台灣時,帶走了多少兵力錢財?說出來讓人不可相信

1972年1月,蔣介石在生命的盡頭翻看兒子蔣經國的日記時,依然不忘記寫下「繼我事業,完成革命」的批註,敦促蔣經國務必將反攻大陸的任務視為首要目標。

國民黨在巔峰時期擁有八百萬部隊,然而不到三年的時間,卻全面潰敗。然而,余生中困居小島的蔣介石卻始終懷揣著反攻大陸的雄心壯誌。這個現象令人好奇,究竟是什麽支撐著蔣介石的野心?

1949年,當他敗退到台灣時,他究竟帶走了多少人力和財力?

讓我們首先將目光放在另一個問題上——抗日戰爭結束時,國民黨手中是否真的有800萬的軍隊?

這個問題的答案並非一成不變——有,但也未必完全如此。

我們都知道國民黨建軍的起點可以追溯到1924年,當年孫中山在廣州創立了黃埔軍校。同年,透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宣布,原先各地方的軍隊編制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

最初,國民革命軍開始組建五個軍,每個軍的平均兵力超過一萬人。由於在陳炯明的叛變事件中表現出色,蔣介石被孫中山提拔為第二軍軍長,並積極參與北伐戰役。然而,他所領導的第二軍是五支軍隊中表現最差的,其中陳賡大將在亂軍中救下了兵敗的蔣介石,這個故事想必大多數人都熟知。

盡管如此,北伐仍然是前國民黨時代成功的武裝革命嘗試之一。在短短的四年內,北伐國軍的規模不斷壯大,截至1928年,國軍已擁有84個軍和300個師,總兵力接近240萬人。

1937年,正值國民黨正式參與抗戰之際,蔣介石名下的「直系部隊」兵力就已超過170萬人。為了應對日軍的正面戰場威脅,國民黨展開了大規模的擴軍計劃。

到了1945年,國軍的直接兵力達到120個軍、354個師,超過500萬人。此外,還有獨立旅、獨立團等部隊未計入。如果考慮到地方民團等名義上隸屬國民政府的抗日武裝和獨立部隊,國軍的總規模顯然超過了八百萬。

然而,為何要說國軍並非真的有八百萬人呢?

這是因為國民黨軍隊的腐敗問題極為嚴重。前線部隊不僅人員不足,而且存在大量虛報兵力的情況。在1941年,蔣介石檢閱完南京的部隊後,在會議上憤怒地指責「前方部隊的兵員空虛已為全國所知」、「各級層層蒙蔽,有的師中缺額竟超過3000人,竟成為司空見慣的現象」!

同年,蔣介石委派戴笠啟動了一場審查工作,軍統調查員下到各級部隊進行空額統計。然而,由於牽涉到太多人的利益,以及可能影響到前線那些存在貪腐問題的將領的「鬥誌」,這一工作未能持續太久,很快就被中止。盡管初期的工作中,軍統已發現有數支整編師上報人數超過兩萬人,實際在役兵員不到兩千人的情況。

令人震驚的是,有支部隊的虛報比例居然高達90%。一支僅有兩千人的部隊竟然報告有兩萬人,這意味著他們領取了一萬八千人的空餉。這種離譜的情況並非孤例,從小處可見國民黨當時虛報貪腐問題的嚴重性。

正因如此,在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立即展開了全面整編工作,重新規劃了部隊的番號、編制、等級和規模。最終,國民黨在遼沈戰役前夕確認了正式的部隊規模為430萬人,另有一百余萬具備預備役身份的訓練兵和軍校生,以及約90萬人的未經整編的地方部隊,這並不包括蔣系以外的其他部隊。

在潰退的時刻,國民黨軍展現出了瘋狂的狀態。眾所周知,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軍在人數和裝備上都占據碾壓式的優勢。

根據黨史記載,1946年6月,國民黨發動突襲時,解放軍總兵力為127萬,其中約有一半是根據地的機關工作人員和鄉村聯防隊,僅僅是掛靠在軍隊體系中的編制。不僅在人數上壓倒我軍,而且在裝備方面,國民黨部隊也具備巨大的優勢。

作為抗戰結束時被盟軍方面認可的「合法政府」,國民黨繼承了大量日軍遺留的武器,甚至包括部份日本戰艦。得益於美國的支持,蔣介石還得以獲得大量美國軍火援助。

在遼沈戰役中的錦州戰役中,國民黨軍艦從葫蘆島出發,為地面上的範漢傑部隊提供艦炮火力支援。相較之下,我軍手中的重機槍數量為1182挺,各類火炮為795門,火力強度明顯處於不同水平線上。

盡管面對擁有碾壓性優勢的條件,我軍在遼沈戰役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標誌著敵我態勢的逆轉。

1947年2月,解放戰爭第一階段結束時,解放軍士氣高漲,兵力擴充至190萬人,而國民黨方面損失了大量有生力量,總兵力降至370萬。

勝敗乃兵家常事,但對1947年後的國民黨軍而言,「勝」這個詞已經遠離了他們的詞典。

1948年末,蔣介石預感到形勢不妙,下令開始向台灣轉移物資、黃金和年輕力壯的士兵。陳誠作為先鋒,前往台灣指揮拓荒事務。

到了1949年末,國民黨在大陸的力量已不足百萬。12月10日,蔣介石在成都鳳凰山機場搭乘飛機逃往台灣,宣告國民黨政府統治正式破裂。然而,透過近一年的轉移,他在台灣積累了他認為足以東山再起的「有生力量」。

