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曹操麾下曾有一個叫李典的武將。
據相關史料記載,李典雖然以武將成名,但他早年卻是愛文不愛武,那麽他後來又是如何進入行伍的呢?
這還要從一個叫李乾的人說起,李乾是李典的從父(堂叔伯),是山東菏澤地區的坐地虎,家裏不差錢,養著數千的門客。
後來曹操在家起兵之後,李乾帶著自己的人入了曹操的夥,然後一直跟著曹操東征西討,後來因為不願意被呂布招募而被殺。
李乾死了之後,他原來的嫡系人馬,沒有交給曹操的嫡系掌管,而是交給了李乾的親兒子李整掌管。
李整後來又不幸掛了,然後李家的這支隊伍就交到了愛文不愛武的李典手裏,自此李典開始帶著這支李家軍跟隨曹操作戰。
02
熟悉這段歷史的人,可能還有印象,曹操起家之後,軍隊上的事務,基本上都是自己的本家在掌管,內政上的事,早期都是潁川系的謀士,後來才「唯才是舉」。
曹操把軍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上的做法,是很常見也很合理的,必將槍桿子裏出政權,是條不分古今的絕對鐵律。
那麽曹操為什麽會對老李家另眼相看,一直讓李家軍掌握在李家人的手裏呢?
相傳曹操麾下曾有四支主力部隊:
一是從全軍各部中選拔出來的的精銳奇兵虎豹騎,這支部隊的領導,都是老曹家的自己人,但人數不多;
二是黃巾軍投降而來的青州軍,這是曹操麾下數量最多,忠誠度最高的部隊;
三是盛產精兵的丹陽出產的丹陽兵,但丹陽兵屬於僱用兵,忠誠度很一般;
四是山東出產的泰山兵,這支部隊早期的主人是泰山籍的鮑信,後來的主要領導是泰山籍的於禁。
03
由此可見,當年曹操麾下的「壓艙石」,只有自己編練的青州軍,其它的部隊都有各自的瑕疵,而且泰山軍也一直都由泰山系的將領在帶,也就是說李典承襲李家軍並非孤例。
那麽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這還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前,周朝實行的是諸侯國制,也就是周朝只算是名義上的國朝,但是國家的實際掌管者,是各地擁有軍政自主權的諸侯。
等到秦始皇滅了六國之後,秦始皇開始利能夠垂直管理的郡縣制,取代了不好管理的諸侯分封制。
但是還沒等秦始皇的後代消化好這一制度,秦朝就玩完了。
劉邦成立漢朝之初,曾「返祖」的搞過一段分封制,但實踐證明,這套制度並適合國家的長遠發展。
於是到了後來,漢朝又開始在秦制上進行了修補。
04
秦朝的制度雖然一直影響著後世,但是它因為是第一個統一的王朝所創,所以並不完善,且有很多的漏洞,而這些漏洞中,還有一項很致命。
這項制度就是源自前朝的推舉制,這項制度的核心,是新官員的補充,主要依靠各級官吏或有名望的人推薦。
雖然推薦有一定的規矩和原則,但它實際上卻是一個大坑。
能往朝廷推薦新人的人,多數是當地的官吏,或者曾經當過官吏而有名望的人,這些人在推薦新人的時候,一般情況下,肯定優先考慮的是人際關系,然後才是才學品德。
而且對於普通勞苦大眾來說,你平時連吃都吃不飽,你還有錢買書請老師,你讀書學習耽誤了農耕,你吃啥喝啥?
05
所以推舉制度之下,官員的選拔範圍會越來越窄,而宋朝之前,對商人又高度限制,所以國家的權利和財富,也會變得越來越集中。
當一個地方的一小撮人,擁有了可以承襲的權利和財富之後,他們一方面會花一定代價來保護自己的財富,一方面又會加重對普通百姓的剝削。
隨著時間的衍化,這一小撮人會慢慢成為既有權力又有財富,且具有一定武裝力量的豪強世家,而被盤剝的百姓則會被逼得生不如死。
而當時的國家,主要財政收入是靠的各種農業稅,當那一小撮人成了氣候以後,必然是不會足額交稅,而底層的百姓為了活下來,只能依靠那一小撮人庇護,於是國家的稅收會變得越來越少。
等到地方豪強的實力膨脹到一定程度,當百姓的忍耐被壓縮到一定程度,當國家的實力被削弱到一定程度,這個朝代就危險了。
06
東漢的衰亡,有人認為是皇帝的無能,和任人不當
但他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東漢末年的時候,各地像李典家那樣的豪強已經多不勝數,而國家則因為他們的蠶食變得虛弱不堪。這才有了黃巾起義這個出頭的椽子出現。
而造成東漢崩塌的實際原因,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天天地積累起來的。
那麽漢朝的皇帝就沒有早點發現這個問題,並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
哪個時代沒有聰明人,哪個皇帝是真正的傻子,他們當初不是沒發現這個問題,而是以他們當時的實際情況,根本沒法從根上解決這個問題。
07
解決這個問題的基礎,是改變官員選拔的路徑,從而打破地方豪強越來越強的趨勢,那麽如果做到這一點呢?
表面上的答案,是改變官員選拔的制度,比如利用科舉制,利用淵源不斷的活水,來防止帝國的權力成為一潭死水。
但是你想要使用科舉制,首先要問已經權錢在握的豪強們答不答應,還要考慮基層的百姓,有沒有參與科舉的能力。
要想解鎖這兩條封印,所需要的基礎就更多了,所以漢朝滅亡之後,又經歷了近千年,中原王朝才稍稍地達成了一個小目標。
但科舉制只能緩解王朝的衰落,卻並沒有辦法讓王朝突破三百年的魔咒,因為皇帝就是最大的豪強,皇帝一天不用下地幹活,古代的王朝就一天不會江山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