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民國布爾津縣商業貿易簡況

2024-01-07歷史

民國布爾津縣商業貿易簡況

布爾津縣位於額爾齊斯河北岸,地當布爾津河註入額爾齊斯河的入口處,是阿勒泰地區各縣的交通樞扭。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城鎮街道上僅有零零散散的七、八所房子,到解放前幾年,已發展到一百多戶人家。在這段時間裏,商業貿易的規模、範圍及商品交換的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和變化。

布爾津商業資本不發達,經營規模狹小。比較早的商人有郜憲林,河北人,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已在布爾津經商,雇有一個店員和二個哈族工人,開設一個門市部,資本約值一、二千只羊。以經營牧區貿易為主。1933年正集中了一千二、三百只羊、二百匹馬、五、六十頭牛,待趕往吉木乃邊境換貨,恰遇上馬赫英匪亂。牲畜被搶而破產,人就返回內地了。

繼郜憲林之後的商人有房樹林(是郜的表弟),亦河北人,有二名店員,二、三名哈薩克族工人。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約有四、五十兩黃金的資本,到四十年代中期資本已擴充套件到三、四百兩黃金。三區革命前不久,攜帶二百多兩黃金返回內地,留下的門市部後來被劫。

又有朱學敏1933年來布爾津,是磨坊主,兼營商業。有三、四頭奶牛,四、五匹馬,一盤磨,一所院子,雇有長工及短工十多人。1947年破產後給蘇聯人洗羊毛、打包,當了工人。1949年又開店經商。

維吾爾族商人中有阿不都拉洪,1921年從喀什騎毛驢而來,人稱「鄉約」,掌管縣城的水利、土地及一般民事訴訟等。他牲畜不多,有一戽地(250畝),開設一個中等規模的門市部,有畜力磨坊一座。

阿不都熱合滿,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一說十月革命後)自蘇聯遷來,蘇僑。一說哈薩克人,乃蠻部落;一說塔塔爾人。兄弟三人共有羊八百余只,還有牛馬駝等(一說有二、三千頭牲畜),同他的姐夫,妻弟及其它乃蠻部落的人,組成一個阿吾勒,是一個牧主。同時兼營商業,在四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擁有七個門市部、一個收購站、二個洗毛場和一輛汽車的資本家。雇有會計、出納,店員及做各種家務話的有五十余人,每月發薪金。他們絕大多數是塔塔爾人,少數是乃蠻部落的哈薩克人。這些人,解放後都陸續返回蘇聯。因此對阿不都熱合滿的商業情況無法詳細了解。他的貨物運銷阿勒泰地區各縣。1947年,阿不都熱合滿在阿勒泰三區政府中擔任副專員,遷往阿勒泰,其弟德力達汗主要經營畜牧業。這時,商業規模日漸縮小,門市部時開時關閉,有時讓店員牽上駱駝,馱上貨物到牧業上轉一轉,搞些牧區貿易,同時也是為了給自己家裏送些物品。

在阿不都熱合滿手下經銷貨物的商人,就不在少數。在布爾津的,有米西爾阿不都拉(蘇僑,塔塔爾人),熱合買土拉等。米西爾阿不都拉,在1948、1949年,以阿不都熱合滿的名義與蘇聯經商,並向蘇聯在阿勒泰采金開礦的工人供應肉食。於1955年回蘇聯。

另外還有一些小商販;有漢族商販十多戶,維吾爾族和塔塔爾族商販五、六戶成他們資本少,規模小。不能單獨與蘇聯換貨,往往幾家聯合起來,將零星的皮毛性畜整合大宗,才能與蘇聯換貨。

歸結起來,解放前布爾津的商業有三種類別(1)不雇店員的小商,約十來戶。(2)雇有店員,開設門市部,其中如郜憲林、房樹林等不兼營其它行業,如朱學敏、阿不都拉洪等兼營農業及磨坊。(3)稍後,出現了與畜牧業經濟相結合的商業資本如阿不都熱合滿,但他是外國僑民,不是民族資本,經營進出口貿易,且是阿勘泰地區的一個大批發商。

解放前,布爾津縣的貿易方式大致分為批發、門市及牧區流動貿易三種。

門市貿易是布爾津大、中、小三種商人的普遍經營方式,只是規模大小有別。門市貿易的發展,與布爾津人口的增多有關,而布爾津人口的增多,又是同布爾津成為阿勒泰地區的水陸交通要道有密切的關系。

兼營批發業務的僅阿不都熱合滿一家。各地小商都從他那裏提貨,他按門市價格的九折發貨。一些商人及畜產品(皮、毛、腸衣)委托他向蘇聯換取茶、布、糖等百貨,他收取5%的傭金。

牧區流動貿易的經營者,主要是中等商人,阿不都熱合滿去當副專員後,他的弟弟也經營收區貿易。一些小商偶爾也帶上貨物在夏、秋季節到牧區轉上幾個月。具體的經營方式,據朱群諸(縣貿易公司倉庫保管員,早年給郜憲林、房樹林當店員,在給郜當店員時曾連續數年被派去牧區賣貨)說是這樣的:

