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作為唯一被封侯的唐代詩人,他官運亨通的訣竅在哪裏?

2024-05-08歷史

高適(700~765),字達夫,祖籍渤海,出生高門,祖父高侃曾任安東都護,父親高崇文曾任廣東韶關的長史,父親死後,家道中落。五十歲才中舉,五十一歲入哥舒翰幕府,任職掌書記,駐守邊塞多年,在此期間寫下邊塞詩,多涉及到揭露軍教黑幕。安史之亂時,前後得到玄宗、肅宗、代宗的賞識,晚年被封渤海縣侯,食邑七百戶。

作者:郭言

在所有的邊塞詩人中,高適的官運最好,晚年被冊封渤海縣侯,食邑七百戶。七百戶土地和糧食都歸高適,富貴有余。病逝後,還被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忠,這是難得的殊榮。

為什麽高適的官運這麽好呢?這跟他的性情和才能有關,高適既不信佛,也不通道,而是遵循儒家經世濟民的思想,是一個頗有政治智慧的詩人。

圖:高適畫像,陳少梅繪|圖源網絡

高適的家世顯赫,他的祖父是安東都護高侃,曾經生擒突厥可汗,討伐高句麗,戰功赫赫, 因此升任左監門衛大將軍,晉封平原郡開國公,是高宗時期平定邊疆的大功臣,死後謚號「威」,還被特賜陪葬乾陵。

他的父親高崇文曾任廣東韶關的長史,但在高適十五歲時就病逝了。 高適的生活,此後變得清苦。他二十歲左右到長安謀生,看到長安城的士家子弟,騎駿馬揮金鞭,流連美人處,出手鬥金,而自己卻在偏僻的地方苦苦讀書,於是作了【少年行二首】,既諷這些揮金如土的世家子弟,也有自憐的意思。

圖:高適【少年行二首】|圖源網絡

最後一句,「有才不肯學幹謁,何用年年空讀書。」可以一窺高適年少時的性情,他個性很驕傲,也很擰巴,既不肯幹謁,也看不上科舉考試,當時,沒有門第的窮家子弟才會去科考,世家子弟則是走門蔭、舉薦的路子,即使家道中落,高適還是想被舉薦。

但是,已經門第沒落的高適,很難被舉薦,很快就在長安呆不下去,於是搬到河南商丘,耕田自足,生活過得很艱苦,有時甚至窮到要去乞討。

公元731年,高適二十八歲,他開始有了參軍的念頭,於是去幹謁朔方節度使李祎,以及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想在他們的幕府裏謀差事。 幕府是節度使出征時,設定的最高指揮機關,組成人員包括掌書記一人,行軍司馬一人,判官二人,參謀無定數。節度使有權自主征召幕僚,不過人選要上報朝廷,也屬於朝廷官員。

而且,只要得到節度使賞識,升遷是很快的 ,安祿山就是張守珪一手提拔上來的。在幕府裏,掌書記和判官最有機會升遷,出色的掌書記會被朝廷提拔,做諫官和禦史,判官則最有機會成為節度使。封常清原先是哥舒翰的判官,後面因為能力出色,被提拔成了節度使。

圖:封常清,唐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縣)人,唐玄宗時期名將。天寶十四年(756年1月)十二月,唐玄宗聽信邊令誠讒言,殺害了封常清。|圖源網絡

當幕僚,門檻相對比較低,是很多無門路之人,進仕的路徑之一。

高適先到朔方,寫了首長詩【信安王幕府】投贈信安王李祎,稱頌他平定奚、契丹叛亂的功勞,順勢推薦自己,但沒有結果,於是又跑到幽州拜訪張守珪,也沒有被重視。

這次的邊塞之行,雖然無功而返,但他寫了不少邊塞詩,其中以【薊門行五首】寫得最出色。 薊門即薊丘,現在北京一帶,張守珪管轄地,邊防奚、契丹。在這裏,高適看到了肅殺的戰場,力量強盛的胡兵,也遇到了伶仃的老兵,缺少糧食的士卒,以及想建功立業的兵騎,心中有所動容,於是懷著關切的心情,把所見所聞記錄了下來。