70年代末期,國民黨因醜聞事件被迫解密的檔顯示,當時被送往台灣的部隊約有58萬余人,其中大部份是未參與三大戰役的地方兵。真正從前線撤退下來的人數不超過五萬。

其中,有84,000余人是空軍,37,000余人是海軍,擁有各式飛機400余架,大小艦艇50艘。蔣介石將他們視為「拱衛環島、反攻大陸的關鍵」,因為當時的解放軍在海空軍方面幾乎沒有建設,缺乏在這些領域發動進攻的條件。

除了士兵外,他還帶走了大量20-30歲的壯丁。據前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透露,抗戰期間國民黨征集了1450萬人,其中801萬人陣亡。解放戰爭期間的具體數碼無法考證,台灣方面曾統計稱為113萬人。

此外,還有約九十萬人是國民黨先前駐派台灣的開墾團成員以及隨軍官一同逃亡的家屬。

關於財富方面,根據繳獲的國民政府央行統計數據顯示,蔣介石分五批從上海、南京、廈門三地,依靠軍艦和軍機運送了56250箱黃金白銀到台灣,總計441萬兩黃金,282萬兩白銀,316萬枚銀元。此外,廈門鼓浪嶼藏有的190萬兩黃金並未計入央行統計。

這份財富有多驚人呢?它竟然刮空了當時國民政府三個國有銀行金庫中的所有存金,超過了新中國成立後15年間開采金礦的總量。

帶走近300萬人口,超過600萬兩黃金,這構成了蔣介石在台灣堅守的「底氣」。

那麽,在之後的幾十年裏,蔣介石又是如何運用這些資源的呢?中國共產黨又是如何挫敗蔣介石的陰謀的呢?

永遠內耗的國民黨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飛抵台灣之時,已有400萬兩黃金運輸完畢並存入金庫,之後陸續還有兩批抵達,但真的夠用嗎?

由於在大陸時統治不得人心,再加上當時帶到島上的壯丁反抗思緒強烈,一向欠餉貪汙的國民黨政府反而開始認真發起籌餉。

為了確保軍隊穩定,維持軍事統治,避免壯丁發生起義,蔣介石在極短時間內花費了80萬兩黃金用於補充軍費,並透過美國渠道支付了73萬兩黃金用於購買軍事裝備。

除了在台灣的開支,蔣介石還在大陸和東南亞進行了「消費」。

1949年12月12日,蔣介石逃亡兩天後,國民黨在大陸的「最後希望」白崇禧也乘飛機逃往香港,標誌著國共內戰的結束。

白崇禧在離開前宣布,他所領導的雜牌部隊將轉變為遊擊隊,發放武器,並指示他們分散至廣西、桂林等地占據山區。其中一些精銳部隊,如黃傑兵團,選擇逃往越南。

在1950年,得知原國民黨第八軍第七十九團團長李國輝率領殘兵逃離雲南並敗給緬甸政府軍後,蔣介石下令原第八軍總司令、李國輝的老上司李彌前去接管這支部隊。次年,李彌成立了所謂的「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總部」,在當地建立了政權。

蔣介石對此寄予厚望,而美國也願意看到一支較大的武裝力量長期騷擾新中國。因此,國民黨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允許蔣介石透過陸路向李彌方面提供物資支援。

另一方面,由於台灣湧入近三百萬人口,導致糧食、水源、能源等大量物資極度短缺,只能透過美國渠道進行購買。

韓戰末期,台灣的黃金僅剩下108萬兩。蔣介石面臨著經濟壓力,甚至不得不向美國購買大量物資和經濟援助,以維持政權不至於破產。

然而,除了經濟問題,國民政府很快陷入了一貫的內部紛爭中,而蔣介石本人更是帶頭內耗。李彌在緬甸僅風光了不到一年就被蔣介石猜忌,被召回台灣,並終生被架空。

當然,李彌也並非良善之人。在離開緬甸時,他帶走了近七千名原第八軍的嫡系部隊,而將其余的雜牌部隊和李國輝過去收編的地方武裝留在了那裏,為後來的金三角問題埋下了伏筆。李彌的行為可以說是將國軍內部的派系分立理念貫徹到了最後。

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裏,蔣介石再也無法對大陸發起任何攻勢,因為國軍缺乏可用的前進基地。而在北韓戰場的不順遭遇後,美國也不願再與解放軍正面交鋒。他們除了在海上駐防,以避免台灣直接被攻陷外,不願提供額外的軍事支援。

說到底,失敗者的妄想終究只是空想。蔣介石的窮兵黷武不僅白白消耗了帶到台灣的人力和財力,而且他的恐怖統治也為將來反噬的民意奠定了基礎。這推動著蔣家王朝,最終在1988年隨著蔣經國逝世而徹底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