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假如蔣介石帶著台灣回歸,會得到什麽職位?周總理的許諾轟動世界

2024-07-30歷史

1

蔣介石是近代中國著名的政治及軍事人物,作為在孫中山去世後,長期把持國民黨政權的核心人物,他對中國近代史的行程有著及其重要的影響。

自1908年加入同盟會起,歷經40載的專斷獨裁軍政之路後,最終在1948年,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軍隊在三大戰役中節節敗退。

如此一來,蔣介石賴以維系統治的主力軍,便幾乎被消滅殆盡在戰爭中。

於是,1949年1月21日這天,蔣介石被迫宣告「引退」,之後便回到他的故鄉奉化。但他並沒有交出手中政權,還肆意利用職權破壞和平談判。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而蔣介石在大陸的政治生涯也就此終結。

同年12月,蔣介石敗走台灣。

令人疑惑的是,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奉化人,身在台灣的蔣介石,到底有沒有想過重返家鄉,他還有沒有重回大陸的可能?

面對如此不知進退的蔣介石,中共中央是什麽樣的態度,會做出哪些舉措?

曾有外國記者向周總理提問:「如果大陸和台灣兩岸實作了和平統一,那麽你們打算給蔣介石一個什麽級別的職位,會是部長嗎?」

面對如此近乎刁難的問題,周總理自然輕松應對,給出了令所有人都倍感意外的答案。

2

新中國成立不久,便開始著力於自身的建設。

不料就在1950年,韓戰爆發,而此時,向來以大國自居、又狼子野心的美國開始攪局,很快加入到北韓戰場,其迅猛攻勢嚴重威脅到中國與北韓相鄰的國土安全。

在此嚴峻的形勢之下,中國毅然決定加入到抗美援朝的戰爭中。

就在此時,美國的「罪惡之手」趁機伸向台灣。

美國總統杜魯門以「共產黨軍隊占領台灣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為由,下令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在「協防」台灣的名義下開始其扶蔣反共的無恥之舉,公然以武力幹涉中國內政。

以此來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阻礙中國統一大業。

而此時的蔣介石,為了達到自己再次向中國共產黨發起反攻的目的,選擇依附美國。

見到台灣與大陸這樣對峙的情形,美國必是喜聞樂見的,何況,蔣介石尋求美國幫助又不是第一次。

早在1927年,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借此聯合宋子文、孔祥熙等人,加強與美國的聯系,便可知他的「司馬昭之心」。

一經美國幹涉,更是加劇了中國大陸與台灣兩岸的分裂。

1953年,美國軍人總統艾森豪威爾上台,便迅速在制造中國大陸與台灣兩岸對立的議題上加緊了步伐。

此時的中國,一來剛剛成立不久,國家建設才起步,實力尚且有限;二來,又加入到抗美援朝的戰爭中。

面對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稍顯有心無力;因此,只得暫且擱置以武力解放台灣的議題。

直到1953年7月,美國簽訂了【北韓停戰協定】,中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直接使原本氣氛緊張的中美局勢得到緩解。

而這樣的結果,或許不是蔣介石期望的。

畢竟經此一戰,美國不顧民憤,協助他再次對中國大陸發起戰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麽就憑他自己手下的那些哀兵殘將,是絕無可能與中國共產黨相匹敵的。

此時蔣介石能做的,只有等待。除此之外,便是盡力安撫他自己那顆焦慮忐忑的心了。

一方面依附美國的同時,也懼怕美國的威脅與操縱;另一方面,他也明白,他有很大可能再也無法憑武力反攻,自此與大陸隔海相望,甚至客死異鄉。

說到這裏,蔣介石真的打算從此留守台灣,甘願身死異鄉嗎?

3

韓戰結束後,美國對台政策也有了調整,開始打起來讓台灣徹底割裂出中國領土的如意算盤,意圖說服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等島嶼,獨守台灣,與中國大陸劃海峽而治。

面對美國這一行徑,蔣介石自然也明白這意味著什麽。

他是中國人,根在中國大陸,無論蔣介石對中共是什麽樣的態度,那都是內部問題,他的心思是反攻大陸,獨享統治中國的大權,並不是如美國所想,將台灣獨立出去。

於是,蔣介石多次公開表態,堅持一個中國,這是他的原則。

何況,蔣介石心系故土。作為國民黨政權的核心人物,雖身在台灣數十載,蔣介石卻向子孫表明,自己死後的靈柩先不要入土,有機會還是要埋進祖墳墓地。

落葉歸根,仍然是這個土生土長在中國的蔣介石,始終深藏的心願。

1957年,國民黨內高層人員曹聚仁奉蔣介石之命,由台灣前往浙江省奉化溪口,也就是蔣介石的老家,去探訪蔣介石的故居、看看他家的祖墳。

曹聚仁此時的內心無疑是忐忑的,一方面,介於自己的身份,擔憂個人安危在所難免;另外,想到蔣家祖墳,他心中也不免憂慮起來:

「國人皆痛恨蔣介石,蔣家祖墳恐怕早已遭到破壞、混亂不堪。」

可等到曹聚仁安然無恙地到達蔣介石的老家,親眼目睹著被管理得整潔完好的蔣家祖墳時,他的內心震撼無比:

「原來中國共產黨是這樣的政黨,它能相容天下、懷抱萬物,它真的做到了不計前嫌,這是一個值得信任的政黨!」

於是,返回台灣後,曹聚仁將自己此行的所見所感,如實地向蔣介石稟告,並向蔣介石表明自己期望促成國共第三次合作的意願。

這也就是說,實作兩岸和平統一,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1959年,毛主席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信中陳述了國共和平談判,實作第三次國共合作事宜,爭取完成中國的完全統一。

另外信中還提到「奉化之墓廬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毛主席借機告訴蔣介石,他的故居、他的蔣家祖墓一切安好,讓他放心,也期望他早日歸家探望。

讀到這裏,蔣介石的目光朝大陸方向望去,思索良久。

他知道這封信意義重大,深深感覺到中共中央為實作祖國完全統一的決心,也看到了中共中央誠懇的態度。

他知道只要放棄心中執念,還是有可能回到家鄉安度晚年的,只可惜,蔣介石沒有給出回應。

那麽,蔣介石既不想分裂中國,成為欺師滅祖的罪人,又無實力全憑武力反攻。

如此看來,若想重歸故裏,擺在他面前的似乎只有一條路——還是與中共中央進行和平談判。

4

抗美援朝的戰爭勝利結束後,中共中央的對台工作政策,便從武力統一轉變為和平統一,但不排除武力統一。

1955年,周恩來總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首次提出:

「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盡可能爭取采用和平手段解放台灣。」

這也是中共中央首次公開表示願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

1956年,周總理帶領使團存取東南亞地區,各國紛紛熱烈歡迎。

在印度舉行的歡迎宴會上,有個記者向周總理提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問題,他說:「如果大陸和台灣兩岸實作了和平統一,那麽你們打算給蔣介石一個什麽級別的職位,會是部長之類的嗎?」

此言一出,在場所有人員紛紛揣測起來,大家也都想知道周總理會如何回答。

顯然,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如果職位給低了,蔣介石肯定會以此為由,生出怨憤,也起不到勸降的作用;給高了,對黨中央職權系統就是一個嚴肅的考量。

可周總理卻是神態輕松,笑著回該記者:

「部長哪行,太低了!如若蔣介石回到大陸,有心任職,那他的職位絕不會比一個國務院總理低啊!」

聽罷此言,大家也就明白周總理的話中之意。

周總理之所以給出這麽高的職位 ,一方面是因為他重視台灣問題 ,也極力盼望台灣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他以足夠的誠意表明自己力促兩岸和平統一的決心和意願;另一方面,身為國家總理,他「給出」的竟然是自己的職位,那麽黨內其他職位的人員必然也不會有怨言,可謂大智大勇,既巧秒地回答了這一難題,又 充分彰顯出中國共產黨的氣度與風範

另外,毛主席也表示:「我們與台灣同胞應該以和為貴,畢竟大家都是炎黃子孫。」

毛主席此言自有其深意,人們都在猜測,也都在期望新一輪的國共合作。

20世紀60年代,中共地區政治環境發生變化,這也消極地影響著蔣介石對第三次國共合作的態度。

兩岸和平統一議題,再一次被擱置。

直到1971年,聯合國恢復了中國大陸的合法席位,而國民黨代表被驅逐出聯合國。

與此同時,隨著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訪華,中美關系有望破冰。這時兩岸和平統一少了一些阻礙,多了一些可能,和平統一議題重新提上日程。

由於長期與國共兩黨高層都有接觸的曹聚仁病逝,九十多歲的章士釗主動請纓,於1973年前往香港與國民黨部份人士進行談判。

章士釗不辱使命,成功爭取到蔣介石又一次同意與中共進行和平談判,如此一來,兩岸和平統一有望在即。

1975年,蔣介石托國民黨內原來級人物陳立夫,主動向中共發出邀請,進一步推進了和平統一大業。

遺憾的是,還沒等此事有個結果,這一年4月,蔣介石就病逝於台北。

5

此後,台灣當局更換最高領導人,在政策上也就發生變化。

次年,一心致力於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周總理和毛主席相繼逝世。。

至此台灣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

眾所周知,台灣是中國的領土,我們始終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台灣同胞亦是中國人民,不到萬不得已,中共中央不會以武力的方式去實作祖國完全在同一。

但這並不代表黨中央不會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和平統一,是我們所有人的希望。即便我們黨已經做出了極大的退步和妥協,蔣介石最終還是沒有選擇在有生之年返還大陸,是遺憾,也是悲哀。

身為中華兒女,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經過了那麽多人的付出,以及未來源源不斷的努力,台灣島嶼,定能在不久的將來重回祖國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