薊門逢古老,獨立思氛氳。

一身既零丁,頭鬢白紛紛。

勛庸今已矣,不識霍將軍。

——【薊門行·其一】

漢家能用武,開拓窮異域。

戍卒厭糠核,降胡飽衣食。

關亭試一望,吾欲淚沾臆。

——【薊門行·其二】

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霏。

元戎號令嚴,人馬亦輕肥。

羌胡無盡日,征戰幾時歸。

——【薊門行·其三】

幽州多騎射,結發重橫行。

一朝事將軍,出入有聲名。

紛紛獵秋草,相向角弓鳴。

——【薊門行·其四】

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

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

古樹滿空塞,黃雲愁殺人。

——【薊門行·其五】

高適的前半生一直過得很不如意,到三十二歲時,才終於肯放下成見,到長安參加科考,卻落第了 ,後來客居河南商丘,到周邊遊歷時,遇見了李白和杜甫人,他們一起遊歷了山東,因此結下了友誼,高適晚年還經常援助困頓的杜甫。

公元738年,高適的一個朋友出征塞外回來,寫了一首【燕歌行】給他,傾訴邊疆苦事,高適有感而發,也寫了一首【燕歌行】回贈,這是一首諷刺詩,譴責將領的傲慢、荒淫,導致戰爭失利,將士無辜犧牲,揭露了軍中的黑幕。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燕歌行】

圖:【燕歌行】|圖源網絡

這首詩讓高適名聲大噪,也為他日後入仕開啟了大門,但他入仕得很晚,直到四十六歲才被張九臯舉薦到長安考試。 張九臯是張九齡的弟弟,曾經在河南商丘任職,跟高適有往來,欣賞他的詩才。

或許是長久的無人問津,年近半百的高適,早已被磨平了早年的傲氣,學會了逢迎。入京之後,他寫詩投贈宰相李林甫和陳希烈,但李林甫不喜歡有才學的人,只給了他封丘縣尉的小官職。如果高適三十歲,那這個官職還算不錯,但他已經年近半百,而縣尉是一個底層官,經常要跑腿辦事。

一次,高適就曾護送官兵到河北前線,路途遙遠而辛苦。

河北是安祿山的根據地,當時的安祿山權勢越來越大,兼任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使,管轄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幅員廣闊。最重要的是,安祿山不僅有管理權,還手握軍權和財政權。

因為常年打仗,連年征兵,戰死的越來越多,已經無兵可征,府兵制執行不下去了,轉而實行募兵制,也就是節度使自己征兵,這就造成了一個最大的危害,兵只聽將領號令,不認天子。也為晚唐的藩鎮割據,創造了條件。

高適到河北之後,看到安祿山底下將士的跋扈姿態,看出他有謀反之心,十分厭惡他。 當時人人都看出安祿山的狼子野心,時常勸諫玄宗,但玄宗一直認為安祿山忠心耿耿,不可能反,還會處置那些勸諫的人,導致大臣不敢再勸。

回來之後,高適經常寫信給朋友,表達對安祿山的看法,也發一些不滿意工作的牢騷。沒有多久,他就辭掉了縣尉的工作。

四十九歲的高適,再度進入長安,四處幹謁權貴,還曾給玉真公主投贈了【玉真公主歌】,無果。最後,在節度判官田丘的推薦下,進入哥舒翰的幕府。

說起來,高適可以入哥舒翰幕府,還是因為哥舒翰喜歡高適的【燕歌行】,頗欣賞他的才氣,於是推薦他擔任左驍衛兵曹,充任節度使府掌書記。掌書記是一個重要的職位,是掌管軍政和民政的機要秘書,地位僅次於節度副使和行軍司馬。

這個時期的高適,掌握了政治場的社交規則,並且很能很熟悉地運用。

圖:高適畫像|圖源網絡

公元751年,楊國忠兩次發動了征討南詔的戰爭,第一次讓鮮於仲通帶兵,節節敗退,陣亡六萬將士。楊國忠卻謊稱打了勝仗,讓玄宗繼續征兵,第二次則次讓李宓出征,還是戰敗,前後折損更是將近二十萬的將士。