每年春季,牧民趕著些畜從冬牧場轉向春收場時,他就牽上四、五峰駱駝,馱上布、茶、糖以及日用百貨進入春牧場。住在牧主或部落頭目的家裏(去了之後和離開之前都要送些東西),隨著畜群轉移。同時,把各種商品,賒給牧民。事先要了解牧戶有無牲畜,有多少牲畜,能有多少畜產品。然後確定賒不賒或賒給多少。到了夏天秋天,剪了夏毛,秋毛,或宰了冬肉以後得了皮和腸衣(郜憲林不收腸衣)就自動送來抵帳。如生意好,夏天再回縣上馱一次貨,一年可賣出七、八馱貨物。冬天到來時,牧民趕著牲口進入冬牧場,他就牽著駱駝帶著活畜和皮毛回到縣上向店主交帳。其中僅羊毛一項大約可以收到五、六公斤。住在牧主或部落頭目家裏的原因是,只有他們需要各種消費品,奢侈品,也只有他們有多余的牲畜和皮毛可以換取各種商品。他們也歡迎有商人去,也接待得起商人。住久了,再換一家。幾年功夫;朱群諸跑遍了布爾津各個較大的部落。

牧區貿易的特點,一是流動,一是賒售。這種賒售的方式也影響到門市貿易。平時,賒售一些東西,秋天,顧客拿了皮毛腸衣來頂帳。當然,賒售的都是一些熟人。

商人出售的商品主要是日用百貨,而以布、茶為主,收購的是畜產品和活畜,而以毛、皮為主。各類商品雖然以貨幣論價,但事實上都是以物易物。為了便於物物交換,日用百貨都折成一檔子花布(約合二市尺)為單位,活畜折成二歲綿羊為單位,畜產品折成一普特(等於16.38公斤)羊毛為單位。如十檔花洋布換一只二歲羊,一普特夏毛頂十檔花布,一普特秋毛頂二十檔花布,一塊米心茶頂八檔布,一頭小牛頂二只二歲羊等。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用錢,一檔花洋布六、七角錢,方塊糖一包是一元三角,茶一塊是六、七元錢,或八、九元錢。但是在實際交換過程中,仍然是以物易物。在上世紀四十年後期一塊磚茶換十六鬥糧食,一只羊換半塊磚茶,一塊大布換一只羊,一只羊換八檔白布,一百斤面粉換一只羊。

上述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的比價,顯然是很不合理的。「剪刀差」很大。商業資本對勞動人民的剝削是很殘酷的。勞動人民生活很苦,用的是木碗(一升糧食換二、三個),取火是用打火石,買不起石油也沒有洋蠟,晚上用樺木枝點火照明,窗戶上不用玻璃,而用羊尿泡。一車柴禾只能換得一瓶石油,一頭牛馱得的柴禾只能換得大小四枚縫衣針。

在舊社會,新疆經濟落後,沒有什麽工業,各種工業品都要從外地運來,各種皮張及畜產品亦需運往外地出售。

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各類商品都從內地用駱駝運來。從綏遠(今內蒙古自治區)到奇台,需要半年時間。然後再從奇台轉運伊犁、南疆及阿勒泰各地。從奇台到阿勒泰,馱運又得二十來天。布爾津所需物品又從阿勒泰運來。由於路途遙遠,工業品價格奇貴。而運出的貨物,主要是珍貴皮毛(所謂「細皮」)黃金及腸衣,是為東路。由於盛世才的割據及以後的三區革命等歷史原因,東路商業漸衰。然而專收細皮的內地商人仍然在各地,如布爾津河上遊的庫木河、喀拉斯河就有人專收灰鼠水獺等細皮。

由於布爾津地處阿勒泰之西部,與蘇聯相去不遠。在沙皇俄國時代,俄國商人就把經濟滲透進新疆。凡與蘇聯方面貿易的,稱為西路,運往西路的物品與東路不同,以羊毛、羊皮為大宗,由於歷史的原因,西路商業發展較為迅速。

早在十月革命以前,沙俄就非法地在布爾津秘密派駐二名商業人員。當地商人如需販貨,就與這個俄國人接洽,由他們安排帶什麽貨物、到吉木乃邊境後找什麽商號換貨。1928年,蘇聯政府派人接管了他們二人的工作,仍然是只管接洽,不買不賣。這時布爾津的蘇聯貿易公司是處於「明無暗有」的狀況。到盛世才統治時期,蘇聯在布爾津的貿易公司就完全公開了。布爾津的畜產品主要運往蘇聯,而百貨商品也幾平完全由蘇聯運來,即使是國內出產的茶,也是蘇聯從中國進口後再回銷新疆。隨著蘇聯在我新疆阿勒泰采礦及商業的興盛,蘇聯開辟了額爾齊斯河的內河航運。每年夏天河水上漲的季節,蘇聯貨物就由拖輪直接運到布爾津靠岸。一個夏天可來三、四次,每次亦有二、三個或三、四個拖輪。在河南岸還修了儲油罐,儲存汽油,各種貨物都由拖船運來。在這樣的情況下,阿不都熱合滿那樣的大商人就出現了。在不通航的季節,阿不都熱合滿就用自己的汽車、或租用馬車、駱駝直接去吉木乃運貨。布爾津及阿勒泰的各種畜產品亦由拖船運往蘇聯。活畜仍然是直接趕到吉木乃邊境,交貨後,由蘇聯方面給以記帳憑單,回布爾津提貨。

對外貿易的發展,並沒有縮小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卻養肥了阿不都熱合滿那樣一夥外國和原生的商人,也滿足了牧主、部落頭目生活享受的奢欲,而大量皮毛的出口又阻礙了本地皮革及毛紡織工業的建立。