公元753年,回到長安的李宓,跟高適聊起戰爭的情況,於是高適寫了一首長詩【李雲南征蠻詩】相贈,在前言裏,他也寫明了起因:「天寶十一載,有詔伐西南夷,右相楊公兼節制之寄,乃奏前雲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擊之。道路險艱,往復數萬裏,蓋百王所未通也。十二載四月,至於長安,君子是以知廟堂使能,李公效節。適忝斯人之舊,因賦是詩。」

雖然在詩中,高適談及了戰士的英勇,以及戰場的慘況,但筆墨著重恭維楊國忠。 楊國忠強行征兵,當時的百姓都清楚內幕,都十分痛恨他,杜甫也寫詩諷刺他,高適卻寫詩逢迎,實在很難用高適不知內情,來替他開脫。

高適一直輾轉在政治場上,也寫了很多送別將士,恭迎上級的詩。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

功名萬裏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

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送李侍禦赴安西】

高適很有才能,深得哥舒翰的喜歡,經常在玄宗面前誇贊他,玄宗對他很有印象。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玄宗派高仙芝和封常清一起鎮守潼關。潼關是長安的大門,一旦敵軍破了潼關,便可直接兵臨長安城下。

安祿山終於還是反叛了。玄宗開始對各個節度使都心存芥蒂,因此讓親信宦官邊令誠監軍,然而,邊令誠卻趁亂索賄,被拒絕後,讒言誣陷兩人,導致高仙芝和封常清被玄宗斬殺。 不久,玄宗又調遣在家養病的哥舒翰守潼關,提拔高適做監察禦史,輔佐哥舒翰。

幾個月後,安祿山攻陷了潼關,還俘虜了哥舒翰。而高適則成功出逃,還追上了正奔往蜀地的玄宗。潼關失守,主要還是因為玄宗的猜忌,再加上楊國忠等人的挑唆,在作戰時,否定了哥舒翰做出的正確策略,導致潼關失守。

然而,當高適追上玄宗,向玄宗報告失守原因時,只說是監軍不體恤軍情,自相用事,還寬慰玄宗,說:「天子西幸蜀中未足為恥」。

如今的玄宗,只是一個年邁滄桑的老人,帝國瞬時崩塌,自己也如傀儡般,被臣子挾持著處死愛妃,曾經高高在上的天子,此時內心十分惶恐不安,最怕臣子勸他帶兵打前陣,高適的話,深深撫慰了玄宗的心。高適當即被升遷為禦史,陪伴玄宗左右。

天下大亂,玄宗提出要讓諸皇子分道鎮守,讓太子李亨鎮西北,永王李璘守南方。高適對時局有清醒認知,勸玄宗不要這麽做。他知道玄宗已經失去了威望,皇子分道,各有權力,都可能謀反。

玄宗不聽。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尊玄宗為太上皇,玄宗被迫退位。沒多久,永王李璘也開始起兵謀反。

剛上任的李亨,既要討伐安祿山,又要應對永王的叛亂,心力交瘁,叫來了高適商量對策。高適對時局做了一番分析後,告訴肅宗,「永王必敗。」高適的話,讓肅宗稍稍安心,立即升他為淮南節度使,帶兵討伐永王。然而,高適還沒出兵,永王就敗了,永王的鬧劇只鬧了兩個月,便草草結束。

高適再一次對時局做出正確的判斷,無論是玄宗,還是肅宗,都開始信賴他。

高適也是一個審時度勢的人,在永王之亂中,政治白癡李白站隊永王,失敗後,被俘獲問罪。李白曾向這位老友求救,然而他並沒有伸出援手,反而是郭子儀用自己的戰功,抵李白的死罪,李白才免於死難。

到了代宗時期,高適更是被重用,他被任命為劍南西川節度使、成都尹,抵禦吐蕃的入侵。 六十歲後被召還京,任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三品官職,相當於如今的司法部的副部長,還有規諫皇帝過失的權力。後來,又被封渤海縣侯,食邑七百戶。

公元765年,高適逝世於長安,享年六十一歲。

如果統計一下唐朝官員生平,就會發現,在唐朝做官,其實是一個高危職業,大部份官員在三四十歲時就死了,一般不是被斬殺,就是被他人殺害,尤其是亂世,很容易被拉出來背鍋。 高適不僅做了高官,還可以壽終正寢,有很高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